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第四十三之餘
[一]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諸禪定解脫三昧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禪定者.四禪九次第定。
解脫三昧者.八背捨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 解脫有爲解脫無爲解脫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三昧 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等諸三昧。
問曰.上六事中三昧卽是禪定解脫三昧.今何 以復說。
答曰.有二種三昧.一種慧解脫分二種共解脫分.前者慧解脫分不能入禪 定但說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說共解脫分具有禪定解脫三昧.彼是略說此則廣說. 彼但說名此中分别義。
復次前勝三昧者有人謂一二三昧非深三昧.今此中具說 禪定解脫甚深三昧。
復次禪定解脫三昧有二種.一者離欲時得二者求而得.離欲 注:[一]放光無此段文.
********************
得者前已說.求而[一]得者此中說。
復次禪定解脫三昧得之甚難.精勤求之乃得.菩薩 但持隨喜心便得過其上.是爲未嘗有法.是故重說。
問曰.彼中三昧智慧解脫解脫 知見亦難得.何以言此爲難得。
答曰.先已答.是慧解脫分不盡甚深義.共解脫阿羅 漢三明阿羅漢難得故更說。
復次是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雖難得而不廣周悉 直爲涅槃.此閒明阿羅漢欲得現世禪定樂所謂滅盡定頂際禪願智無諍三昧等. 如是事非直爲涅槃.以是故更廣說.何以故.如前者直爲涅槃.彼中說解脫解脫知 見相次故當知一向直爲涅槃。
問曰.若以禪定解脫三昧難得故重說者.智慧於一 切法中最難微妙何以不重說。
答曰.上言欲過聲聞辟支佛慧當學般若波羅蜜中 已說.此禪定未說故重說.禪定智慧二法最妙.有此二行所願皆得.如鳥有兩翼能 有所至.解脫從此二法得.解脫知見卽是智慧.布施持戒是身口業.麤行易得故不 重說。
問曰.菩薩以隨喜心勝於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可爾.所以者何.布施持 戒眼見耳聞.智慧亦是聞法.可得生隨喜心.如禪定解脫三昧是不可見聞法雲何 注:[一]原作難.今依麗刻改.
********************
隨喜。
答曰.菩薩以知他心智而隨喜。
問曰.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 無漏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菩薩未成佛雲何知聲聞辟支佛無漏心。
答曰.汝聲聞 法中爾.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 智能知無漏心.何況以無漏知他心智。
復有人言.初發意菩薩未得法性生身.若見 若聞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比知當得阿羅漢.隨喜言此人得諸法實相離三界.我 所欲度一切衆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脫則是我事.如是等種種因緣隨喜.以是故隨 喜無咎。
菩薩摩訶薩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一]少智.欲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無量無邊功
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前已說六波羅蜜.今何以復說。
答曰.上總相說此欲别相說.彼說因緣此說果 報。
問曰.不爾.彼中說六波羅蜜廣普具足.此言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羅蜜 義。
答曰.不然.卽是六波羅蜜.何以故.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行若多若 注:[一]放光無此義.
********************
少皆是波羅蜜.如賢劫經說八萬四千諸波羅蜜.此經中亦說有世閒檀波羅蜜有
出世閒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有世閒出世閒。
問曰.菩薩何以故少施。
答曰. 有種種因緣故少施。
或有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故少施。
或有菩薩聞施無多少 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或有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破 戒失善心心散亂多惱衆生.若惱衆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 奪彼與此非平等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施。
復次菩薩有二種. 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成就菩薩。
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 緣.五蓋覆心行雜行.轉身受大富貴.或作國王或大鬼神王龍王等.以本造身口意 惡業不清淨故不得生諸佛前及天上人中無罪處.是名爲敗壞菩薩。
如是人雖失 菩薩心.先世因緣故猶好布施.多惱衆生劫奪非法取財以用作福。
成就菩薩者.不 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慈愍衆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
在家菩 薩雖行業成就.有先世因緣貧窮.聞佛法有二種施法施財施.出家人多應法施在 ******************** 家者多應財施.我今以先世因緣故不生富家.見敗菩薩輩作罪布施心不喜樂.聞 佛不讚多財布施但美心清淨施.以是故隨所有物而施。
又出家菩薩守護戒故不 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於布施.以是因緣故隨所有而施。
復次菩薩聞佛法 中本生因緣.少施得果報多。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 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
又如沙門二十億於鞞婆屍佛 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 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瑠璃 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
又如須
禪定者.四禪九次第定。
解脫三昧者.八背捨三解脫門慧解脫共解脫時解脫不時 解脫有爲解脫無爲解脫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空三昧 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等諸三昧。
問曰.上六事中三昧卽是禪定解脫三昧.今何 以復說。
答曰.有二種三昧.一種慧解脫分二種共解脫分.前者慧解脫分不能入禪 定但說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說共解脫分具有禪定解脫三昧.彼是略說此則廣說. 彼但說名此中分别義。
復次前勝三昧者有人謂一二三昧非深三昧.今此中具說 禪定解脫甚深三昧。
復次禪定解脫三昧有二種.一者離欲時得二者求而得.離欲 注:
復次禪定解脫三昧得之甚難.精勤求之乃得.菩薩 但持隨喜心便得過其上.是爲未嘗有法.是故重說。
問曰.彼中三昧智慧解脫解脫 知見亦難得.何以言此爲難得。
答曰.先已答.是慧解脫分不盡甚深義.共解脫阿羅 漢三明阿羅漢難得故更說。
復次是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雖難得而不廣周悉 直爲涅槃.此閒明阿羅漢欲得現世禪定樂所謂滅盡定頂際禪願智無諍三昧等. 如是事非直爲涅槃.以是故更廣說.何以故.如前者直爲涅槃.彼中說解脫解脫知 見相次故當知一向直爲涅槃。
問曰.若以禪定解脫三昧難得故重說者.智慧於一 切法中最難微妙何以不重說。
答曰.上言欲過聲聞辟支佛慧當學般若波羅蜜中 已說.此禪定未說故重說.禪定智慧二法最妙.有此二行所願皆得.如鳥有兩翼能 有所至.解脫從此二法得.解脫知見卽是智慧.布施持戒是身口業.麤行易得故不 重說。
問曰.菩薩以隨喜心勝於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可爾.所以者何.布施持 戒眼見耳聞.智慧亦是聞法.可得生隨喜心.如禪定解脫三昧是不可見聞法雲何 注:
答曰.菩薩以知他心智而隨喜。
問曰.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 無漏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菩薩未成佛雲何知聲聞辟支佛無漏心。
答曰.汝聲聞 法中爾.摩訶衍法中菩薩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 智能知無漏心.何況以無漏知他心智。
復有人言.初發意菩薩未得法性生身.若見 若聞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比知當得阿羅漢.隨喜言此人得諸法實相離三界.我 所欲度一切衆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脫則是我事.如是等種種因緣隨喜.以是故隨 喜無咎。
菩薩摩訶薩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
答曰.上總相說此欲别相說.彼說因緣此說果 報。
問曰.不爾.彼中說六波羅蜜廣普具足.此言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羅蜜 義。
答曰.不然.卽是六波羅蜜.何以故.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行若多若 注:
問曰.菩薩何以故少施。
答曰. 有種種因緣故少施。
或有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故少施。
或有菩薩聞施無多少 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或有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破 戒失善心心散亂多惱衆生.若惱衆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 奪彼與此非平等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施。
復次菩薩有二種. 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成就菩薩。
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 緣.五蓋覆心行雜行.轉身受大富貴.或作國王或大鬼神王龍王等.以本造身口意 惡業不清淨故不得生諸佛前及天上人中無罪處.是名爲敗壞菩薩。
如是人雖失 菩薩心.先世因緣故猶好布施.多惱衆生劫奪非法取財以用作福。
成就菩薩者.不 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慈愍衆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
在家菩 薩雖行業成就.有先世因緣貧窮.聞佛法有二種施法施財施.出家人多應法施在 ******************** 家者多應財施.我今以先世因緣故不生富家.見敗菩薩輩作罪布施心不喜樂.聞 佛不讚多財布施但美心清淨施.以是故隨所有物而施。
又出家菩薩守護戒故不 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於布施.以是因緣故隨所有而施。
復次菩薩聞佛法 中本生因緣.少施得果報多。
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訶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 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
又如沙門二十億於鞞婆屍佛 法中作一房舍給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 受人天中無量福樂.末後身生大長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長二寸色如青瑠璃 右旋.初生時父與二十億兩金.後厭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說精進比丘第一。
又如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