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雲何菩薩難行戒。
當知此戒略有三種。
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 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
又諸菩薩受淨 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
又諸 菩薩如是如是徧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 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雲何菩薩一切門戒。
當知此戒略有四 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
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 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卽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 姓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恆清淨轉。
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 ******************** 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任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 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 情身語善業恆相續轉。
雲何菩薩善士戒。
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屍羅.勸 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雲何菩薩一切種戒。
當知 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言六種者.[一]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
二廣博戒.廣 攝一切所學處故。
三無罪[二]歡喜處戒.遠離躭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
四恆常戒.雖盡夀 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
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
六屍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屍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三]言七種者.
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
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
三防護戒.隨護止 息轉作戒故。
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雲何菩薩遂求戒。
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希求勿彼於我現行 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麤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 注:[一]藏本一二種合說雲.攝受廣大學處故.迴向大菩提故.是爲廣博.地持文同.
[二]勘藏本.歡喜處三字移下句讀雲.與歡喜處相順乃至死時不捨故.是爲常恆.地持文同.善戒亦分第三清淨第四歡喜.皆不與無罪相連.今譯疑誤.
[三]善戒以上六種別開爲十三.下七皆缺.
********************
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希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斷命
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
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爲。
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 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當知 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爲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 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爲 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爲五種.總說名爲九 種淨戒。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 樂戒。
雲何菩薩清淨戒。
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爲沙門三菩提故非爲 命故.二者不太沈戒[一]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擧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
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躭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逸所
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生天而
注:
[一]善戒此段雜釋文.略雲.菩薩見王者而起跪.故整容儀.隨讚惡語.不疑而疑.應疑不疑.皆得罪.
********************
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衆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
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離
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於先
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
如是菩薩大屍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 證無上正等菩提。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 勝利.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 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衆爲其同分爲同法侶爲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 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說一 切自性戒等九種屍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三 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爲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熟自 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 ******************** 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 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 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一]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二]雲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三]謂九種相忍名爲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
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淨忍。
雲何菩薩自性忍。
謂諸菩薩 或思擇力爲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徧於一切皆悉堪忍普於一切皆悉堪忍.由 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雲何菩薩一切忍。
當知此
當知此戒略有三種。
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 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
又諸菩薩受淨 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
又諸 菩薩如是如是徧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 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雲何菩薩一切門戒。
當知此戒略有四 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
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 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卽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 姓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恆清淨轉。
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 ******************** 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任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 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 情身語善業恆相續轉。
雲何菩薩善士戒。
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屍羅.勸 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雲何菩薩一切種戒。
當知 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言六種者.
二廣博戒.廣 攝一切所學處故。
三無罪
四恆常戒.雖盡夀 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
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
六屍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屍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
三防護戒.隨護止 息轉作戒故。
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雲何菩薩遂求戒。
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希求勿彼於我現行 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麤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 注:
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 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當知 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爲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 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爲 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爲五種.總說名爲九 種淨戒。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 樂戒。
雲何菩薩清淨戒。
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爲沙門三菩提故非爲 命故.二者不太沈戒
如是菩薩大屍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 證無上正等菩提。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 勝利.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 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衆爲其同分爲同法侶爲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 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說一 切自性戒等九種屍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三 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爲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熟自 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 ******************** 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 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 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雲何菩薩自性忍。
謂諸菩薩 或思擇力爲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徧於一切皆悉堪忍普於一切皆悉堪忍.由 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雲何菩薩一切忍。
當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