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關燈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善根供養第四十四 欲以諸善根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隨意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旣得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供具甚爲不悅。

    如須摩提菩薩秦言 妙意.見然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華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以供 養佛。

    又薩陀波崙菩薩爲供養師故賣身血肉。

    如是等菩薩旣得見佛心欲供養.若 無供具其心有礙.譬如庶民遇見君長不持禮貺則爲不敬.是故諸菩薩求供養具 供養諸佛.佛雖不須菩薩心得具足。

    譬如農夫遇好良田而無種子.雖欲加功無以 肆力心大愁憂.菩薩亦如是.得遇諸佛而無供具.設有餘物不稱其意心便有礙。

    諸 善根者.所謂善根果報華香瓔珞衣服旛蓋種種珍寶等。

    所以者何.或時以因說果. ******************** 如言月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

    或時以果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 手.手非是畫見畫妙故說言好手。

    善根果報亦如是.以善根業因緣得供養之具名 爲善根。

    問曰.若爾者何不卽說華香等而說其因。

    答曰.供養具有二種.一者財供養 二者法供養.若但說華香等供養則不攝法供養.今說善根供養當知則財法俱攝。

     供養者.若見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遶禮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 處勸進飲食華香珍寶等.種種稱讚持戒禪定智慧諸功德.有所說法信受教誨.如 是善身口意業是爲供養。

    尊重者.知一切衆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 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

    恭敬者.謙遜畏難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

    讚歎 者.美其功德爲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歎。

    隨意成就者.若須華供養如意卽至. 或求得或不求而得.有自然出者或變化生.乃至伎樂供養之具悉皆如是。

    問曰.菩 薩遇得便以供養.何以隨意求索。

    答曰.福德從心.於所愛重持用供養.得福增多。

    如 阿育王小兒時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閻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萬塔.若大人雖以 ******************** 多土投鉢而無所得.非所重故。

    有人偏貴重華.以其所貴持供養佛得福增多.乃至 寶物亦如是。

    復次隨時所宜.若寒時應以薪火上衣溫室被褥及以飲食.熱時應以 冰水扇蓋涼室生薄之服上妙之食.風雨之時就送供具.如是等隨時供養。

    又隨土 地所宜.隨[一]受者所須皆持供養。

    復次隨意供養者.有菩薩知佛無所須.又知諸物虛 誑如幻一相所謂無相.爲教化衆生故隨衆生國土所重引導故供養。

    復有菩薩得 甚深禪定生菩薩神通.以神通力故飛到十方佛前.或於佛國若須徧雨天華卽滿 三千世界持供養佛.或雨天旃檀.或雨真珠光相鮮發.或雨七寶.或雨如意珠大如 須彌.或雨伎樂音聲清妙.或以身如須彌以爲燈炷供養諸佛.如是等名爲財供養。

     又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法供養諸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供養諸佛乃至十地行法 供養.或時菩薩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衆生煩惱是法供養.或時菩薩住於十地 以神力故令地獄火滅.於餓鬼道皆得飽滿.令畜生得離恐怖.令生人天漸住阿惟 越緻地.如是等大功德力名爲法供養。

    以是故說欲得善根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注: [一]原作愛.今依麗刻改. ******************** 欲滿一切衆生所願衣服飲食臥具塗香車乘房舍牀榻燈燭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有何次第欲滿一切衆生願。

    答曰.菩薩業有二種.一爲供養諸佛二爲度脫衆 生.以供養諸佛得無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衆生所謂滿衆生願。

    如賈客主入海採 寶安隱出還利益所親及知識等.菩薩如是入諸佛法海得無量功德之寶利益衆 生。

    如小王供養大王.能令歡喜與其所願職位財帛.還其本國利益人物除卻怨賊. 菩薩供養諸佛法王故得受記莂.以無量善根珍寶得無盡智力來入衆生善人供 養.貧者隨其所須而給與之.魔民邪見外道之屬悉皆破壞.是爲供養諸佛次滿衆 生所願。

    問曰.菩薩實能滿一切衆生願不.若悉滿衆生願.餘佛菩薩何所利益.若不 悉滿.是中何故說欲滿一切衆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有二種願.一者可得願 二者不可得願。

    不可得願者.有人欲籌量虛空盡其邊際及求時方邊際.如小兒求 水中月鏡中像.如是等願皆不可得。

    可得願者.鑽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 生及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乃至得諸佛法王.如是等名皆可得願。

    可得願有二種.一 ******************** 謂世閒二謂出世閒.是中世閒願故滿衆生願.雲何得知.以飲食牀臥乃至燈燭所 須之物皆給與之。

    問曰.菩薩何以故與衆生易得願不與難者。

    答曰.願有下中上.下 願令緻今世樂因緣.中願[一]與後世樂因緣.上願與涅槃樂因緣.是故先與下願次及 中願然後上願。

    復次衆生多著今樂少求後樂.涅槃樂者轉復少也.若說多者少亦 攝之。

    復次此經前後多說後世涅槃道.少說今世利事.菩薩法者常與衆生種種益 利不應有捨.所以者何.初心但欲令諸衆生行大乘法.以不堪受化次與聲聞辟支 佛道.若復不能當與十善四梵行等令修福德.若衆生都不樂者如是衆生不應遺 捨當與今世利益所謂飲食等也。

    復次凡夫雖能與人飲食等滿彼願者皆有因緣 若今世事若後世事.聲聞辟支佛雖無因緣滿衆生願而所益甚少.菩薩摩訶薩行 檀波羅蜜業因緣故得爲國王或爲大長者財富無量.四方衆生若來求者盡滿足 之。

    如頻頭居士爲大檀越.坐七寶大牀金剛爲腳敷以天褥以赤真珠上爲帳幔.左 右立侍各八萬四千皆莊嚴奇妙.開四大門恣所求者.晝夜六時鳴鼓又放光明.十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方無量衆生有聞鼓聲光明觸身者無不悉來欲得種種飲食者.長者見其大集卽 時默然仰視虛空.於時空中雨種種百味之食隨意皆得.若衆生不自取者左右給 使分布與之足滿乃止.須飲食衣被臥具寶物等皆亦如是.恣衆生所欲已然後說 法.令離四食皆住阿鞞跋緻地.如是等菩薩神通力故能滿衆生願。

    問曰.佛在世時 衆生尚有飢餓天不降雨衆生困弊.佛猶不能滿一切衆生之願.雲何菩薩能滿其 願。

    答曰.菩薩住於十地入首棱嚴三昧.於三千大千世界或時現初發意行六波羅 蜜.或現阿鞞跋緻.或現一生補處於兜率天上爲諸天說法.或從兜率天上來下生 淨飯王宮.或現出家成佛.或現大衆中轉法輪度無量衆生.或現入涅槃起七寶塔 徧諸國土令衆生供養舍利.或時法都滅盡.菩薩利益如是.何況於佛。

    而佛身有二 種.一者真身二者化身.衆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

    佛真身者滿於虛空.光明徧照十 方.說法音聲亦徧十方.無量恆河沙等世界滿中大衆皆共聽法說法不息.一時之 頃各隨所聞而得解悟。

    如劫盡已衆生行業因緣故大雨澍下閒無斷絕.三大所不 ******************** 能制.唯有劫盡十方風起更互相對能持此水.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說法除十住菩 薩三乘之人皆不能持.唯有十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

    衆生其有見 法身佛無有三毒及衆煩惱.寒熱諸苦一切皆滅.無願不滿.如如意珠尚令衆生隨 願皆得豈況於佛.珠與一切世閒之願.佛與一切出世閒願.若言佛不能悉滿衆生 所願是語不然。

    復次釋迦文尼佛王宮受身現受人法.有寒熱飢渴睡眠受諸誹謗 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神德真佛正覺無有異也。

    欲滿衆生所願悉皆能滿而不滿者. 以無數世來常滿衆生衣食之願而不免苦.今但以涅槃無爲常樂益之.如人憐愍 所親不與雜毒美食.如是世閒願者生諸結使.又離時心生大苦.是故不以爲要。

    復 次有人言釋迦文尼佛已滿衆生所願而衆生自不能得.如毗摩羅詰經說.佛以足 指按地卽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