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心故。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以身 頭目骨髓布施如施草木.是菩薩雖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慳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諸 餘人離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不見破戒事.所以者何.戒爲 一切諸善功德住處.譬如地爲一切萬物所依止處.破戒尚不得餘道何況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
復作是念.菩薩法者安樂衆生.若破戒者惱亂 ******************** 一切.以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何況菩 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身爲苦器法自受惱.譬如犯罪之人自緻刑戮自作 自受不應怨人.但當自護其心不令起惡.譬如人遭風雨寒熱亦無所瞋。
復作是念 菩薩求佛以大悲爲本.若懷瞋恚則喪志願.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閒樂何況道樂.瞋 恚之人自不得樂何能以樂與人。
懈怠之人世閒勝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譬如鑽火數息無得火期。
散亂之心譬如風中[一]然燈.雖有光明不能照物.
亂心中智慧亦復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當攝心然後可成.
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醜之事都不覺知.散亂之心亦如是.世閒好事尚不能
善知.何況出世閒法。
愚癡人心一切成敗事皆不能及.何況微妙深義。
譬如無目之 人或墜溝坑或入非道.無智之人亦復如是.無智慧眼故受著邪法不受正見.如是 之人世閒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力故能 障是六蔽淨六波羅蜜.以是故說若欲不起六蔽當學般若波羅蜜。
注:[一]原作燈.今依麗刻改.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衆生立於布施福處持戒福處[一]修定福處勸導福
處欲令衆生立於[二]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爲福處。
答曰.阿毗曇言.福名善有漏身口意業。
復有人言.不隱沒無記 是.所以者何.善有漏業因緣果報故得.是不隱沒無記福是果報亦名爲福.如世閒 人說能成大事多所成辦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說三種.布施持戒修定。
何等是布施。
有人以衣服臥具飲食華香瓔珞等與人.是名布施。
問曰.飲食等物便是布施.爲更 有布施。
答曰.飲食等物非布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捨與慳心相違是名 布施福德。
是或有漏或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 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亦聖人得。
有 人言是捨法相應思是名布施福德.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卽是業。
身口不名 爲業.從思生故得名業。
此布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
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 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親愛故與.或爲求勢故與以施故多緻勢援. 注:[一]光讚缺此義.
[二]放光光讚俱缺此義.
********************
或死急故與.或求善譽故與.或求與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小人
愚賤尚施我爲貴重大人雲何不與.或爲呪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兇故與.或求入
伴黨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爲今世事故施.與淨相
違名爲不淨。
淨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爲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 能分别爲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
如說諸天不 淨心布施者宮殿光明薄少.若淨心布施者宮殿光明增廣.此布施業雖過去乃至 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問曰.此布施福雲何增長。
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 說饑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 施[一]福增廣.如六念中念捨說.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受者清淨
故.若決定心施.若自以力緻財施.若隨所有多少能盡施.若交以物施.若以園田使
人等施.如是布施唯有菩薩能以深心行之。
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嚴飾乳 牛七寶鉢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稱數。
又如須帝[(匕/示)*(入/米)]拏菩
注:
[一]原作得.今依麗刻改.
********************
薩下善勝白象施與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醜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
化婆羅門.爾時地爲大動天爲雷震空中雨華。
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 門。
如屍毗王爲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
又如菩薩曾爲兔身.自炙其肉施與仙 人。
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所說。
復有聲聞人布施.如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爲迦 那伽牟尼佛作精舍.於無數千萬世受轉輪聖王及天王福。
如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以身 頭目骨髓布施如施草木.是菩薩雖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慳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諸 餘人離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不見破戒事.所以者何.戒爲 一切諸善功德住處.譬如地爲一切萬物所依止處.破戒尚不得餘道何況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
復作是念.菩薩法者安樂衆生.若破戒者惱亂 ******************** 一切.以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何況菩 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身爲苦器法自受惱.譬如犯罪之人自緻刑戮自作 自受不應怨人.但當自護其心不令起惡.譬如人遭風雨寒熱亦無所瞋。
復作是念 菩薩求佛以大悲爲本.若懷瞋恚則喪志願.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閒樂何況道樂.瞋 恚之人自不得樂何能以樂與人。
懈怠之人世閒勝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譬如鑽火數息無得火期。
散亂之心譬如風中
愚癡人心一切成敗事皆不能及.何況微妙深義。
譬如無目之 人或墜溝坑或入非道.無智之人亦復如是.無智慧眼故受著邪法不受正見.如是 之人世閒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力故能 障是六蔽淨六波羅蜜.以是故說若欲不起六蔽當學般若波羅蜜。
注:
問曰.雲何名爲福處。
答曰.阿毗曇言.福名善有漏身口意業。
復有人言.不隱沒無記 是.所以者何.善有漏業因緣果報故得.是不隱沒無記福是果報亦名爲福.如世閒 人說能成大事多所成辦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說三種.布施持戒修定。
何等是布施。
有人以衣服臥具飲食華香瓔珞等與人.是名布施。
問曰.飲食等物便是布施.爲更 有布施。
答曰.飲食等物非布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捨與慳心相違是名 布施福德。
是或有漏或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 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亦聖人得。
有 人言是捨法相應思是名布施福德.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卽是業。
身口不名 爲業.從思生故得名業。
此布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
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 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親愛故與.或爲求勢故與以施故多緻勢援. 注:
淨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爲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 能分别爲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
如說諸天不 淨心布施者宮殿光明薄少.若淨心布施者宮殿光明增廣.此布施業雖過去乃至 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問曰.此布施福雲何增長。
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 說饑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 施
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布施已嚴飾乳 牛七寶鉢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稱數。
又如須帝
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 門。
如屍毗王爲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
又如菩薩曾爲兔身.自炙其肉施與仙 人。
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所說。
復有聲聞人布施.如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爲迦 那伽牟尼佛作精舍.於無數千萬世受轉輪聖王及天王福。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