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關燈
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 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讚善哉.是名有犯有所 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 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知由此 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擧無義爲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 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他言論 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 罰應可驅[一]擯.懷染汙心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 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至驅擯.非 注: [一]原刻作儐.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麤言多生嫌恨故應棄捨.若觀 待時.若觀因此鬬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增 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一]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 [二]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 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又一切 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當知一切 皆無違犯。

    [三]復次如是[四]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怛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怛理迦綜集而說.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極 恭敬專精修學。

    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 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設有違犯卽應如法疾疾悔除 令得還淨。

    [五]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六]能覺能受小 注: [一]善戒此下有坐床過八指爲犯一段. [二]勘藏本.意謂由信而施. [三]善戒缺此段文. [四]藏本雲.諸菩薩學處所起事.勝子疏雲.作三類戒增上者說爲彼事. [五]善戒缺此一段. [六]藏本雲.能知能持. ******************** 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

    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 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 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毗柰耶法 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

    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 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

    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 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 犯還出還淨。

    [一]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 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 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 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 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 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注: [一]善戒此段文義已出於前.故此處無文. ********************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又於菩薩犯戒道中無無餘犯.如 世尊說.是諸菩薩多分[一]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

    當知此中所說密意謂諸菩薩愛諸 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 犯。

    若諸菩薩憎諸有情嫉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諸菩薩所不應作.作不應作 可得成犯。

    又諸菩薩輭中上犯[二]如攝事分應當了知。

    如是菩薩依止一切自毗柰耶勤 學所學便得成就三種圓滿安樂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三者 成就宿因圓滿。

    雲何名爲加行圓滿。

    謂諸菩薩於淨戒中行無缺犯.於身語意清淨現 行.不數毀犯發露自惡.如是名爲加行圓滿。

    雲何名爲意樂圓滿。

    謂諸菩薩爲法出家 不爲活命.求大菩提非爲不求.爲求沙門爲求涅槃非爲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 劣精進不雜衆多惡不善法雜染後有有諸熾然衆苦異熟當來所有生老病死.如是 名爲意樂圓滿。

    雲何名爲宿因圓滿。

    謂諸菩薩昔餘生中修福修善.故於今世種種衣 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匱乏復能於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爲宿因圓滿。

     注: [一]藏本無應與二字. [二]勘勝子疏.此謂五相總略說等.今譯論卷第九十九有文. ******************** 菩薩如是依毗柰耶勤學所學成就如是三種圓滿安樂而住.與此相違當知成就三 種衰損危苦而住。

    如是[一]略廣宣說菩薩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已.自斯已後卽於 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餘難行戒等差別之相應當了[二]知。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注: [一]勘勝子疏.略謂二品三相.廣謂所說解釋. [二]善戒末附釋雲.從菩薩地解六波羅蜜至一切戒.悉是菩薩禁戒.是名一切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