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關燈
.有情二類.惡行者示以地獄等惡趣令離不善.善行者示以神變等令生歡喜.今譯合二義爲一.疑誤.又善戒此段文異.略雲.若有神通他心宿命三智乃得以戒教他畜惡弟子.知方便故. ******************** 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爲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 清淨意樂捨[一]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二]欲。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於 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三]行.於彼妙欲尚如 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餘諸欲。

    又諸菩薩旣出家已於現在世尊貴有 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於餘卑賤有情所有下劣 利養恭敬。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衆中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 唯於是屍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爲欲引發證得自在。

    又諸 菩薩雖處雜衆而不樂爲乃至少分不正言[四]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 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復暫起不正言論 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於彼獲得無復作心.[五]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 能如昔於彼現行深生喜樂[六]於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

    又諸 菩薩[七]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 注: [一]原刻上有轉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刻作位.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善戒幷釋雲.若爲人天樂利受戒不名得戒. [四]善戒幷釋雲.衆中聞惡語應起去.能制不制住聽作聽心皆犯.不悔破戒. [五]地持缺此段文. [六]藏本雲.如是於不現行喜樂幷於現行異品安住. [七]藏本合二句爲一.地持同.略雲.若聞菩薩一切戒法大地菩薩微妙無量雲雲. ******************** 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旣是人漸次修學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 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 身語[一]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於一切兇暴 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於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 心欲饒益心。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復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於彼尚無 少恚恨心.況當於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復發言毀辱訶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

    又 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 不放逸行.三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謂諸 菩薩於菩薩學正修學時若於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 行.若於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現在正所違犯 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先於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 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 注: [一]藏本無此等字.次段同.蓋律儀戒唯有身語也. ******************** 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卽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爲所依止如如所 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已惡.少欲喜足.堪忍衆苦.性無憂慼.不掉不躁.威 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 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躭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 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於己不自輕懱.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 具足軌則淨命。

    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若於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 多.又於一切犯戒因緣根本煩惱[一]少分煩惱忿恨等生亦不忍受.又於他所發生恚害 怨恨等心亦不忍受.又於所起懈怠懶惰亦不忍受.又於所起等至味著等至煩惱亦 不忍受。

    又於五處如實了知.謂如實知善果勝利.又能如實了知善因.又能如實知善 因果倒與無倒.又如實知攝善法障。

    是諸菩薩能於善果見大勝利尋求善因[二]爲攝善 故.如實了知倒與無倒.由此菩薩獲得善果不於無常妄見爲常不於其苦妄見爲樂 注: [一]勘藏本.意謂隨煩惱. [二]此四字依藏本絕句屬上. ******************** 不於不淨妄見爲淨不於無我妄見爲我.如實了知攝善法障爲攝善故速疾遠離。

    菩 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謂施[一]漸次若戒漸次若忍漸次 若精進漸次若靜慮漸次及五種慧。

    又諸菩薩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種饒益有情戒.於 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種。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爲助伴.謂於思量所作事業 及於功用所作事業悉能與彼而作助伴.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無倒事業加行.或 於守護所有財物.[二]或於和合展轉乖離.或於義會.或於修福.皆爲助伴。

    於諸救苦亦爲 助伴.謂於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給.[三]盲者啓導.聾者撝義.手代言者曉以相像.迷方路 者示以隅途.支不具者[四]惠以荷乘。

    其愚騃者誨以勝慧.爲貪欲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 貪欲纏苦.如是若爲瞋恚惛沈睡眠掉擧惡作疑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疑纏等苦.欲 尋思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