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九

關燈
若無漏是名受心法念處.是爲共念處。

    雲何爲緣念處。

    一切色法所謂十入及 法入少分是名身念處.六種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念處.六種識 ******************** 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名心念處.想衆行衆及三無爲是名法念處.是名緣念處。

    是 性念處智慧性故。

    無色不可見無對.或有漏或無漏.有漏有報無漏無報.皆有爲因 緣生.三世攝名攝外入攝.以慧知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是可斷無漏非可 斷.是修法[一]是無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有漏念處是有無漏 念處是非有.皆是相應因四念處攝.六種善中一種行衆善分.行衆善分攝四念處. 不善無記漏中不相攝。

    或有四念處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處.或有四念處亦有漏. 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

    有四念處非有漏者是無漏性四念處.有漏非四念處者除 有漏性四念處餘殘有漏分.四念處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處.非四念處非有漏 法者除無漏性四念處餘殘無漏法。

    無漏四句亦如是。

    共念處.是共念處中身業口 業是爲色.餘殘非色.一切不可見皆無對.或有漏或無漏.皆有爲.有漏念處有報無 漏念處無報.因緣生三世攝.身口業色攝餘殘名攝.心意識內入攝餘殘外入攝.以 慧知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可斷無漏非可斷.皆修法皆無垢.是果亦有果.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一切非受法.身口業是四大造.餘殘非四大造.皆有上法.有漏念處是有無漏念處 是非有.身口業及心有相應諸行是非相應因.餘殘是相應因.五善分攝四念處.四 念處亦攝五善分.餘殘不相攝.不善無記漏法不攝。

    或有四念處非有漏.或有漏非 四念處.或有四念處亦有漏.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

    有四念處非有漏者無漏四念 處.有漏非四念處者除有漏四念處餘殘有漏法.四念處亦有漏者有漏四念處.非 四念處非有漏者虛空數緣盡非數緣盡。

    或有四念處非無漏.或有無漏非四念處. 或有四念處[一]亦無漏.或非四念處非無漏。

    有四念處非無漏者有漏四念處.有無漏 非四念處者三無爲法.有四念處亦無漏者無漏四念處.非四念處非無漏者除有 漏四念處餘殘有漏法是。

    緣念處.緣念處中一念處是色三念處非色。

    三不可見.一 當分别.身念處有可見有不可見.可見者一入不可見者九入及一入少分。

    三無對. 一當分别.身念處有對十入.無對一入少分。

    身念處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無漏一 入少分。

    受念處有漏意相應是有漏無漏意相應是無漏.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有 注: [一]原作有.今依麗刻改.下釋句同. ******************** 漏想衆行衆是有漏.無漏想衆行衆及無爲法是無漏。

    三是有爲.一當分别.法念處 想衆行衆是有爲.三無爲法是無爲。

    不善身念處及善有漏身念處是有報.無記身 念處及無漏是無報.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如是。

    三從因緣生.一當分别.法念處 有爲從因緣生無爲不從因緣生。

    三三世攝.一當分别.法念處有爲是三世攝無爲 非三世攝。

    一念處攝色.三攝名。

    一念處內入攝.受念處法念處外入攝.一當分别.身 念處或內入攝或外入攝.五內入是內入攝.五外入及一入少分是外入攝。

    以慧知 有漏者[一]是斷見.無漏者非斷見。

    有漏者可斷無漏者非可斷。

    修當分别.身念處善應 修不善及無記不應修.受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有爲善法應修不善及無記及數 緣盡不應修。

    垢當分别.身念處隱沒是垢不隱沒非垢.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三念處 是果亦有果.一當分别.法念處或果非有果或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數緣盡是 果非有果.有爲法念處是果亦有果.虛空非數緣盡是非果非有果。

    三不受.一當分 别.身念處墮身數是受.不墮身數非受。

    三非四大造.一當分别.身念處九入及二入 注: [一]是下原有一字.今依麗刻刪. ******************** 少分四大造.一入少分非四大造。

    三念處有上.一當分别.法念處有爲及虛空非數 緣盡是有上.涅槃是無上。

    四念處若有漏是有.若無漏是非有。

    二念處相應因.一念 處不相應因.一當分别.受念處心念處相應因.身念處不相應因.法念處想衆及相 應行衆是相應因.餘殘是不相應因。

    四念處分攝六善法.六善法亦攝四念處分.不 善分無記分亦如是隨種相攝。

    三漏攝一念處分一念處分亦攝三漏.有漏攝四念 處分四念處分亦攝有漏.無漏攝四念處分四念處分亦攝無漏。

    如是等義千難中 廣說。

    問曰.何等爲內身.何等爲外身.如內身外身皆已攝盡.何以復說內外身觀。

    答 曰.內名自身.外名他身.自身有二種.一者身內不淨二者身外皮毛爪髮等。

    復次行 者觀死屍胮脹爛壞.取是相自觀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離此法.死屍是外身.行 者身是內身。

    如行者或時見端正女人心著.卽時觀其身不淨是爲外.自知我身亦 爾是爲內。

    復次眼等五情爲內身.色等五塵爲外身.四大爲內身.四大造色爲外身. 覺苦樂處爲內身.不覺苦樂處爲外身.自身及眼等諸根是爲內身.妻子財寶田宅 ******************** 所用之物是爲外身.所以者何.一切色法盡是身念處故。

    行者求是內身有淨常樂 我不.審悉求之都不可得。

    如先說觀法.內觀不得外或當有耶.何以故.外物是一切 衆生著處.外身觀時亦不可得。

    復作是念.我內觀不得外或有耶.外觀亦復不得。

    自 念我或誤錯.今當總觀內外.觀內觀外是爲别相.一時俱觀是爲總相.總觀别觀了 不可得.所觀已竟。

    問曰.身念處可得內外.諸受是外入攝.雲何分别有內受外受。

    答 曰.佛說有二種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內。

    復有五識相應受是外.意識相應 受是內。

    十二入因緣故諸受生.內六入分生受是爲內.外六入分生受是爲外。

    麤受 是爲外.細受是爲內。

    二種苦.內苦外苦。

    內苦有二種.身苦心苦.身苦者身痛頭痛等 四百四種病是爲身苦.心苦者憂愁瞋怖嫉妬疑如是等是爲心苦.二苦和合是爲 內苦。

    外苦有二種.一者王者勝己惡賊師子虎狼蚖虵等逼害.二者風雨寒熱雷電 霹靂等.是二種苦名爲外受。

    樂受不苦不樂受亦如是。

    復次緣內法是爲內受.緣外 法是爲外受。

    復次一百八受是爲內受.餘殘是外受。

    問曰.心是內入攝.雲何言觀外 ******************** 心。

    答曰.心雖內入攝.緣外法故名爲外心.緣內法故是爲內心。

    意識是內心五識是 外心.攝心入禪是內心散亂心是外心.內五蓋內七覺相應心是爲內心.外五蓋外 七覺相應心是爲外心。

    如是等種種分别內外.是爲內外心。

    問曰.法念處是外入攝. 雲何言觀內法。

    答曰.除受餘心數法能緣內法心數法是內法.緣外法心數法及無 爲心不相應行是爲外法。

    復次意識所緣法是名[一]爲法.如佛所說依緣生意識.是中 除受餘心數法是爲內法.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爲法是爲外法。

    四正勤有二種.一者 性正勤二者共正勤。

    性正勤者.爲道故四種精進.遮二種不善法集二種善法.四[二]念 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五種信等善根時.不善法若已生爲斷 故未生不令生故勤精進.信等善根未生爲生故已生爲增長故勤精進.精進法於 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