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ass="h">[一]人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爲
增。
若著衆生相爲說但有五衆此中無我。
若言無衆生相卽爲說五衆相續有不令 墮斷滅故.求富樂者爲說布施.欲生天者爲說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爲說天上事. 惱患居家者爲說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爲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閒爲說三法 印無常無我涅槃.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嚴法施爲衆生說.如是等種種利 益故當念法施。
捨煩惱者.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斷除郤是名爲捨.念捨是法如 注:[一]原錯作入.今依北宋刻麗刻改.
********************
捨毒虵如捨桎梏得安隱歡喜。
復次念捨煩惱亦入念法中。
問曰.若入念法中今何 以更說。
答曰.捨諸煩惱是法微妙難得無上無量.是故更别說。
復次念法與念捨異. 念法念佛法微妙諸法中第一.念捨念諸煩惱罪惡捨之爲快.行相别是爲異。
如是 等種種因緣行者當念捨.念捨者是初學禪智中畏生增上慢。
念天者.有四天王天 乃至他化自在天。
問曰.佛弟子應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
答曰.知布施業因緣 果報故受天上富樂.以是因緣故念天。
復次是八念佛自說因緣.念天者應作是念. 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緣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智慧.我 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言.天以是五法故生富樂處.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可得 生.我以天福無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問曰.三界中清淨天多.何以故 但念欲天。
答曰.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時 或心著人閒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
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婬欲[一]則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淨五欲.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衆生不任入
注:
[一]此字依石山本加.
********************
涅槃.爲是衆生故說念天.如國王子在高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
綿褥墮則不死.差於墮地故。
復次有四種天.名天生天淨天淨生天。
名天者如今國 王名天子.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淨天者人中生諸聖人.淨生天 者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所謂須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種或於天上得阿那含阿羅漢 道。
淨生天色界中有五種阿那含不還是閒卽於彼得阿羅漢.無色界中一種阿那 含離色界生無色界.是中修無漏道得阿羅漢入涅槃。
念是二種天.生天淨生天.如 是等天是名念天。
念安那般那者.如禪經中說。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他 因緣死.是二種死行者常念。
是身若他不殺必當自死.如是有爲法中不應彈指頃 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持是種種憂惱兇衰身生心望安 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虵篋.雲何智人以爲安隱。
若 出氣保當還入入息保出睡眠復得還覺是皆難必.何以故.是身內外多怨故。
如說. 或有胎中死或有生時死或年壯時死或老至時死.亦如果熟時種種因緣墮當求 ******************** 免離此死惡之怨賊。
是賊難可信捨時則安隱假使大智人威德力無上.無前亦無 後於今無脫者亦無巧辭謝無請求得脫.亦無捍挌處可以得免者亦非持淨戒精 進可以脫.死賊無憐愍來時無避處。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
如 佛爲此丘說死[一]想義.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想.佛言汝雲何修.比丘言我
不望過七歲活.佛言汝爲放逸修死想.有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
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有言從旦至食時有言一食
頃.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想.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於入氣不望出.
佛言真是修死想爲不放逸比丘。
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如幻欺誑 無智.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想。
問曰.法是三世諸佛師.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 念雲何有次第。
答曰.是法雖是十方三世諸佛師.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
譬如雪 山中有寶山.寶山頂有如意寶珠.種種寶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還者有近而還 者.有一大德國王憐愍衆生爲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歲小兒皆得上山隨意取 注:[一]原作相.今依明刻改.下均同.
********************
如意珠等種種寶物。
佛亦如是.世閒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乃至 梵天王求諸法實相亦不能得.何況餘人。
佛以大慈悲憐愍衆生故.具足六波羅蜜 得一切智慧方便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陳如舍利弗目揵連摩訶 迦葉乃至七歲沙彌蘇摩等皆得諸無漏法根力覺道.實相雖微妙.一切衆生皆蒙 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
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隨佛語能解法故第三.餘人不 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稱爲寶。
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 衆中寶者是僧。
復次以佛因緣故法出世閒.以法因緣故有僧.行者念我雲何當得 法寶得在僧數中.當除卻一切麤細身口惡業.是故次第說持戒。
復次雲何分别有 七衆.以有戒故欲除心惡.破慳貪故念捨.欲令受者得樂故破瞋恚.信福得果報故 破邪見.住持戒布施法中則爲住十善道中離十不善道。
十善道有二種果.若上行 得淨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
行禪定故得二種天.滅諸惡覺但 集善法攝心一處.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滅諸惡覺如雨淹塵。
******************** 見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復次行者或時 恃有七念著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時當念死.死事常在前雲何當懈怠著此法愛。
如 阿那律佛滅度時說.有爲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破聖主山王。
是名八念 次第。
問曰.是說聲聞八念.菩薩八念有何差别。
答曰.聲聞爲身故.菩薩爲一切衆生 故.聲聞但爲脫老病死故.菩薩爲徧具足一切智功德故.是爲差别。
復次佛是中亦說. 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應具足檀波羅蜜乃至應具足
八念.不可得故。
初有不住.後有不可得.有此二印以是故異。
不住不可得義如先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若著衆生相爲說但有五衆此中無我。
若言無衆生相卽爲說五衆相續有不令 墮斷滅故.求富樂者爲說布施.欲生天者爲說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爲說天上事. 惱患居家者爲說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爲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閒爲說三法 印無常無我涅槃.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嚴法施爲衆生說.如是等種種利 益故當念法施。
捨煩惱者.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斷除郤是名爲捨.念捨是法如 注:
復次念捨煩惱亦入念法中。
問曰.若入念法中今何 以更說。
答曰.捨諸煩惱是法微妙難得無上無量.是故更别說。
復次念法與念捨異. 念法念佛法微妙諸法中第一.念捨念諸煩惱罪惡捨之爲快.行相别是爲異。
如是 等種種因緣行者當念捨.念捨者是初學禪智中畏生增上慢。
念天者.有四天王天 乃至他化自在天。
問曰.佛弟子應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
答曰.知布施業因緣 果報故受天上富樂.以是因緣故念天。
復次是八念佛自說因緣.念天者應作是念. 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緣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智慧.我 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言.天以是五法故生富樂處.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可得 生.我以天福無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問曰.三界中清淨天多.何以故 但念欲天。
答曰.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時 或心著人閒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
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婬欲
復次有四種天.名天生天淨天淨生天。
名天者如今國 王名天子.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淨天者人中生諸聖人.淨生天 者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所謂須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種或於天上得阿那含阿羅漢 道。
淨生天色界中有五種阿那含不還是閒卽於彼得阿羅漢.無色界中一種阿那 含離色界生無色界.是中修無漏道得阿羅漢入涅槃。
念是二種天.生天淨生天.如 是等天是名念天。
念安那般那者.如禪經中說。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他 因緣死.是二種死行者常念。
是身若他不殺必當自死.如是有爲法中不應彈指頃 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持是種種憂惱兇衰身生心望安 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虵篋.雲何智人以爲安隱。
若 出氣保當還入入息保出睡眠復得還覺是皆難必.何以故.是身內外多怨故。
如說. 或有胎中死或有生時死或年壯時死或老至時死.亦如果熟時種種因緣墮當求 ******************** 免離此死惡之怨賊。
是賊難可信捨時則安隱假使大智人威德力無上.無前亦無 後於今無脫者亦無巧辭謝無請求得脫.亦無捍挌處可以得免者亦非持淨戒精 進可以脫.死賊無憐愍來時無避處。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
如 佛爲此丘說死
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如幻欺誑 無智.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想。
問曰.法是三世諸佛師.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 念雲何有次第。
答曰.是法雖是十方三世諸佛師.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
譬如雪 山中有寶山.寶山頂有如意寶珠.種種寶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還者有近而還 者.有一大德國王憐愍衆生爲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歲小兒皆得上山隨意取 注:
佛亦如是.世閒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乃至 梵天王求諸法實相亦不能得.何況餘人。
佛以大慈悲憐愍衆生故.具足六波羅蜜 得一切智慧方便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陳如舍利弗目揵連摩訶 迦葉乃至七歲沙彌蘇摩等皆得諸無漏法根力覺道.實相雖微妙.一切衆生皆蒙 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
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隨佛語能解法故第三.餘人不 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稱爲寶。
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 衆中寶者是僧。
復次以佛因緣故法出世閒.以法因緣故有僧.行者念我雲何當得 法寶得在僧數中.當除卻一切麤細身口惡業.是故次第說持戒。
復次雲何分别有 七衆.以有戒故欲除心惡.破慳貪故念捨.欲令受者得樂故破瞋恚.信福得果報故 破邪見.住持戒布施法中則爲住十善道中離十不善道。
十善道有二種果.若上行 得淨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
行禪定故得二種天.滅諸惡覺但 集善法攝心一處.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滅諸惡覺如雨淹塵。
******************** 見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復次行者或時 恃有七念著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時當念死.死事常在前雲何當懈怠著此法愛。
如 阿那律佛滅度時說.有爲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破聖主山王。
是名八念 次第。
問曰.是說聲聞八念.菩薩八念有何差别。
答曰.聲聞爲身故.菩薩爲一切衆生 故.聲聞但爲脫老病死故.菩薩爲徧具足一切智功德故.是爲差别。
復次佛是中亦說. 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
初有不住.後有不可得.有此二印以是故異。
不住不可得義如先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