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是名第三因緣.又諸菩薩於諸衆
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當知是名第四因緣。
雲何四力。
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 四者加行力。
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 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讚美卽能速疾發菩提心況覩 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初發心力.又諸菩薩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 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若諸菩薩依上總別 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或由他力或 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
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 提心。
何等爲四。
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衆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種種猛 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
如是四種心退因緣與上發心 四因相違.廣辯其相如前應知。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
何 ******************** 等爲二。
一者攝諸衆生皆爲眷屬.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
攝眷屬過有其二種.謂於 眷屬饒益損減染汙違順.如是二事菩薩皆無。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於諸衆生發起二 種善勝意樂.一者利益意樂.二者安樂意樂。
利益意樂者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衆 生安置善處.安樂意樂者謂於貧匱無依無怙諸衆生所離染汙心欲與種種饒益樂 具。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加行.一意樂加行.二正行加行。
意樂加行者謂卽利益安 樂意樂日夜增長.正行加行者謂於日夜能自成熟佛法加行及於衆生隨能隨力依 前所說意樂加行起與利益安樂加行。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增長大善法門.一者 自利加行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利他加行能脫一切有情衆苦。
如二增長大善法 門.如是二種大善法聚二種無量大善法藏當知亦爾。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初發心 求菩提故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者因勝.二者果勝。
謂諸菩薩所 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所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餘一切聲聞 獨覺所攝善法尚爲殊勝何況比餘一切有情所攝善法.是故菩薩所攝善法比餘一 ******************** 切所攝善法因果俱勝。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
一者初發菩提心已 卽是衆生尊重福田.一切衆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衆生父母。
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卽 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一]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
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又此菩薩轉受餘
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爲長時重病所觸.於諸衆生所作義利能以身語
勇猛而作.常爲衆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 切麤重性自微薄.旣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謂身麤重及心麤重.若餘衆生爲欲 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呪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成就增上柔和忍 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 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鬬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 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 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衆生等起大悲心.如是一 注:[一]善戒雲.如轉輪王常爲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護.
********************
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
衆多勝利。
[一]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一
如是菩薩旣發心已.雲何修行諸菩薩行。
略說菩薩[二]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如
是一切總攝爲一名菩薩行。
是諸菩薩於何處學。
謂七處學。
雲何七處。
[三]嗢柁南曰.
自.他利.實義. 威力.熟有情. 成熟自佛法. 第七菩提處。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 正等菩提處。
雲何自利利他處。
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 三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攝自利利他.七 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純 共自利利他。
謂諸菩薩於純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四]不順菩薩儀故.於其所餘應勤
修學不越隨順菩薩儀故。
此中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爲己樂求財受用.或爲 注:[一]以下藏本卷第二.善戒作利益內外品第四.
[二]藏本雲.當知三類.於何所學.如何學.何等學.德光釋雲.依彼而能修習故說何等學.所作業故說何所學.作業如彼修習故說如何學.
[三]藏本此頌在次段長行末後出.
[四]勘藏本.意謂不順菩薩所作.德光釋雲.所作以爲他爲相與自得菩提相違是曰不順.
********************
悋法於佛菩薩所說教法追訪受持.或爲生天受天快樂受持禁戒發勤精進修習定
慧.或求世間有染果報爲世財食恭敬供養諸佛制多.或貪利養爲利養故自說種種
無有義利不實功德誑惑於他招集利養.或欲貪他作己僮僕爲驅使故非法攝衆不
如正法
雲何四力。
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 四者加行力。
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 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讚美卽能速疾發菩提心況覩 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初發心力.又諸菩薩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 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若諸菩薩依上總別 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或由他力或 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
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 提心。
何等爲四。
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衆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種種猛 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
如是四種心退因緣與上發心 四因相違.廣辯其相如前應知。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
何 ******************** 等爲二。
一者攝諸衆生皆爲眷屬.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
攝眷屬過有其二種.謂於 眷屬饒益損減染汙違順.如是二事菩薩皆無。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於諸衆生發起二 種善勝意樂.一者利益意樂.二者安樂意樂。
利益意樂者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衆 生安置善處.安樂意樂者謂於貧匱無依無怙諸衆生所離染汙心欲與種種饒益樂 具。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加行.一意樂加行.二正行加行。
意樂加行者謂卽利益安 樂意樂日夜增長.正行加行者謂於日夜能自成熟佛法加行及於衆生隨能隨力依 前所說意樂加行起與利益安樂加行。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增長大善法門.一者 自利加行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利他加行能脫一切有情衆苦。
如二增長大善法 門.如是二種大善法聚二種無量大善法藏當知亦爾。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初發心 求菩提故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者因勝.二者果勝。
謂諸菩薩所 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所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餘一切聲聞 獨覺所攝善法尚爲殊勝何況比餘一切有情所攝善法.是故菩薩所攝善法比餘一 ******************** 切所攝善法因果俱勝。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
一者初發菩提心已 卽是衆生尊重福田.一切衆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衆生父母。
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卽 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
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 切麤重性自微薄.旣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謂身麤重及心麤重.若餘衆生爲欲 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呪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成就增上柔和忍 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 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鬬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 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 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衆生等起大悲心.如是一 注:
略說菩薩
是諸菩薩於何處學。
謂七處學。
雲何七處。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 正等菩提處。
雲何自利利他處。
謂自利利他略有十種.一純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 三利益種類自利利他.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自利利他.六果攝自利利他.七 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畢竟自利利他.十不畢竟自利利他。
雲何菩薩純 共自利利他。
謂諸菩薩於純自利利他應知應斷違越
此中菩薩於純自利應知應斷者.謂爲己樂求財受用.或爲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