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大慈愍一切故.多求度脫衆生老病死苦.不求分别種種戲論.譬如長者有一子
愛之甚重.其子得病但求良藥能差病者.不求分别諸藥名字取之時節合和分數.
********************
以是故諸菩薩從果觀十二因緣不從因觀.見多者從因觀.愛多者從果觀。
諸聲聞 人因邪位故有正位.菩薩邪位薄故但名菩薩位。
問曰.聲聞法中從苦法忍乃至道 比忍名爲正位.如經中說三惡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謂正位聖果漏盡.破戒邪見五 逆罪等亦如是.從得何法名爲菩薩位。
答曰.發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 入菩薩位。
如聲聞法中先具說四種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然後入苦法 忍正位。
問曰.修行皆攝四法.何以故差别爲四。
答曰.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 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爲行。
復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 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
修行已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以大 悲心愍念衆生不知是諸法實相染著世間虛誑法受種種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 名故不名修行。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衆生.於是二 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衆生.雖不捨衆生亦知諸法 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卽得入菩薩位.如聲聞人於定慧二法等故是時卽得入正位。
******************** 是法雖有行.更有餘名字不名修行.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所行皆名修 行.小小差别有異名字.爲易解故。
譬如有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脫 一切衆生老病死等身心諸苦作大莊嚴.功德慧明二事因緣故所願皆滿。
是二事 有六分修行名爲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進禪定智慧是慧明分。
修 行六波羅蜜知是諸法相甚深微妙難解難知.作是念衆生著三界諸法以何因緣 令衆生得是諸法相.當以具足諸功德清淨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光明具足神通無量.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
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 眼觀十方世界五道衆生誰應得度.初現神足次爲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 而爲說法.拔三界衆生得佛力無量神通.假令虛妄猶尚可信何況實說.是名方便。
復次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念其本願欲度衆生.作是思惟諸法實相中衆 生不可得當雲何度.復作是念諸法實相中衆生雖不可得而衆生不知是諸法相 ******************** 故.欲令知是實相。
復次是實法相亦不礙衆生.實法相者名爲無所除壞亦無所作. 是名方便。
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薩位。
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菩薩入法位時卽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何以故復說。
答曰.雖三 事一時.諸法各各相應當次第讚.如一心中一時得無漏五根而各各分别說其相。
菩薩入法位時斷若幹結使得若幹功德過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導諸菩 薩故佛種種讚說。
如此經始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一]已盡
所作已辦等.阿羅漢卽是漏盡.漏盡者卽是所作已辦等.亦爲引導餘人令心清淨
故種種讚說無咎。
此亦如是.入法位卽是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
復次 因入法位故得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
問曰.入法位中過老病死及斷 諸結使破三惡道等如先說.何以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亦住種種功德.何以故但 說住阿鞞跋緻地。
答曰.捨諸惡事得諸功德.後當次第說及所住功德.[二]説法當須次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二]原作諸.今依元明刻改.
********************
第不可一時頓說。
復次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 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爲永滅。
譬如空地有樹 名舍摩梨.柧枝廣大衆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柧卽時壓折.澤神問樹 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俱盧樹上 來.食彼樹果來栖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爲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 大懷憂畏.寧捨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衆及諸結使惡業 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壞敗大乘心 永滅佛業.以是故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緻地者.從初發意已來常喜樂 住阿鞞跋緻地.聞諸菩薩多退轉故.發意時作願.何時當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 鞞跋緻地.以是故說住阿鞞跋緻地。
問曰.何等是阿鞞跋緻地。
答曰.若菩薩能觀一 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一]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
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
注:
[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法卽是阿鞞跋緻地。
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緻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緻 地。
復次住阿鞞跋緻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 實相而以大悲不捨一切衆生。
復有二法.一者清淨智慧二者方便智慧.復有二法. 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虛空震電雷霆而 降大雨。
復次阿鞞跋緻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於諸佛深經 終不疑亦不作礙.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緣故。
如是說阿鞞 跋緻菩薩常以深心終不生惡.阿鞞跋緻以深心集諸善.淺心作諸不善。
問曰.若阿 鞞跋緻相得無生法忍.雲何以淺心作諸不善。
答曰.有二種阿鞞跋緻.一者得無生 忍法。
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必當作佛.爲利益傍人故 爲其受記。
是菩薩生死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爲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緻相。
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不須教 戒.如大恆[一]河中船不須將禦自至大海。
復次有初發意生大心斷諸煩惱知諸法實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相.便得阿鞞跋緻。
有但行檀波羅蜜便具足六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有 行六波羅蜜未得阿鞞跋緻於衆生中生大悲心.是時便得阿鞞跋緻。
有得悲心而 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衆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
或時以衆生可愍.於諸法 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 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緻地.如往生品中說。
復次阿鞞 跋緻相如後阿鞞跋緻二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
諸聲聞 人因邪位故有正位.菩薩邪位薄故但名菩薩位。
問曰.聲聞法中從苦法忍乃至道 比忍名爲正位.如經中說三惡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謂正位聖果漏盡.破戒邪見五 逆罪等亦如是.從得何法名爲菩薩位。
答曰.發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 入菩薩位。
如聲聞法中先具說四種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然後入苦法 忍正位。
問曰.修行皆攝四法.何以故差别爲四。
答曰.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 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爲行。
復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 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
修行已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以大 悲心愍念衆生不知是諸法實相染著世間虛誑法受種種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 名故不名修行。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衆生.於是二 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衆生.雖不捨衆生亦知諸法 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卽得入菩薩位.如聲聞人於定慧二法等故是時卽得入正位。
******************** 是法雖有行.更有餘名字不名修行.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所行皆名修 行.小小差别有異名字.爲易解故。
譬如有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脫 一切衆生老病死等身心諸苦作大莊嚴.功德慧明二事因緣故所願皆滿。
是二事 有六分修行名爲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進禪定智慧是慧明分。
修 行六波羅蜜知是諸法相甚深微妙難解難知.作是念衆生著三界諸法以何因緣 令衆生得是諸法相.當以具足諸功德清淨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光明具足神通無量.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
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 眼觀十方世界五道衆生誰應得度.初現神足次爲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 而爲說法.拔三界衆生得佛力無量神通.假令虛妄猶尚可信何況實說.是名方便。
復次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念其本願欲度衆生.作是思惟諸法實相中衆 生不可得當雲何度.復作是念諸法實相中衆生雖不可得而衆生不知是諸法相 ******************** 故.欲令知是實相。
復次是實法相亦不礙衆生.實法相者名爲無所除壞亦無所作. 是名方便。
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薩位。
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菩薩入法位時卽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何以故復說。
答曰.雖三 事一時.諸法各各相應當次第讚.如一心中一時得無漏五根而各各分别說其相。
菩薩入法位時斷若幹結使得若幹功德過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導諸菩 薩故佛種種讚說。
如此經始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
此亦如是.入法位卽是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
復次 因入法位故得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緻地。
問曰.入法位中過老病死及斷 諸結使破三惡道等如先說.何以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亦住種種功德.何以故但 說住阿鞞跋緻地。
答曰.捨諸惡事得諸功德.後當次第說及所住功德.
復次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 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爲永滅。
譬如空地有樹 名舍摩梨.柧枝廣大衆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柧卽時壓折.澤神問樹 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俱盧樹上 來.食彼樹果來栖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爲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 大懷憂畏.寧捨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衆及諸結使惡業 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壞敗大乘心 永滅佛業.以是故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緻地者.從初發意已來常喜樂 住阿鞞跋緻地.聞諸菩薩多退轉故.發意時作願.何時當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 鞞跋緻地.以是故說住阿鞞跋緻地。
問曰.何等是阿鞞跋緻地。
答曰.若菩薩能觀一 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
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緻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緻 地。
復次住阿鞞跋緻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 實相而以大悲不捨一切衆生。
復有二法.一者清淨智慧二者方便智慧.復有二法. 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虛空震電雷霆而 降大雨。
復次阿鞞跋緻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於諸佛深經 終不疑亦不作礙.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緣故。
如是說阿鞞 跋緻菩薩常以深心終不生惡.阿鞞跋緻以深心集諸善.淺心作諸不善。
問曰.若阿 鞞跋緻相得無生法忍.雲何以淺心作諸不善。
答曰.有二種阿鞞跋緻.一者得無生 忍法。
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必當作佛.爲利益傍人故 爲其受記。
是菩薩生死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爲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緻相。
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不須教 戒.如大恆
復次有初發意生大心斷諸煩惱知諸法實 注:
有但行檀波羅蜜便具足六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有 行六波羅蜜未得阿鞞跋緻於衆生中生大悲心.是時便得阿鞞跋緻。
有得悲心而 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衆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
或時以衆生可愍.於諸法 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 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緻地.如往生品中說。
復次阿鞞 跋緻相如後阿鞞跋緻二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