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食墾植耘除收穫蹂治舂
磨[二]淘汰炊煑乃成用功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
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卽成不淨無所一直.宿昔之閒變爲屎尿.本是美味人之
所嗜變成不淨惡不欲見。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噉燒鐵丸.從地 獄出當作畜生牛羊駱駝償其宿債.或作豬狗常噉糞除。
如是觀食則生厭想.因食 厭故於五欲皆厭。
譬如一婆羅門修淨潔法.有事緣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雲何得 免此不淨.唯當乾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三]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
常作此餅送來當多與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
時白淨後轉無色無味.卽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差故.婆羅門問此言何謂.母
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麫酥甘草拊之癰熟膿出和合酥餅日日如是.以此作
注:
[一]心下原衍生字.今依麗刻刪.
[二]原作洮.今依明刻改.
[三]原作膸.今依麗元明刻改.
********************
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搥胸[一]籲嘔我
當雲何破此淨法我爲了矣.棄捨緣事馳還本國。
行者亦如是.著是飲食歡喜樂噉. 見其好色細滑香美可口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及。
若能觀食本末如是生惡 厭心.因離食欲四欲皆捨.於欲界中樂悉皆捨離.斷此五欲於五下分結亦斷。
如是 等種種因緣惡罪不復樂著是名食厭想。
問曰.無常苦無我想與無漏智慧相應.食 厭等四想與有漏智慧相應.次第法應在前今何以後說。
答曰.佛法有二種道.見道 修道.見道中用是三想破諸邪見等得聖果猶未離欲.爲離欲故三想次第說是食 厭等四想得離婬欲等諸煩惱。
初三想示見諦道.中四想爲示學修道.後三想示無 學道。
初習身念處中雖有食厭想.功用少故佛不說.今爲須陀洹斯陀含度欲故無 我想次第食厭等四想。
一切世閒不可樂想者.若念世閒色欲滋味車乘服飾廬觀 園宅種種樂事則生樂想.若念世閒衆惡罪事則心生厭想。
何等惡事.惡事有二種. 一者衆生二者土地。
衆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愛别離怨憎同處所求不得.略 注:[一]原作幹.今依麗刻改.
********************
而言之五受衆苦。
衆生之罪.婬欲多故不别好醜.不隨父母師長教誨.無有慚愧與 禽獸無異.瞋恚多故不别輕重瞋毒狂發.乃至不受佛語不敬聞法不畏惡道.杖楚 橫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無所見.愚癡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識事緣如[一][(嗀-口)/牛]角求乳.
無明覆故雖蒙日照永無所見.慳貪多故其舍如冢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賢聖
不孝父母.憍逸自壞永無所直.邪見多故不信今世後世不信罪福不可共處。
如是 等諸煩惱多故弊敗爲無所直.惡業多故造無閒罪或殺父母或傷害賢聖或要時 榮貴讒賊忠貞殘害親戚。
復次世閒衆生善好者少弊惡者多.或時雖有善行貧賤 鄙陋.或雖富貴端正而所行不善.或雖好布施而貧乏無財.或雖富有財寶而慳惜 貪著不肯布施.或見人有所思默無所說便謂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見好下接物 恩惠普潤便謂欺誑諂飾.或見能語善論便謂恃是小智以爲憍慢.或見質直好人 便共欺誑調投引挽[二]陵易.或見善心柔輭便共輕陵蹋蹴不以理遇.若見持戒清淨
者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數.如是等衆生弊惡無一可樂。
土地惡者.一切土地多衰 注:[一]原作搆.今依元明刻改.
[二]原作淩.今依麗刻改.
********************
無吉.寒熱飢渴疾病惡疫毒氣侵害老病死畏無處不有.身所去處衆苦隨之無處
得免.雖有好國豐樂安隱多爲諸煩惱所惱則不名樂土.一切皆有二種苦身苦心
苦無國不有。
如說.有國土多寒或有國多熱有國無救護或有國多惡有國常飢餓 或有國多病有國不修福如是無樂處.衆生土地有如是惡.思惟世閒無一可樂。
欲 界惡事如是.上二界死時退時大生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處墮摧碎爛壞。
問曰.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一切世閒不可樂想.有何等異而别說。
答曰.有二種觀.總觀别 觀.前爲總觀.此中别觀。
復有二種觀.法觀衆生觀.前爲呵一切法觀.此中觀衆生罪 惡不同。
復次前者無漏道.此中有漏道.前見諦道.今思惟道.如是等種種差别。
一切 地中攝緣三界法.是名一切世閒不可樂想。
死想者.如死念中說。
不淨想者.如身念 處中說。
斷想離想盡想者.緣涅槃相斷諸結使故名斷想.離結使故名離想.盡諸結 使故名盡想。
問曰.若爾者一想便足何以說三。
答.如前一法三種說.無常卽是苦苦 卽是無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閒罪惡深重故三種呵.如伐大樹不可以一下斷。
涅槃 ******************** 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種種讚.名爲斷想離想盡想。
復次斷三毒故名爲斷.離愛故 名爲離.滅一切苦故更不生故名爲盡。
復次行者於煖法頂法忍法世閒第一法正 智慧觀遠諸煩惱是名離想.得無漏道斷諸結使是名斷想.入涅槃時滅五受衆不 復相續是名盡想。
斷想有餘涅槃.盡想無餘涅槃.離想二涅槃方便門。
是三想有漏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噉燒鐵丸.從地 獄出當作畜生牛羊駱駝償其宿債.或作豬狗常噉糞除。
如是觀食則生厭想.因食 厭故於五欲皆厭。
譬如一婆羅門修淨潔法.有事緣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雲何得 免此不淨.唯當乾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
行者亦如是.著是飲食歡喜樂噉. 見其好色細滑香美可口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及。
若能觀食本末如是生惡 厭心.因離食欲四欲皆捨.於欲界中樂悉皆捨離.斷此五欲於五下分結亦斷。
如是 等種種因緣惡罪不復樂著是名食厭想。
問曰.無常苦無我想與無漏智慧相應.食 厭等四想與有漏智慧相應.次第法應在前今何以後說。
答曰.佛法有二種道.見道 修道.見道中用是三想破諸邪見等得聖果猶未離欲.爲離欲故三想次第說是食 厭等四想得離婬欲等諸煩惱。
初三想示見諦道.中四想爲示學修道.後三想示無 學道。
初習身念處中雖有食厭想.功用少故佛不說.今爲須陀洹斯陀含度欲故無 我想次第食厭等四想。
一切世閒不可樂想者.若念世閒色欲滋味車乘服飾廬觀 園宅種種樂事則生樂想.若念世閒衆惡罪事則心生厭想。
何等惡事.惡事有二種. 一者衆生二者土地。
衆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愛别離怨憎同處所求不得.略 注:
衆生之罪.婬欲多故不别好醜.不隨父母師長教誨.無有慚愧與 禽獸無異.瞋恚多故不别輕重瞋毒狂發.乃至不受佛語不敬聞法不畏惡道.杖楚 橫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無所見.愚癡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識事緣如
如是 等諸煩惱多故弊敗爲無所直.惡業多故造無閒罪或殺父母或傷害賢聖或要時 榮貴讒賊忠貞殘害親戚。
復次世閒衆生善好者少弊惡者多.或時雖有善行貧賤 鄙陋.或雖富貴端正而所行不善.或雖好布施而貧乏無財.或雖富有財寶而慳惜 貪著不肯布施.或見人有所思默無所說便謂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見好下接物 恩惠普潤便謂欺誑諂飾.或見能語善論便謂恃是小智以爲憍慢.或見質直好人 便共欺誑調投引挽
土地惡者.一切土地多衰 注:
如說.有國土多寒或有國多熱有國無救護或有國多惡有國常飢餓 或有國多病有國不修福如是無樂處.衆生土地有如是惡.思惟世閒無一可樂。
欲 界惡事如是.上二界死時退時大生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處墮摧碎爛壞。
問曰.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一切世閒不可樂想.有何等異而别說。
答曰.有二種觀.總觀别 觀.前爲總觀.此中别觀。
復有二種觀.法觀衆生觀.前爲呵一切法觀.此中觀衆生罪 惡不同。
復次前者無漏道.此中有漏道.前見諦道.今思惟道.如是等種種差别。
一切 地中攝緣三界法.是名一切世閒不可樂想。
死想者.如死念中說。
不淨想者.如身念 處中說。
斷想離想盡想者.緣涅槃相斷諸結使故名斷想.離結使故名離想.盡諸結 使故名盡想。
問曰.若爾者一想便足何以說三。
答.如前一法三種說.無常卽是苦苦 卽是無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閒罪惡深重故三種呵.如伐大樹不可以一下斷。
涅槃 ******************** 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種種讚.名爲斷想離想盡想。
復次斷三毒故名爲斷.離愛故 名爲離.滅一切苦故更不生故名爲盡。
復次行者於煖法頂法忍法世閒第一法正 智慧觀遠諸煩惱是名離想.得無漏道斷諸結使是名斷想.入涅槃時滅五受衆不 復相續是名盡想。
斷想有餘涅槃.盡想無餘涅槃.離想二涅槃方便門。
是三想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