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span>發心品第二
復次菩薩最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
初正願爲其自性。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 注:[一]此二字依麗刻及藏本加.
[二]地持作發菩提心品第二.善戒同品第三.
********************
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
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爲其行相。
又諸菩薩[一]緣大菩提及緣有情一切義利發心希求非無所緣.是故發心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
切義利爲所緣境。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爲上首故.是善 極善是賢極賢是妙極妙.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行功德相應。
又諸菩薩最初發 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最爲第一最爲無上。
如是應知 最初發心有五種相.一者自性.二者行相.三者所緣.四者功德.五者最勝。
又諸菩薩初 發心已卽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諸菩薩數.此據世俗言說道理.是故發心趣入 所攝。
又諸菩薩初發心已方能漸次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非未發心.是故發心能爲無 上菩提根本。
又諸菩薩悲愍一切有苦衆生爲欲濟拔發菩提心.是故發心是悲等流。
又諸菩薩以初發心爲所依止爲建立故普於一切菩提分法及作一切有情義利菩 薩學中皆能修學.是故發心是諸菩薩學所依止。
如是應知最初發心是趣入攝.菩提 注:[一]原刻作發.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根本.大悲等流.學所依止。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二種.一者永出.二不永出。
言永出 者謂發心已畢竟隨轉無復退還.不永出者謂發心已不極隨轉而復退還。
此發心退 復有二種.一者究竟.二不究竟.究竟退者謂一退已不能復發求菩提心.不究竟者謂 退已後數數更發求菩提心。
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雲何四緣。
謂善 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 事.旣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 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 名第一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 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 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衆 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爲滅無量衆生大苦.由爲護持菩薩藏法增上 ******************** 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或有一 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麤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 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 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 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 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姓具足是 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諸 衆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 苦[一]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
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姓具足。
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
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 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 注:[一]勘藏本此語雲難行之苦與上生死之苦并擧.地持同.今譯改文.
********************
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惡 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捨增上信欲 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復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所謂終不勸捨大乘勸 修二乘.勸捨修慧勸修思慧.勸捨思慧勸修聞慧.勸捨聞慧勸修福業.勸捨屍羅勸修 惠施.終不勸捨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復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 足。
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衆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 而生有苦諸世界中於中恆有衆苦可得非無衆苦.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 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 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然此菩薩依自種姓性自仁賢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 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
[一]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衆生先起悲心於極長時種種猛利
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尚無怯畏何況小苦.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當
知是名第一因緣.又諸菩薩性自聰敏能正思惟具思擇力當知是名第二因緣.又諸
注:
[一]善戒以此句爲說上品慈悲所具四事.次復擧兩種四事.與此文異.
********************
菩薩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當知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 注:
又諸菩薩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爲上首故.是善 極善是賢極賢是妙極妙.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行功德相應。
又諸菩薩最初發 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最爲第一最爲無上。
如是應知 最初發心有五種相.一者自性.二者行相.三者所緣.四者功德.五者最勝。
又諸菩薩初 發心已卽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諸菩薩數.此據世俗言說道理.是故發心趣入 所攝。
又諸菩薩初發心已方能漸次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非未發心.是故發心能爲無 上菩提根本。
又諸菩薩悲愍一切有苦衆生爲欲濟拔發菩提心.是故發心是悲等流。
又諸菩薩以初發心爲所依止爲建立故普於一切菩提分法及作一切有情義利菩 薩學中皆能修學.是故發心是諸菩薩學所依止。
如是應知最初發心是趣入攝.菩提 注: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二種.一者永出.二不永出。
言永出 者謂發心已畢竟隨轉無復退還.不永出者謂發心已不極隨轉而復退還。
此發心退 復有二種.一者究竟.二不究竟.究竟退者謂一退已不能復發求菩提心.不究竟者謂 退已後數數更發求菩提心。
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雲何四緣。
謂善 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 事.旣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 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 名第一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 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 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衆 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爲滅無量衆生大苦.由爲護持菩薩藏法增上 ******************** 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或有一 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麤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 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 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 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 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姓具足是 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諸 衆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 苦
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姓具足。
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
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 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 注: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惡 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捨增上信欲 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復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所謂終不勸捨大乘勸 修二乘.勸捨修慧勸修思慧.勸捨思慧勸修聞慧.勸捨聞慧勸修福業.勸捨屍羅勸修 惠施.終不勸捨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復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 足。
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衆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 而生有苦諸世界中於中恆有衆苦可得非無衆苦.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 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 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然此菩薩依自種姓性自仁賢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 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