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復次初生瞋結名爲瞋.瞋增長籌量持著
心中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忌是名惱.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
********************
是名無瞋無[一]恨無怨無惱。
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衆生皆畏 於苦貪著於樂.瞋爲苦因緣慈是樂因緣.衆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 勤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者.[二]一心分别有三名.廣名
一方.大名高遠.無量名下方及九方。
復次下名廣.中名大.上名無量。
復次緣四方衆 生心是名廣.緣四維衆生心是名大.緣上下方衆生心是名無量。
復次破瞋恨心是 名廣.破怨心是名大.破惱心是名無量。
復次一切煩惱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爲 小.復小於此故名瞋恨怨惱.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廣大無量.所以者何.大因緣常能 破小事故。
廣心者畏罪畏墮地獄故除心中惡法.大心者信樂福德果報[三]故除惡心.
無量心者爲欲得涅槃故除惡心。
復次行者持戒清淨故是心廣.禪定具足故是心 大.智慧成就故是心無量.以是慈心念得道聖人是名無量心.用無量法分别聖人 故。
念諸天及人尊貴處故名爲大心.念諸餘下賤衆生及三惡道是名廣心。
於所愛 衆生中以慈念廣於念已故名爲廣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多 注:[一]原錯作瞋.今依餘刻改.
[二]一下原有大字.今依元明刻刪.
[三]此字依麗刻加.
********************
故名無量心。
復次爲狹緣心故名爲廣.爲小緣心故名爲大.爲有量心故名爲無量。
如是等分别義。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爲修.非但愛念衆生中.非但好 衆生中.非但益己衆生中.非但一方衆生中.名爲善修。
久行得深愛樂.愛憎及中三 種衆生正等無異.十方五道衆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 識.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隱.如是心徧滿十方衆生中。
如是慈心名衆生緣.多在 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
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 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衆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 生但空五衆卽是衆生念是五衆.以慈念衆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 愍之令隨意得樂.爲世俗法故名爲法緣。
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 住有爲無爲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 佛以衆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别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衆 生得之.是名無緣。
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真[一]珠.衆生緣
注:
[一]珠下原有緣字.今依麗刻刪.
********************
法緣無緣亦復如是.是爲略說慈心義。
悲心亦如是.以憐愍心徧觀十方衆生苦.作 是念衆生可愍莫令受是種種苦.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問曰.有 三種衆生.有受樂如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樂 五道中少分.雲何行慈[一]者觀一切衆生皆受樂.行悲者觀一切衆生皆受苦。
答曰.行 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衆生受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 增廣卽見衆生皆受樂。
譬如鑽火先以輭艸乾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溼木.慈三昧 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增 長成就故。
悲喜捨心亦如是。
問曰.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捨心中 取何等相。
答曰.取受不苦不樂人相.行者以是心漸漸增廣.盡見一切受不苦不樂。
問曰.是三種心中應有福德.是捨心於衆生不苦不樂有何等饒益。
答曰.行者作是 念.一切衆生離樂時得苦.苦時卽是苦.得不苦不樂則安隱.以是饒益。
行者行慈喜 心或時貪著心生.行悲心或時憂愁心生.以是貪憂故心亂.入是捨心除此貪憂.貪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憂除故名爲捨心。
問曰.悲心捨心可知有别.慈心令衆生樂喜心令衆生喜.樂與喜 有何等異。
答曰.身樂名樂心樂名喜.五識相應樂名樂意識相應樂名喜.五塵中生 樂名樂法塵中生樂名喜.先求樂願令衆生得從樂.因令衆生得喜.如人憐愍貧人 先施寶物是名樂.後教令賣買得受五欲樂是名喜。
復次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 樂.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喜。
復次欲界中五識相應樂初禪中三識相應樂三禪 中一切樂是名樂.欲界及初禪意識相應樂二禪中一切樂是名喜.麤樂名樂細樂 名喜.因時名樂果時名喜.初得樂時是名樂.歡心內發樂相外現歌舞踴躍是名喜. 譬如初服藥時是名樂.藥發徧身時是名喜。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和合二心作一無 量.而分爲二法。
答曰.行者初心未攝未能深愛衆生故但與樂.攝心深愛衆生故與 喜.以是故先樂而後喜。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行慈心時愛衆生如兒 子願與樂.出慈三昧故見衆生受種種苦發深愛心憐愍衆生令得深樂。
譬如父母 雖常愛子.若得病急是時愛心轉重.菩薩亦如是.入悲心觀衆生苦憐愍心生便與 ******************** 深樂.以是故悲心在中。
問曰.若如是深愛衆生.復何以行捨心。
答曰.行者如是觀常 不捨衆生.但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
亦以是慈心欲令衆生樂而不能令 得樂.悲心欲令衆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衆生得大喜.此但 憶想未有實事.欲令衆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衆生得是 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
復次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衆生難.入是捨心故 易得出離。
問曰.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成佛亦不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何以但 言是三心憶想心生無有實事。
答曰.是菩薩作佛時雖不能令一切衆生得樂.但菩 薩發大誓願.從是大願得大福德果報.得大報故能大饒益。
凡夫聲聞行是四無量 爲自調自利故.亦但空念衆生。
諸菩薩行是慈心欲令衆生離苦得樂.從此慈心因 緣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報時或作轉輪聖王多所饒益。
菩薩或出家行 禪.引導衆生教令行禪.得生清淨界受無量心樂。
若作佛時.共無量阿僧祗衆生入 無餘涅槃.比於空心願益是爲大利.乃至舍利餘法多所饒益。
復次若一佛盡度一 ******************** 切衆生.餘佛則無所復度.是則無未來佛爲斷佛種.有如是等過.以是故一佛不度 一切衆生。
復次是衆生性從癡而有非實定法.三世十方諸佛求衆生實不可得.雲 何盡度一切。
問曰.若空不可盡度者.少亦俱空.何以度少。
答曰.我言三世十方佛求 一切衆生不可得故無所度.汝難言何以不盡度.
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衆生皆畏 於苦貪著於樂.瞋爲苦因緣慈是樂因緣.衆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 勤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者.
復次下名廣.中名大.上名無量。
復次緣四方衆 生心是名廣.緣四維衆生心是名大.緣上下方衆生心是名無量。
復次破瞋恨心是 名廣.破怨心是名大.破惱心是名無量。
復次一切煩惱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爲 小.復小於此故名瞋恨怨惱.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廣大無量.所以者何.大因緣常能 破小事故。
廣心者畏罪畏墮地獄故除心中惡法.大心者信樂福德果報
復次行者持戒清淨故是心廣.禪定具足故是心 大.智慧成就故是心無量.以是慈心念得道聖人是名無量心.用無量法分别聖人 故。
念諸天及人尊貴處故名爲大心.念諸餘下賤衆生及三惡道是名廣心。
於所愛 衆生中以慈念廣於念已故名爲廣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多 注:
復次爲狹緣心故名爲廣.爲小緣心故名爲大.爲有量心故名爲無量。
如是等分别義。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爲修.非但愛念衆生中.非但好 衆生中.非但益己衆生中.非但一方衆生中.名爲善修。
久行得深愛樂.愛憎及中三 種衆生正等無異.十方五道衆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 識.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隱.如是心徧滿十方衆生中。
如是慈心名衆生緣.多在 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
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 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衆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 生但空五衆卽是衆生念是五衆.以慈念衆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 愍之令隨意得樂.爲世俗法故名爲法緣。
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 住有爲無爲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 佛以衆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别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衆 生得之.是名無緣。
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真
悲心亦如是.以憐愍心徧觀十方衆生苦.作 是念衆生可愍莫令受是種種苦.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問曰.有 三種衆生.有受樂如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樂 五道中少分.雲何行慈
答曰.行 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衆生受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 增廣卽見衆生皆受樂。
譬如鑽火先以輭艸乾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溼木.慈三昧 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增 長成就故。
悲喜捨心亦如是。
問曰.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捨心中 取何等相。
答曰.取受不苦不樂人相.行者以是心漸漸增廣.盡見一切受不苦不樂。
問曰.是三種心中應有福德.是捨心於衆生不苦不樂有何等饒益。
答曰.行者作是 念.一切衆生離樂時得苦.苦時卽是苦.得不苦不樂則安隱.以是饒益。
行者行慈喜 心或時貪著心生.行悲心或時憂愁心生.以是貪憂故心亂.入是捨心除此貪憂.貪 注:
問曰.悲心捨心可知有别.慈心令衆生樂喜心令衆生喜.樂與喜 有何等異。
答曰.身樂名樂心樂名喜.五識相應樂名樂意識相應樂名喜.五塵中生 樂名樂法塵中生樂名喜.先求樂願令衆生得從樂.因令衆生得喜.如人憐愍貧人 先施寶物是名樂.後教令賣買得受五欲樂是名喜。
復次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 樂.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喜。
復次欲界中五識相應樂初禪中三識相應樂三禪 中一切樂是名樂.欲界及初禪意識相應樂二禪中一切樂是名喜.麤樂名樂細樂 名喜.因時名樂果時名喜.初得樂時是名樂.歡心內發樂相外現歌舞踴躍是名喜. 譬如初服藥時是名樂.藥發徧身時是名喜。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和合二心作一無 量.而分爲二法。
答曰.行者初心未攝未能深愛衆生故但與樂.攝心深愛衆生故與 喜.以是故先樂而後喜。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行慈心時愛衆生如兒 子願與樂.出慈三昧故見衆生受種種苦發深愛心憐愍衆生令得深樂。
譬如父母 雖常愛子.若得病急是時愛心轉重.菩薩亦如是.入悲心觀衆生苦憐愍心生便與 ******************** 深樂.以是故悲心在中。
問曰.若如是深愛衆生.復何以行捨心。
答曰.行者如是觀常 不捨衆生.但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
亦以是慈心欲令衆生樂而不能令 得樂.悲心欲令衆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衆生得大喜.此但 憶想未有實事.欲令衆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衆生得是 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
復次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衆生難.入是捨心故 易得出離。
問曰.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成佛亦不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何以但 言是三心憶想心生無有實事。
答曰.是菩薩作佛時雖不能令一切衆生得樂.但菩 薩發大誓願.從是大願得大福德果報.得大報故能大饒益。
凡夫聲聞行是四無量 爲自調自利故.亦但空念衆生。
諸菩薩行是慈心欲令衆生離苦得樂.從此慈心因 緣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報時或作轉輪聖王多所饒益。
菩薩或出家行 禪.引導衆生教令行禪.得生清淨界受無量心樂。
若作佛時.共無量阿僧祗衆生入 無餘涅槃.比於空心願益是爲大利.乃至舍利餘法多所饒益。
復次若一佛盡度一 ******************** 切衆生.餘佛則無所復度.是則無未來佛爲斷佛種.有如是等過.以是故一佛不度 一切衆生。
復次是衆生性從癡而有非實定法.三世十方諸佛求衆生實不可得.雲 何盡度一切。
問曰.若空不可盡度者.少亦俱空.何以度少。
答曰.我言三世十方佛求 一切衆生不可得故無所度.汝難言何以不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