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

關燈
]地持缺次三句.善戒此下有不爲天樂而行布施句. [二]原刻作墮.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從上至下周旋往返窮諸施物分布與之。

    [一]又諸菩薩現有無量廣多財物.終不行於有 量之施。

    又諸菩薩不損惱他而行惠施.謂不訶罵捶打恐怖毀辱縛害拘禁斫剌驅擯 於此而施於彼。

    [二]又諸菩薩施前意悅施時心淨施後無悔。

    [三]又諸菩薩不以諂詭而行惠 施.謂終不以非實末尼真珠璢璃珂貝璧玉珊瑚等寶而施希望真實寶者。

    又諸菩薩 所有財物若少若多無不運心先施一切.後來求者如取自財.菩薩與時如還彼物。

    [四]又 諸菩薩應時而施不以非時.自他淨施非不清淨.合儀而施不以非儀.無亂心施不以 散亂。

    又諸菩薩見來求者終不嗤笑亦不輕弄亦不令其而生赧愧亦不顰蹙.舒顏平 視前笑先言終不稽留疾疾而施。

    又諸菩薩他雖不求自恣求者必有所求稱須而與. 常開求者歡情自取。

    又諸菩薩不以惡慧而行布施.常以巧慧而行布施。

    雲何菩薩巧 慧布施。

    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物.求者未至先發是心.設二求者俱來我所一是 安樂非貧非賤有依有怙二是危苦是貧是賤無依無怙.我於爾時應自揆量所有財 物若堪於二充足滿願卽應俱施滿願充足.如其財物不堪於二充足滿願卽應方便 注: [一]善戒缺此句. [二]善戒此句在後歡情自取句下出. [三]善戒缺此句. [四]善戒缺下四句. ******************** 發遣安樂非貧非賤有依有怙盡己所有施彼危苦是貧是賤無依無怙.發是心已如 所思惟卽便成辦如是事業.於安樂等諸來求者旣無力能足滿其願.先當方便發意 思惟辭謝發遣[一]我此施物於危苦等先捨先許故[二]今與之.非我於汝無樂施心但更無 力.唯願賢首勿於我所嫌恨棄背。

    [三]又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物.知有慳家最極慳家 吝執財寶慳固兢戰於其家中[四]曾未惠施一切沙門婆羅門等.菩薩卽便往詣其舍慰 問安不.恭順方便告言汝來我不令汝庫藏減盡而於現前作大饒益.我家現有廣多 財寶廣多施物爲滿我施波羅蜜多.若有求者來到汝所勿令空返可至我家取諸財 寶隨意施與.或有求者來至我所我行施時汝於此施當生隨喜.彼聞是已便生欣悅 於我庫藏旣無所減復得稱彼善男子心故應隨順成辦所作.菩薩如是令彼漸種當 來調伏慳吝種子.由慧爲先善巧方便令漸修習自捨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 無貪進得上品。

    又諸菩薩若親教師及軌範師共住弟子同梵行者性是慳貪是慳貪 類.或性雖非慳貪種類而闕資財所欲匱乏.菩薩欲寄佛法僧田樹修布施福業事時 注: [一]地持善戒缺此二句. [二]原刻作令.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此下一段善戒文異.略雲.慳有上中下三種.菩薩先壞下慳則能壞中上慳.復爲衆生說破慳法以益衆生. [四]地持缺此語. ******************** 捨所施物與彼令作己自不爲.菩薩如是巧慧方便自所生福彌更弘多.復令一類同 梵行者調伏所有慳貪煩惱.亦令一類樂善法者所願滿足攝受有情成就有情。

    又諸 菩薩現有衆多可施財物.見諸來者有希求相知其心已隨彼所樂悉皆施與.復有商 人爲性矯詐欲行欺誑菩薩知已尚掩其過不令他知況觸於彼.稱滿其願令無羞慚 踴躍無畏歡喜而去.復有矯詐欺誑菩薩初不覺知後時乃覺.雖復覺知不以此事擧 發彼人亦不訶責爲作憶念.但生悲愍彼於我所誤行如是不與取事我今隨喜令彼 無罪.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現有可施財物巧慧而[一]施。

    又諸菩薩若現無有可施財 物.先所串習彼彼世間工巧業處作意現前少用功力多集財寶施諸衆生.是諸菩薩 或復爲他種種美妙善巧言詞宣說正法令貧苦者尚樂行施況富樂者.令慳貪者猶 能惠施況習施者.或有淨信多饒財寶常樂施家數教乞者往彼求索令其布施.或彼 惠捨修福業時躬詣其所翹勤無惰起策具足深心歡喜隨力隨能身助語助令施求 者得善滿足.[二]以彼施時事力闕尠或惡供贍或墮朋黨或不恭敬或念忘失由善助故 注: [一]善戒次有於不求者強以物施句. [二]以下一段善戒文異.略雲.又無財者應以智慧爲諸衆生開示善惡. ******************** 斯過皆無.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

    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 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加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定獲得無盡財寶。

    又諸 菩薩終不口授求過外道所有正法亦不施彼所寫經典.知性多貪求欲衒賣經卷等 者亦不施與.[一]知欲祕藏亦不施與.不求勝智亦不施與必求勝智.若自了知於經卷等 其義已[二]辯卽隨所樂如應施與.若自了知於經卷等其義未辯爲辯義故恆自披轉。

    如 是菩薩若見其餘有經卷等卽應方便轉求施與或更書寫而施與之.若不見餘有經 卷等亦無力能更爲書寫卽應審諦觀察自心勿我於法慳垢纏心不能施耶勿我於 法別意所礙不欲施耶爲我於法有勝所須不應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