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智名知苦相實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離無有和
合.滅智名知諸法常寂滅如涅槃.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淨無正無邪.盡智名知一
切法無所有.無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實不定故不生。
如實智者.十種智所不能知. 以如實智故能知。
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别異各各有觀法.是如實智中無相無 ******************** 緣無别滅諸觀法亦不有觀。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實智中唯有佛眼。
十智阿羅漢 辟支佛菩薩共有.如實智唯獨佛有.所以者何.獨佛有不誑法.以是故知如實智獨 佛有。
復次是十智入如實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實智.譬如十方諸流水皆入大海 捨本名字但[一]名大[二]海。
如是等種種分别十一智義.此中略說。
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爲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是 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虵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是三昧三種.欲界未到地初禪 與覺觀相應故名有覺有觀.禪中閒但觀相應故名無覺有觀.從第二禪乃至有頂 地非覺觀相應故名無覺無觀。
問曰.三昧相應心數法乃至二十.何以但說覺觀。
答 曰.是覺觀撓亂三昧.以是故說.是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捨離。
有人言.心有覺 觀者無三昧.以是故佛說有覺有觀三昧但不牢固.覺觀力小微是時可得有三昧。
是覺觀能生三昧亦能壞三昧.譬如風能生雨亦能壞雨。
三種善覺觀能生初禪.得 注:[一]原作入.今依麗刻改.
[二]海下原有知字.今依麗刻刪.
********************
初禪時發大歡喜.覺觀故心散還失.以是故但說覺觀。
問曰.覺觀有何差别。
答曰.麤 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
初緣中心發相名覺.後分别籌量好醜名觀。
有三種麤覺欲 覺瞋覺惱覺.有三種善覺出要覺無瞋覺無惱覺.有三種細覺親裡覺國土覺不死 覺。
六種覺妨三昧.三種善覺能開三昧門。
若覺觀過多還失三昧.如風能使船風過 則壞船。
如是種種分别覺觀。
問曰.經說三種法.有覺有觀法無覺有觀法無覺無觀 法.有覺有觀地無覺有觀地無覺無觀地.今何以但說三種三昧。
答曰.妙而可用者 取.有覺有觀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禪中覺觀相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無覺有觀 法者禪中閒觀相應法若善若無記.無覺無觀法者離覺觀法一切色心不相應行 及無爲法.有覺有觀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無覺有觀地者禪中閒善修是地作大 梵王.無覺無觀地者一切光音一切徧淨一切廣果一切無色地.於中上妙者是三 昧。
何等是三昧.從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剛及阿羅漢辟支佛諸三昧.觀十方佛三昧 乃至首棱嚴三昧.從斷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諸佛三昧.如是等種種分别。
略 ******************** 說三三昧義。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未知欲知根者.無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於見諦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謂信等 五根喜樂捨根意根.信解見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轉名知根.無[一]學道中是九根名
知已根。
問曰.何以故於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
答曰.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爲根. 餘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
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諸有爲法中主故.得自在 能勝諸根。
復次十根但有漏自得無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無漏故.不說菩 薩應具足。
問曰.十想亦有漏無漏.何以故說應具足。
答曰.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 信等五根雖是善法不盡求涅槃.如阿毗曇中說.誰成就信等根.不斷善根者。
復次 若五根清淨變爲無漏.三根中已攝.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 但說三根。
復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無記雜.是故不說應具足。
是三根受衆行 衆識衆攝.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三根緣四諦六想相應.未知欲 注:[一]原錯作覺.今依麗刻改.
********************
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
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如是等以阿
毗曇門廣分别說。
復次未知欲知根名諸法實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 力故能得諸法實相。
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爾時如段肉未具諸根未能 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塵.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雖有願 欲知諸法實相不能得知.菩薩生是信等五根則能知諸法實相。
如眼四大及四大 造色和合名爲眼.先雖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淨故不名眼根.不斷善根人雖有信. 未清淨故不名爲根。
若菩薩得是信等五根.是時能信諸法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非有非無非取非捨常寂滅真淨如虛空.不可示不可說一切語言道過出一切心 心數法所行如涅槃。
是則佛法.菩薩以信根力故能受.精進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轉. 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攝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攝實相中.慧根力故 於佛智慧中少多得義味不可壞。
五根所依意根必與受俱.若喜若樂若捨.依是根 ******************** 入菩薩位乃至未得無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
此中知諸法實相了了故名知. 從是得無生法忍果住阿鞞跋緻地得受記乃至滿十地坐道場得金剛三昧.於其 中閒名爲知根。
斷一切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徧滿故 名爲知已根。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
如實智者.十種智所不能知. 以如實智故能知。
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别異各各有觀法.是如實智中無相無 ******************** 緣無别滅諸觀法亦不有觀。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實智中唯有佛眼。
十智阿羅漢 辟支佛菩薩共有.如實智唯獨佛有.所以者何.獨佛有不誑法.以是故知如實智獨 佛有。
復次是十智入如實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實智.譬如十方諸流水皆入大海 捨本名字但
如是等種種分别十一智義.此中略說。
三三昧.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
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爲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是 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虵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是三昧三種.欲界未到地初禪 與覺觀相應故名有覺有觀.禪中閒但觀相應故名無覺有觀.從第二禪乃至有頂 地非覺觀相應故名無覺無觀。
問曰.三昧相應心數法乃至二十.何以但說覺觀。
答 曰.是覺觀撓亂三昧.以是故說.是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捨離。
有人言.心有覺 觀者無三昧.以是故佛說有覺有觀三昧但不牢固.覺觀力小微是時可得有三昧。
是覺觀能生三昧亦能壞三昧.譬如風能生雨亦能壞雨。
三種善覺觀能生初禪.得 注:
問曰.覺觀有何差别。
答曰.麤 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
初緣中心發相名覺.後分别籌量好醜名觀。
有三種麤覺欲 覺瞋覺惱覺.有三種善覺出要覺無瞋覺無惱覺.有三種細覺親裡覺國土覺不死 覺。
六種覺妨三昧.三種善覺能開三昧門。
若覺觀過多還失三昧.如風能使船風過 則壞船。
如是種種分别覺觀。
問曰.經說三種法.有覺有觀法無覺有觀法無覺無觀 法.有覺有觀地無覺有觀地無覺無觀地.今何以但說三種三昧。
答曰.妙而可用者 取.有覺有觀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禪中覺觀相應法若善若不善若無記.無覺有觀 法者禪中閒觀相應法若善若無記.無覺無觀法者離覺觀法一切色心不相應行 及無爲法.有覺有觀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無覺有觀地者禪中閒善修是地作大 梵王.無覺無觀地者一切光音一切徧淨一切廣果一切無色地.於中上妙者是三 昧。
何等是三昧.從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剛及阿羅漢辟支佛諸三昧.觀十方佛三昧 乃至首棱嚴三昧.從斷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諸佛三昧.如是等種種分别。
略 ******************** 說三三昧義。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未知欲知根者.無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於見諦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謂信等 五根喜樂捨根意根.信解見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轉名知根.無
問曰.何以故於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
答曰.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爲根. 餘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
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諸有爲法中主故.得自在 能勝諸根。
復次十根但有漏自得無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無漏故.不說菩 薩應具足。
問曰.十想亦有漏無漏.何以故說應具足。
答曰.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 信等五根雖是善法不盡求涅槃.如阿毗曇中說.誰成就信等根.不斷善根者。
復次 若五根清淨變爲無漏.三根中已攝.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 但說三根。
復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無記雜.是故不說應具足。
是三根受衆行 衆識衆攝.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三根緣四諦六想相應.未知欲 注:
復次未知欲知根名諸法實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 力故能得諸法實相。
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爾時如段肉未具諸根未能 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塵.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雖有願 欲知諸法實相不能得知.菩薩生是信等五根則能知諸法實相。
如眼四大及四大 造色和合名爲眼.先雖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淨故不名眼根.不斷善根人雖有信. 未清淨故不名爲根。
若菩薩得是信等五根.是時能信諸法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非有非無非取非捨常寂滅真淨如虛空.不可示不可說一切語言道過出一切心 心數法所行如涅槃。
是則佛法.菩薩以信根力故能受.精進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轉. 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攝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攝實相中.慧根力故 於佛智慧中少多得義味不可壞。
五根所依意根必與受俱.若喜若樂若捨.依是根 ******************** 入菩薩位乃至未得無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
此中知諸法實相了了故名知. 從是得無生法忍果住阿鞞跋緻地得受記乃至滿十地坐道場得金剛三昧.於其 中閒名爲知根。
斷一切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徧滿故 名爲知已根。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