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是爲墮負處。
汝於負處不能自拔. 而難言無衆生中多少一種何以度少.是爲重墮負處。
復次諸法實相第一義中則 無衆生亦無度.但以世俗法故說言有度.汝於世俗中求第一義是事不可得.譬如 瓦石中求珍寶不可得。
復次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有功德皆是作 法有限有量有初有後.故所度衆生亦應有量.不應以隨因緣果報有量法盡度無 量衆生。
如大力士弓勢雖大箭遠必墮.亦如劫盡大火燒三千世界明照無量雖久 必滅。
菩薩成佛亦如是.從初發意執精進弓用智慧箭.深入佛法大作佛事亦必當 滅。
菩薩得一切種智時身出光明照無量世界.一一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 量衆生.涅槃後八萬四千法聚舍利化度衆生.如劫盡火照久亦復滅。
問曰.汝自言 ******************** 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量衆生.今何以言有量因緣故所度亦應有量。
答曰. 無量有二種.一者實無量諸聖人所不能量.譬如虛空涅槃衆生性是不可量。
二者 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須彌山大海水斤兩滴數多少諸佛菩薩能知.諸 天世人所不能知。
佛度衆生亦如是.諸佛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無量。
復次諸法 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自性無故常空.常空中衆生不可得。
如佛說.我坐道場時 智慧不可得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諸法之實相則是衆生相若取衆生相則遠 離實道.常念常空相是人非行道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憶想則是魔羅 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
問曰.若樂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觀苦何以不作二分。
答曰.樂是一切衆生所愛重故作二分.是苦不愛不念故不作二分。
又受樂時心輭. 受苦時心堅。
如阿育王弟韋陀輸.七日作閻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過七日已阿 育王問言.閻浮提主受樂歡暢不。
答言.我不見不聞不覺.何以故.旃陀羅日日振鈴 高聲唱.七日中已爾許日過.過七日已汝當死.我聞是聲.雖作閻浮提王上妙五欲. ******************** 憂苦深故不聞不見。
以是故知苦力多樂力弱。
若人徧身受樂.得一處鍼剌衆樂都 失但覺剌苦.樂力弱故二分乃強.苦力多故一處足明。
問曰.行是四無量心.得何等 果報。
答曰.佛說入是慈三昧現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傷.終不橫 死.善神擁護.以利益無量衆生故得是無量福德。
以是有漏無量心緣衆生故.生清 淨處所謂色界。
問曰.何以故佛說慈報生梵天上。
答曰.以梵天衆生所尊貴.皆聞皆 識故。
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常多婆羅門.婆羅門法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若衆生聞 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
復次斷婬欲天皆名爲梵.說 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欲法名爲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復次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譬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說一種不妄語則攝三事。
問 曰.慈有五功德.悲喜捨何以不說有功德。
答曰.如上譬喻說一則攝三事.此亦如是. 若說慈則已說悲喜捨。
復次慈是真無量.慈爲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所以者何.先 以慈心欲令衆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衆生離苦心得法樂故生喜 ******************** 心.於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故生捨心。
復次慈以樂與衆生故.增一阿含中說 有五功德。
悲心於摩訶衍經處處說其功德.如網明菩薩經中說.菩薩處衆生中行 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 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如 是等種種讚大悲。
喜捨心餘處亦有讚.慈悲二事偏大故佛讚其功德.慈以功德難 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
問曰.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徧淨天.悲心好 修善修福極虛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捨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雲何 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
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衆生應度者如是說。
復次從慈定 起迴向第三禪易.從悲定起向虛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捨定起入無所有處易 故。
復次慈心願令衆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徧淨最爲樂故.言福極徧淨。
悲心觀衆生老病殘害苦.行者憐愍心生.雲何令得離苦.若爲除內苦外苦復來.若 爲除外苦內苦復來.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虛空能破色是故 ******************** 福極虛空處.喜心欲與衆生心識樂.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虛空處心雖得 出身猶繫心[一]虛空.識處無量於一切法中皆有心識.識得自在無邊.以是故喜福極
在識處。
捨心者.捨衆生中苦樂.苦樂捨故得真捨法所謂無所有處.以是故捨心福 極無所有處。
如是四無量.但聖人所得非凡夫。
復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分 别著諸法.錯說四無量相.是四無量心衆生緣故但是有漏.但緣欲界故無色界中 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緣欲界故。
爲斷如是人妄見故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佛以四 無量心普緣十方衆生故亦應緣無色界中。
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衆生 緣法緣無緣.論者言衆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
如是種種略 說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者.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是四無色有三 種.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
有垢者.無色中攝三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 應行。
生得者.行是無色定業報因緣故生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記四衆。
行得者.觀是 色麤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如重病如癰瘡如毒刺皆是虛誑妄語應 注:[一]原作處.今依麗刻改.
********************
當除卻.如是思惟已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入無邊虛空處定。
問曰。
雲何能滅是三種相。
答曰.是三種相皆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自性無故是 三種虛誑無實易可得滅。
復次是色分别分分破散後皆無.以是故若後無今亦無. 衆生顛倒故於和合色中取一相異相心著色相.我今不應隨愚人學當求實事.實 事中無是一相異相。
復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卻離諸法得利爲深.我先捨財物妻 子出家得清淨持戒.心安隱不怖不畏.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禪.離覺 觀內清淨故得第二禪中大喜樂.離喜在第三禪地於諸樂中最第一.捨是樂得念 捨清淨第四禪.今捨是四禪應更得妙定.以是故過是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
佛 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
過色相者是可見有 對色.滅有對相者是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異相者是不可見無對色。
復次眼見色壞 故名過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壞故過有對相.於二種餘色無教色種種分别故名 異相。
如是觀離色界中染.得無邊虛空處。
得三無色因緣方便.如禪波羅蜜品中說。
******************** 是四無色一常有漏.三當分别.虛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虛空處攝有漏四衆. 無漏者虛空處攝無漏四衆.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
一切皆有爲善.有漏虛空處是 有報.無記及無漏虛空處是無報.識處無所有處亦如[一]是。
善非有
汝於負處不能自拔. 而難言無衆生中多少一種何以度少.是爲重墮負處。
復次諸法實相第一義中則 無衆生亦無度.但以世俗法故說言有度.汝於世俗中求第一義是事不可得.譬如 瓦石中求珍寶不可得。
復次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有功德皆是作 法有限有量有初有後.故所度衆生亦應有量.不應以隨因緣果報有量法盡度無 量衆生。
如大力士弓勢雖大箭遠必墮.亦如劫盡大火燒三千世界明照無量雖久 必滅。
菩薩成佛亦如是.從初發意執精進弓用智慧箭.深入佛法大作佛事亦必當 滅。
菩薩得一切種智時身出光明照無量世界.一一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 量衆生.涅槃後八萬四千法聚舍利化度衆生.如劫盡火照久亦復滅。
問曰.汝自言 ******************** 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量衆生.今何以言有量因緣故所度亦應有量。
答曰. 無量有二種.一者實無量諸聖人所不能量.譬如虛空涅槃衆生性是不可量。
二者 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須彌山大海水斤兩滴數多少諸佛菩薩能知.諸 天世人所不能知。
佛度衆生亦如是.諸佛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無量。
復次諸法 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自性無故常空.常空中衆生不可得。
如佛說.我坐道場時 智慧不可得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諸法之實相則是衆生相若取衆生相則遠 離實道.常念常空相是人非行道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憶想則是魔羅 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
問曰.若樂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觀苦何以不作二分。
答曰.樂是一切衆生所愛重故作二分.是苦不愛不念故不作二分。
又受樂時心輭. 受苦時心堅。
如阿育王弟韋陀輸.七日作閻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過七日已阿 育王問言.閻浮提主受樂歡暢不。
答言.我不見不聞不覺.何以故.旃陀羅日日振鈴 高聲唱.七日中已爾許日過.過七日已汝當死.我聞是聲.雖作閻浮提王上妙五欲. ******************** 憂苦深故不聞不見。
以是故知苦力多樂力弱。
若人徧身受樂.得一處鍼剌衆樂都 失但覺剌苦.樂力弱故二分乃強.苦力多故一處足明。
問曰.行是四無量心.得何等 果報。
答曰.佛說入是慈三昧現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傷.終不橫 死.善神擁護.以利益無量衆生故得是無量福德。
以是有漏無量心緣衆生故.生清 淨處所謂色界。
問曰.何以故佛說慈報生梵天上。
答曰.以梵天衆生所尊貴.皆聞皆 識故。
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常多婆羅門.婆羅門法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若衆生聞 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
復次斷婬欲天皆名爲梵.說 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欲法名爲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復次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譬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說一種不妄語則攝三事。
問 曰.慈有五功德.悲喜捨何以不說有功德。
答曰.如上譬喻說一則攝三事.此亦如是. 若說慈則已說悲喜捨。
復次慈是真無量.慈爲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所以者何.先 以慈心欲令衆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衆生離苦心得法樂故生喜 ******************** 心.於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故生捨心。
復次慈以樂與衆生故.增一阿含中說 有五功德。
悲心於摩訶衍經處處說其功德.如網明菩薩經中說.菩薩處衆生中行 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 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如 是等種種讚大悲。
喜捨心餘處亦有讚.慈悲二事偏大故佛讚其功德.慈以功德難 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
問曰.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徧淨天.悲心好 修善修福極虛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捨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雲何 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
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衆生應度者如是說。
復次從慈定 起迴向第三禪易.從悲定起向虛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捨定起入無所有處易 故。
復次慈心願令衆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徧淨最爲樂故.言福極徧淨。
悲心觀衆生老病殘害苦.行者憐愍心生.雲何令得離苦.若爲除內苦外苦復來.若 爲除外苦內苦復來.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虛空能破色是故 ******************** 福極虛空處.喜心欲與衆生心識樂.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虛空處心雖得 出身猶繫心
捨心者.捨衆生中苦樂.苦樂捨故得真捨法所謂無所有處.以是故捨心福 極無所有處。
如是四無量.但聖人所得非凡夫。
復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分 别著諸法.錯說四無量相.是四無量心衆生緣故但是有漏.但緣欲界故無色界中 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緣欲界故。
爲斷如是人妄見故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佛以四 無量心普緣十方衆生故亦應緣無色界中。
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衆生 緣法緣無緣.論者言衆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
如是種種略 說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者.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是四無色有三 種.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
有垢者.無色中攝三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 應行。
生得者.行是無色定業報因緣故生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記四衆。
行得者.觀是 色麤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如重病如癰瘡如毒刺皆是虛誑妄語應 注:
問曰。
雲何能滅是三種相。
答曰.是三種相皆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自性無故是 三種虛誑無實易可得滅。
復次是色分别分分破散後皆無.以是故若後無今亦無. 衆生顛倒故於和合色中取一相異相心著色相.我今不應隨愚人學當求實事.實 事中無是一相異相。
復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卻離諸法得利爲深.我先捨財物妻 子出家得清淨持戒.心安隱不怖不畏.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禪.離覺 觀內清淨故得第二禪中大喜樂.離喜在第三禪地於諸樂中最第一.捨是樂得念 捨清淨第四禪.今捨是四禪應更得妙定.以是故過是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
佛 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
過色相者是可見有 對色.滅有對相者是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異相者是不可見無對色。
復次眼見色壞 故名過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壞故過有對相.於二種餘色無教色種種分别故名 異相。
如是觀離色界中染.得無邊虛空處。
得三無色因緣方便.如禪波羅蜜品中說。
******************** 是四無色一常有漏.三當分别.虛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虛空處攝有漏四衆. 無漏者虛空處攝無漏四衆.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
一切皆有爲善.有漏虛空處是 有報.無記及無漏虛空處是無報.識處無所有處亦如
善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