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關燈
nclass="h">[一]地持善戒此下有文. [二]藏本雲.令他喜樂.地持同. ******************** 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 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爲一 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爲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 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 戒律儀於自能發不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是名 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 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若忿弊者若心倒者 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一]辛楚加行猛 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觀由 此緣於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 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注: [一]地持雲.苦切之言方便利益. ******************** 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爲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 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 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現 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鬬諍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復知彼爲性堪忍 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 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 違越是染違犯。

    雖復於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稟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 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 [一]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懷忿相續堅持生 已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爲斷彼故生起樂欲廣說如[二]前。

    若諸 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愛染心管禦徒衆.是名有犯有所違 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不貪供侍無愛染心管禦徒衆。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注: [一]善戒雲.其心不平.附釋雲.生念見時當打駡不休. [二]善戒此下有共比丘尼同行不犯.從非親裡尼受食不犯.二段.又以下藏本卷第十. ******************** 懶惰懈怠躭睡眠樂臥樂倚樂非時非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 遭疾病.若無氣力行路疲極.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說一切如前應知。

    若諸菩薩安住 菩薩淨戒律儀懷愛染心談說世事虛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由忘 念虛度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見他談說護彼意故安住正念 須臾而聽.若事希奇或暫問他或答他問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爲 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所求請教授.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 違犯。

    懶惰懈怠而不請者.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遇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其師顛倒教 授.若自多聞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應教授而不請者.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一]起貪欲蓋忍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 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

    如貪欲蓋.如是瞋恚昏沈 睡眠掉擧惡作及與疑蓋當知亦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於味靜 慮見爲功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注: [一]善戒此合下文爲一段雲.入定時欲心起時不觀治滅. ********************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 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 違越是染違犯。

    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書論精勤硏究.況於佛語。

    [一]無違犯者.爲令一向 習小法者捨彼欲故作如是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菩薩藏未精硏究於 菩薩藏一切棄捨.於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二]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 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硏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 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 能思能達.[三]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 分學外則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硏求 善巧深心寶翫愛樂味著.[四]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 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於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 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五]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 注: [一]地持雲.無犯者.專學未能周故. [二]勘藏本雲有染汙犯.與上下文順.今譯疑誤. [三]藏本雲.若成就道理觀察而具不變異覺者.若由彼犯.能一日中勤修佛教.則不成犯.善戒釋雲.爲知外典虛妄佛法真實故.爲知世事故.不爲世人所輕慢故.修學不犯. [四]勘藏本.意雲非如著辛藥.地持雲.不作毒想也. [五]藏本雲.非成就義非成就法. ******************** 所違越是染違犯。

    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