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關燈
** 或邪見或憍慢.聲聞禪中慈悲薄.於諸法中不能以利智貫達諸法實相.獨善其身 斷諸佛種.菩薩禪中無此事.欲集一切諸佛法故於諸禪中不忘衆生.乃至蜫蟲常 加慈念.如釋迦文尼佛本爲螺髻仙人名尚闍梨.常行第四禪.出入息斷在一樹下 坐兀然不動.鳥見如此謂之爲木卽於髻中生卵.是菩薩從禪覺知頂上有鳥卵卽 自思惟.若我起動鳥母必不復來.鳥母不來鳥卵必壞.卽還入禪至鳥子飛去爾乃 起。

    復次除菩薩餘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禪。

    菩薩行禪波羅蜜於欲界心次第入禪. 何以故.菩薩世世修諸功德.結使心薄心柔輭故。

    復次餘人得總相智慧能離欲.如 無常觀苦觀不淨觀.菩薩於一切法中能别相分别離欲。

    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緊 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

    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崙摩彈琴歌聲 以諸法實相讚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座上不能 自安。

    天鬚菩薩問大迦葉汝最耆年行願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葉答 曰.我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又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 ******************** 忍。

    若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劫盡時毗藍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以是故知 菩薩於一切法中别相觀得離諸欲.諸餘人等但得禪之名字不得波羅蜜。

    復次餘 人知菩薩入出禪心.不能知住禪心所緣所到知諸法深淺.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 知何況餘人.譬如象王度水.入時出時足蹟可見.在水中時不可得知.若得初禪同 得初禪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薩入初禪.有人得二禪觀知得初禪心了了知不能知 菩薩入初禪心.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

    復次超越三昧中從初禪起入第三 禪.三禪中起入虛空處.虛空處起入無所有處。

    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薩自在 超.從初禪起或入三禪如常法.或時入第四禪.或入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或非有想 非無想處.或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或入無所有處或識處空處四禪乃至初禪. 或時超一或時超二乃至超九。

    聲聞不[一]能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德禪定力薄故。

    譬如 二種師子.一黃師子二白毛師子.黃師子雖亦能超不如白毛師子王。

    如是等種種 因緣分别禪波羅蜜。

    復次爾時菩薩常入禪定攝心不動不生覺觀.亦能爲十方一 注: [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切衆生以無量音聲說法而度脫之.是名禪波羅蜜。

    問曰.如經中說.先有覺觀思惟 然後說法.入禪定中無語覺觀不應得說法.汝今雲何言常在禪定中不生覺觀而 爲衆生說法。

    答曰.生死人法入禪定先以語覺觀然後說法.法身菩薩離生死身.知 一切諸法常住如禪定相不見有亂.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爲衆生說法.而菩薩心 無所分别。

    如何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 德報生故隨人意出聲。

    法身菩薩亦如是.無所分别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 福德禪定智慧因緣故.是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慳貪心多聞說布施之聲. 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之人各各聞說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之聲.聞是法已各各 思惟漸以三乘而得度脫。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餘人除亂求 定.何以故.以亂法中起瞋想.於定法中生著想。

    如鬱陀羅迦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 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捉足而禮.夫人手觸卽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 還其本處.入林樹閒更求五通一心專至.垂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捨 ******************** 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鬬動水之聲.此人求禪不得卽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 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夀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 三惡道.是[一]爲禪定中著心因緣。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 謂得四道.得初禪時謂是須陀洹.第二禪時謂是斯陀含.第三禪時謂是阿那含.第 四禪時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 謂無涅槃佛爲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犂中陰相.命終卽生阿鼻 地獄。

    諸比丘問佛.某甲比丘阿蘭若命終生何處。

    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犂中。

    諸比丘 皆大驚怪.此人坐禪持戒所由爾耶。

    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禪時謂得四道故.臨命 終時見四禪中陰相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羅漢今還復生佛爲虛誑.是時卽 見阿鼻泥犂中陰相命終卽生阿鼻地獄中。

    是時佛說偈言.多聞持戒禪未得無漏 法雖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是比丘受是惡道苦.是故知取亂相能生瞋等煩惱.取 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

    如初禪相 注: [一]爲下原衍爲字.今依麗元明刻刪. ******************** 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利根智慧觀故.於五蓋無所捨於禪定相無所取.諸法 相空故。

    雲何於五蓋無所捨。

    貪欲蓋非內非外亦不兩中閒.何以故.若內法有不應 待外生.若外法有於我亦無患.若兩中閒有兩閒則無處所。

    亦不從先世來.何以故. 一切法無來故.如童子無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應有.以是故知先世不來。

    亦不至 後世.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有.不一分中非徧身中.亦不從五塵來.亦不從五情出. 無所從生無所從滅。

    是貪欲若先生若後生若一時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 後有貪欲是中不應貪欲生.未有貪欲故。

    若後有生先有貪欲.則生無所生。

    若一時 生.則無生者無生處.生者生處無分别故。

    復次是貪欲貪欲者不一不異.何以故.離 貪欲貪欲者不可得.離貪欲者貪欲不可得.是但從和合因緣生.和合因緣生法卽 是自性空.如是貪欲貪欲者異不可得。

    若一貪欲貪欲者則無分别。

    如是等種種因 緣貪欲生不可得.若法無生是法亦無滅.不生不滅故則無定無亂。

    如是觀貪欲蓋 則與禪爲一.餘蓋亦如是。

    若得諸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實相卽 ******************** 是禪實相.禪實相卽是五蓋。

    菩薩如是能知五欲及五蓋禪定及枝一相無所依入 禪定.是爲禪波羅蜜。

    復次若菩薩行禪波羅蜜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是名禪波羅 蜜。

    復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頃不起於定能供養十方諸佛華香珍 寶種種供養.復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變身無數徧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衆生。

    復 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除諸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其心調柔.一 一禪中行大慈悲.以慈悲因緣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爲十方諸佛及大 菩薩所念。

    復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以天眼觀十方五道中衆生.見生色界中者受 禪定樂味還墮禽獸中受種種苦.復見欲界諸天七寶池中華香自娛後墮鹹沸屎 地獄中.又見[一]人中多聞世智辯聰.不得道故還墮豬羊畜獸中無所别知.如是[二]等種 種失大樂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貴得卑賤.於此衆生生悲心.漸漸增廣得成 大悲不惜身命.爲衆生故勤行精進以求佛道。

    復次不亂不味故名禪波羅蜜.如佛 告舍利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住具足禪波羅蜜不亂不味故。

    問曰.雲何名亂。

    答亂 注: [一]原刻二字互倒.今依餘刻改. [二]等下原有身字.今依北宋刻麗刻刪. ******************** 有二種.一者微二者麤。

    微者有三種.一愛多二慢多三見多。

    雲何愛多.得禪定樂其 心樂著愛多。

    雲何慢多.得禪時自謂難事已得而以自高。

    雲何見多.以我見等入禪 定.分别取相是實餘妄語。

    是三名爲微細亂。

    從是因緣於禪定退起三毒.是爲麤亂。

     味者.初得禪定一心愛樂.是爲味。

    問曰.一切煩惱皆能染著.何以但名愛爲味。

    答曰. 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

    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爲 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旣得禪定染著不捨則壞禪定。

    譬如施人物.必望 現報則無福德.於禪受味愛著於禪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爲味。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