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關燈
一切衆生不爲得佛法故.雖有實智慧不名般 若波羅蜜。

    如說佛入出諸三昧.舍利弗等乃不聞其名何況能知.何以故.諸阿羅漢 辟支佛初發心時無大願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諸功德.不供養一切三世十方佛. 不審諦求知諸法實相.但欲求脫老病死苦。

    諸菩薩從初發心宏大誓願有大慈悲. 求一切諸功德.供養一切三世十方諸佛.有大利智求諸法實相.除種種諸觀所謂 淨觀不淨觀常觀無常觀樂觀苦觀空觀實觀我觀無我觀.捨如是等妄見心力諸 ******************** 觀.但觀外緣中實相非淨非不淨非常非非常非樂非苦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如 是等諸觀不著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周徧清淨不破不壞諸聖人行處是名 般若波羅蜜。

    問曰.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雲何能得是法。

    答曰.佛以方 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度。

    初發心 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 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我欲度脫一切衆生雲何獨取涅槃.我今福德 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衆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布施等五波羅蜜。

    財施 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衆生令入三乘道。

    以持 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衆生免三惡道。

    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 得身色端正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復說法。

    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 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

    以禪定因緣 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爲衆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是禪般 ******************** 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諸法實相。

    復次知欲界中多以 慳貪罪業閉諸善門.行檀波羅蜜時破是二事開諸善門.欲令常開故行十善道屍 羅波羅蜜.未得禪定智慧未離欲故破屍羅波羅蜜.以是故行忍辱。

    知上三事能開 福門.又知是福德果報無常.天人受樂還復墮苦.厭是無常福德故求實相般若波 羅蜜。

    是雲何當得.必以一心乃當可得.如貫龍王寶珠一心觀察能不觸龍則價直 閻浮提.一心禪定除卻五欲五蓋.欲得心樂大用精進.是故次忍辱說精進波羅蜜。

     如經中說.行者端身直坐繫念在前專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終不懈退.是故精進 修禪。

    若有財而施不足爲難.畏墮惡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爲難.以是故上三 度中不說精進。

    今爲般若波羅蜜實相從心求定.是事難故應須精進.如是行能得 般若波羅蜜。

    問曰.要行五波羅蜜然後得般若波羅蜜.亦有行一二波羅蜜得般若 耶。

    答曰.諸波羅蜜有二種.一者一波羅蜜中相應隨行具諸波羅蜜.二者隨時别行 波羅蜜多者受名.譬如四大共合雖不相離以多者爲名。

    相應隨行者.一波羅蜜中 ******************** 具五波羅蜜.是不離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隨時得名者.或因一因二得般若波 羅蜜.若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布施是時求布施相不一不異非常非無常 非有非無等.如彼布施中說。

    因布施實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布施得般若波 羅蜜。

    或有持戒不惱衆生心無有悔.若取相生著則起諍競.是人雖先不瞋衆生.於 法有憎愛心故而瞋衆生.是故若欲不惱衆生當行諸法平等。

    若分别是罪是無罪 則非行屍羅波羅蜜.何以故.憎罪愛不罪心則自高還墮惱衆生道中.是故菩薩觀 罪者不罪者心無憎愛.如是觀者是爲但行屍羅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作是 念.若不得法忍則不能常忍.一切衆生未有逼迫能忍.苦來切已則不能忍.譬如囚 畏杖楚而就死苦.以是因緣故當生法忍。

    無有打者罵[一]者亦無受者.但從先世顛倒 果報因緣故名爲受.是時不分别是名事忍。

    法忍者.深入畢竟空故是名法忍。

    得是 法忍常不復瞋惱衆生.法忍相應慧是般若波羅蜜。

    精進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 一切善法.若智慧籌量分别諸法通達法性.是時精進助成智慧。

    又知精進實相離 注: [一]原作言.今依餘刻改. ******************** 身心如實不動.如是精進能生般若波羅蜜.餘精進如幻如夢虛誑非實.是故不說。

     若深心攝念能如實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不可以見聞念知能得.何以故.六情 六塵皆是虛誑因緣果報.是中所知所見皆亦虛誑.是虛誑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 唯有諸佛於阿僧祇劫所得實相智慧.以是智慧依禪定一心觀諸法實相.是名禪 定中生般若波羅蜜。

    或有離五波羅蜜.但聞讀思惟籌量通達諸法實相.是方便智 中生般若波羅蜜。

    或從二或三四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如聞說一諦而成道果.或 聞二三四諦而得道果.有人於苦諦多惑故爲說苦諦而得道.餘三諦亦如是.或有 都惑四諦故爲說四諦而得道.如佛語比丘汝若能斷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若 斷貪欲當知恚癡亦斷。

    六波羅蜜中亦如是.爲破多慳貪故說布施法.當知餘惡亦 破.爲破雜惡故具爲說六。

    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爲一切人故說六波羅蜜.非爲 一人。

    復次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諸行皆虛 妄不實.或近有過或遠有過.如不善法近有過罪.善法久後變異時著者能生憂苦 ******************** 是遠有過罪。

    譬如美食惡食俱有雜毒.食惡食卽時不悅食美食卽時甘悅.久後俱 奪命故二不應食.善惡諸行亦如是。

    問曰.若爾者佛何以說三行.梵行天行聖行。

    答 曰.行無行故名爲聖行.何以故.一切聖行中不離三解脫門故。

    梵行天行中因取衆 生相故生.雖行時無過後皆有失.又卽今求實皆是虛妄。

    若賢聖以無著心行此二 行則無咎.若能如是行無行法皆無所得.顛倒虛妄煩惱畢竟不生.如虛空清淨故 得諸法實相.以無所得爲得。

    如無所得般若中說.色等法非以空故空.從本已來常 自空.色等法非以智慧不及故無所得.從本已來常自無所得.是故不應問行幾波 羅蜜得般若.諸佛憐愍衆生隨俗故說行非第一義。

    問曰.若無所得無所行.行者何 以求之。

    答曰.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閒欲有所求不如意是無所得.二者諸法實相 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

    如凡夫人分别世閒法 故有所得.諸善功德亦如是.隨世閒心故說有所得.諸佛心中則無所得。

    是略說般 若波羅蜜義.後當廣說。

     ********************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