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關燈
取空相故。

    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别有所作 注: [一]原錯作無.今依餘刻改. ******************** 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爲謬錯.諸法空無相中雲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應 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應求三 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解脫門。

    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 故說有三種。

    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 所作爲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 入則從一門。

    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 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

    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爲門通 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

    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 無作門。

    阿毗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衆.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 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衆.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 觀世間卽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問曰.如經說涅槃一門.今 何以說三。

    答曰.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三。

    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 ******************** 等者。

    見多者爲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諸 見滅。

    愛多者爲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卽得入 道。

    愛見等者爲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

    佛或 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三門.菩薩應徧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

    更欲說行餘事故.三 解脫門義略說。

    四禪有二種.一者淨禪.二者無漏禪。

    雲何名淨.有漏善五衆。

    雲何名 無漏.無漏五衆。

    是四禪中所攝身口業是色法.餘殘非色法一切不可見無對.或有 漏或無漏.有漏者善有漏五衆.無漏者無漏五衆.皆是有爲.有漏者色界繫.無漏者 不繫。

    禪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

    禪攝受衆想衆 及相應行衆.是心數法亦心相應。

    禪攝心意識但心。

    四禪或有隨心行非受想應.或 受相應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行非受相應。

    隨心行非受相應者 四禪攝身業口業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及受.受相應非隨心行者四禪攝心意識. 隨心行亦受相應者四禪攝想衆及相應行衆.非隨心行亦非受相應者除四禪中 ******************** 攝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

    想行相應亦如是。

    四禪中三禪非隨 覺行亦非觀相應。

    初禪或有隨覺行非觀相應.或觀相應非隨覺行.或有隨覺行亦 觀相應.或有非隨覺行非觀相應。

    隨覺行非觀相應者初禪攝身業口業及隨覺行 心不相應諸行及觀.觀相應非隨覺行者諸覺.隨覺行亦觀相應者覺觀相應諸心 心數法.非隨覺行亦非觀相應者除隨覺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四 禪皆有因緣.亦與因緣。

    四禪中初禪或次第非與次第緣.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 次第亦非與次第緣。

    次第非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次第亦與次第 緣者過去現在心心數法.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欲生心心數法餘殘 未來世中心心數法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

    第二第三禪亦如是。

    第四禪次第 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及無想定若生若欲生.次第亦與次第緣 者過去現在心心數法.非次第亦非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餘殘 未來世心心數法.除心次第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

    四禪 ******************** 中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與緣非緣.餘殘亦緣亦與緣。

    是四禪亦增上緣 亦與增上緣。

    如是等阿毗曇分中廣分别。

    菩薩得禪方便及禪相禪枝.禪波羅蜜中 已廣說。

    問曰.是般若波羅蜜論議中但說諸法相空.菩薩雲何於空法中能起禪定。

     答曰.菩薩知諸五欲及五蓋從因緣生無自性空無所有.捨之甚易.衆生顛倒因緣 故著此少弊樂而離禪中深妙樂.菩薩爲是衆生故起大悲心修行禪定.繫心緣中 離五欲除五蓋入大喜初禪.滅覺觀攝心深入內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禪.以深喜 散定故離一切喜得徧滿樂入第三禪.離一切苦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 微妙捨而自莊嚴入第四禪。

    是菩薩雖知諸法空無相.以衆生不知故以禪相教化 衆生.若實有諸法空是不名爲空.亦不應捨五欲而得禪.無捨無得故。

    今諸法空相 亦不可得.不應作是難言若諸法空雲何能得禪。

    復次是菩薩不以取相愛[一]著故行 禪.如人服藥欲以除病不以美也.爲戒清淨智慧成就故行禪.菩薩於一一禪中行 大慈觀空.於禪無所依止.以五欲麤誑顛倒故以細微妙虛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注: [一]著下原有得字.今依麗刻刪. ******************** 諸毒。

     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二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 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衆生不憎 不愛。

    修慈心爲除衆生中瞋覺故.修悲心爲除衆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爲除衆生不 悅樂故.修捨心爲除衆生中愛憎故。

    問曰.四禪中已有四無量心乃至十一切處.今 何以故别說。

    答曰.雖四禪中皆說是法.若不别說名字則不知其功德.譬如囊[一]中寶 物不開出則人不知.若欲得大福德者爲說四無量心.患厭色如在牢獄爲說四無 色定.於緣中不能得自在隨意觀所緣爲說八勝處.若有遮道不得通達爲說八背 捨.心不調柔不能從禪起次第入禪爲說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緣徧照隨意得解 爲說十一切處。

    若念十方衆生令得樂時心數法中生法名爲慈.是慈相應受想行 識衆.是法起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法和合皆名爲慈.爲慈故是法生.以慈 注: [一]中下原有其字.今依麗刻刪. ******************** 爲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數法雖皆是後世業因緣而但思得名.於作業中 思最有力故。

    悲喜捨亦如是。

    是慈在色界.或有漏或無漏.或可斷或不可斷.亦在根 本禪中亦禪中間.三根相應除苦根憂根.如是等阿毗曇分别說。

    取衆生相故有漏. 取相已入諸法實相故無漏.以是故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一者衆生緣二 者法緣三者無緣。

    問曰.是四無量心雲何行。

    答曰.如佛處處經中說.有比丘以慈相 應心無恚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慈心得解徧滿東方世界衆生.慈心得解 徧滿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衆生.以悲喜捨相應心亦如是。

    慈相應心者.慈 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水卽清。

    無 恚恨者.於衆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而瞋.若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待時 節得處所有勢力當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無瞋恨。

    無怨無惱.恨卽是怨. 初嫌爲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