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輩則是無心人。
若 無罪果報亦無諸呵責猶當應慈忍何況苦果劇.當觀老病死一切無免者當起慈 悲心雲何惡加物。
衆生相怨賊斫刺受苦毒雲何修善人而復加惱害.常當行慈悲 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於一切。
若勤修道法惱害則不行善惡勢不並如水 火相背.瞋恚來覆心不知别好醜亦不識利害不知畏惡道.不計他苦惱不覺身心 疲先自受苦因然後及他人。
若欲滅瞋恚當思惟慈心獨處自清閑息事滅因緣.當 畏老病死九種瞋惱除如是思惟慈則得滅瞋毒。
如是等種種因緣除瞋恚蓋。
睡眠 蓋者.能破今世三事欲樂利樂福德.能破今世後世究竟樂.與死無異唯有氣息。
如 一菩薩以偈訶睡眠弟子言.汝起勿抱臭身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一切世閒死火燒汝當求出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 安可眠.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虵同室宿亦如臨陣白刃閒爾時安可而睡眠.眠 爲大暗無所見日日[一]侵誑奪人明以眠覆心無所識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 注:[一]元明刻作欺.
********************
因緣訶睡眠蓋。
掉悔蓋者.掉之爲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能住何況掉散.掉散 之人如無鉤醉象缺鼻駱駝不可禁制。
如偈說.汝己鬀頭著染衣執持瓦鉢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旣無法利失世樂。
悔者.如犯大罪人常懷畏怖.悔箭入心堅不可 拔。
如偈說.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已悔則 放捨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若有二種悔不作若已作以是悔著心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一]已作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訶掉悔蓋。
疑 蓋者.以疑覆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得.譬如人入寶山 若無手者無所能取。
如說疑義偈言.如人在歧道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 如是.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生惡中之弊惡。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汝若生疑心死王獄史縛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脫.在世 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歧道利好者應逐。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應捨疑。
棄是五 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瘥.飢餓之地得至豐國.如從獄得出.如於惡賊中得自免 注:[一]原作以字.今依麗元明刻改.
********************
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卻五蓋其心安隱清淨快樂。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煙 雲塵霧羅睺阿脩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亦如是.爲五蓋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 益人。
若能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枝成就初禪。
欲名欲.於欲界中出欲得初禪。
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食攝心不 令馳散。
念名念初禪樂.知欲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禪爲尊重可貴。
巧慧名觀察籌量 欲界樂初禪樂輕重得失。
一心名常繫心緣中不令分散。
復次專求初禪放捨欲樂. 譬如患怨常欲滅除則不爲怨之所害也。
如佛爲著欲婆羅門說.我本觀欲.欲爲怖 畏憂苦因緣.欲爲少樂多苦.欲爲魔網纏緜難出.欲爲燒熱乾竭諸樂譬如樹林四 邊火起.欲爲如臨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虵.如怨賊拔刀.如惡羅刹.如惡毒入口.如 呑洋銅.如三流狂象.如臨大深坑.如師子斷道.如摩竭魚開口.諸欲亦如是甚可怖 畏.若著諸欲令人惱苦.著欲之人亦如獄囚.如鹿在圍.如鳥入網.如魚呑鉤.如豹搏 狗.如烏在鷂羣.如虵值野豬.如鼠在貓中.如羣盲臨坑.如蠅著熱油.如[病-丙+寧]人在陣.如
********************
躃人遭火.如入沸鹹河.如舐蜜塗刀.如四衢臠肉.如薄覆刀杖.如華覆不淨.如蜜塗
毒甕.如毒虵篋.如夢虛誑.如假借當歸.如幻誑小兒.如炎無實.如沒大水.如船入摩
竭魚口.如雹害穀.如霹靂臨人.諸欲亦如是.虛誑無實無牢無彊樂少苦多.欲爲魔
軍破善功德.常爲劫害衆生故.出如是等種種諸喻訶五欲除五蓋行五法得至初
禪。
問曰.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四無量心諸定三昧.如是等種種定不名波羅蜜. 何以但言禪波羅蜜。
答曰.此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言禪波羅蜜一 切皆攝。
復次禪最大如王.說禪則攝一切.說餘定則不攝.何以故.是四禪中智定等 而樂.未到地中閒地智多而定少.無色界定多而智少.是處非樂.譬如車一輪彊一 輪弱則不安穩.智定不等亦如是。
復次是四禪處有四等心五神通背捨勝處一切 處無諍三昧願智頂禪自在定練禪十四變化心般舟般諸菩薩三昧首楞嚴等略 說則百二十.諸佛三昧不動等略說則百八.及佛得道捨夀.如是等種種功德妙定 皆在禪中.以是故禪名波羅蜜餘定不名波羅蜜。
問曰.汝先言呵五欲除五蓋行五 ******************** 法得初禪.修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禪。
答曰.依不淨觀安那般那等諸定門。
如禪經禪 義偈中說.離欲及惡法有覺幷有觀離生得喜樂是人入初禪.已得離婬火則獲清 涼定如人大熱悶入冷地則樂.如貧得寶藏大喜覺動心分别則爲觀入初禪亦然. 知二法亂心雖善而應離如大水澄靜波蕩亦無見.譬如人大極安隱睡臥時若有 喚呼聲其心大惱亂.攝心入禪時以覺觀爲惱是故除覺觀得入一識處。
內心清淨 故定生得喜樂得入此二禪喜勇心大悅.攝心第一定寂然無所念患喜欲棄之亦 如捨覺觀.由受故有喜失喜則生憂離喜樂身受捨念及方便.聖人得能捨餘人捨 爲難若能知樂患見不動大安。
憂喜先已除苦樂今亦斷捨念清淨心入第四禪中. 第三禪中樂無常動故苦欲界中斷憂初二禪除喜.是故佛世尊第四禪中說先已 斷憂喜今得除苦樂。
復次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攝諸根.初夜後夜專精思惟.棄捨 外樂以禪自娛.離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禪。
初禪如阿毗曇說.禪有四種.一味 相應.二淨.三無漏.四初禪所攝報得五衆.是中行者入淨無漏.二禪三禪四禪亦如 ******************** 是.如佛所說.若有比丘離諸欲及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諸欲者所 愛著色等五欲.思惟分别呵欲如先說.惡不善法者貪欲等五蓋.離此內外二事故 得初禪。
初禪相有覺有觀喜樂一心。
有覺有觀者.得初禪中未曾所得善法功德故 心大驚悟.常爲欲火所燒.得初禪時如入清涼池.又如貧人卒得寶藏.行者思惟分 别欲界過罪.知初禪利益功德甚多心大歡喜.是名有覺有觀。
問曰.有覺有觀爲一 法爲是二法耶。
答曰.二法.麤心初念是名爲覺.細心分别是名爲觀.譬如撞鐘.初聲 大時名爲覺.後聲細微名爲觀。
問曰.如阿毗曇說欲界乃至初禪一心中覺觀相應. 今雲何言麤心初念名爲覺細心分别名爲觀。
答曰.二法雖在一心.二相不俱.覺時 觀不明了.觀時覺不明了.譬如日出衆星不現.一切心心數法隨時受名亦復如是。
如佛說若斷一法.我證汝得阿那含.一法者所謂慳貪.實應說五下分結盡得阿那 含.雲何言[一]但斷一法.以是人慳貪偏多.諸餘結使皆從而生.是故慳盡餘結亦斷.覺
觀隨時受名亦復如是.行者知是覺觀雖是善法而嬈亂定心.心欲離故呵是覺觀。
注:[一]原作俱.今依麗元明刻改.
********************
作是念.覺觀嬈動禪心.譬如清水波盪則無所見.又如疲極之人得息欲睡傍人喚
呼種種惱亂.攝心內定覺觀嬈動亦復如是.如是等種種因緣呵覺觀。
覺觀滅.內清 淨.繫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旣得二禪得二禪中未曾所得無比喜樂。
覺觀滅者.知覺觀過罪故滅。
內清淨者.入深禪定信捨初禪覺觀所得利重所失甚 少所獲大多.繫心一緣故名內清淨。
行者觀喜之過亦如覺觀.隨所喜處多喜多憂. 所以者何.如貧人得寶歡喜無量.一旦失之其憂亦深.喜卽轉而成憂.是故當捨。
離 此喜故行捨念智受身樂.是樂聖人能得能捨.一心在樂入第三禪。
捨者.捨喜心不 復悔。
念智者.旣得三禪中樂.不令於樂生患.受身樂者.是三禪樂徧身皆受。
聖人能 得能捨者.此樂世閒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捨者。
以是故佛說行慈果報徧淨地 中第一。
行者觀樂之失亦如觀喜.知心不動處最爲第一.若有動處是則有苦.行
若 無罪果報亦無諸呵責猶當應慈忍何況苦果劇.當觀老病死一切無免者當起慈 悲心雲何惡加物。
衆生相怨賊斫刺受苦毒雲何修善人而復加惱害.常當行慈悲 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於一切。
若勤修道法惱害則不行善惡勢不並如水 火相背.瞋恚來覆心不知别好醜亦不識利害不知畏惡道.不計他苦惱不覺身心 疲先自受苦因然後及他人。
若欲滅瞋恚當思惟慈心獨處自清閑息事滅因緣.當 畏老病死九種瞋惱除如是思惟慈則得滅瞋毒。
如是等種種因緣除瞋恚蓋。
睡眠 蓋者.能破今世三事欲樂利樂福德.能破今世後世究竟樂.與死無異唯有氣息。
如 一菩薩以偈訶睡眠弟子言.汝起勿抱臭身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一切世閒死火燒汝當求出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 安可眠.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虵同室宿亦如臨陣白刃閒爾時安可而睡眠.眠 爲大暗無所見日日
如是等種種 注:
掉悔蓋者.掉之爲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能住何況掉散.掉散 之人如無鉤醉象缺鼻駱駝不可禁制。
如偈說.汝己鬀頭著染衣執持瓦鉢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旣無法利失世樂。
悔者.如犯大罪人常懷畏怖.悔箭入心堅不可 拔。
如偈說.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已悔則 放捨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若有二種悔不作若已作以是悔著心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
如是等種種因緣訶掉悔蓋。
疑 蓋者.以疑覆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得.譬如人入寶山 若無手者無所能取。
如說疑義偈言.如人在歧道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 如是.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生惡中之弊惡。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汝若生疑心死王獄史縛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脫.在世 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歧道利好者應逐。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應捨疑。
棄是五 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瘥.飢餓之地得至豐國.如從獄得出.如於惡賊中得自免 注: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煙 雲塵霧羅睺阿脩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亦如是.爲五蓋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 益人。
若能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枝成就初禪。
欲名欲.於欲界中出欲得初禪。
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食攝心不 令馳散。
念名念初禪樂.知欲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禪爲尊重可貴。
巧慧名觀察籌量 欲界樂初禪樂輕重得失。
一心名常繫心緣中不令分散。
復次專求初禪放捨欲樂. 譬如患怨常欲滅除則不爲怨之所害也。
如佛爲著欲婆羅門說.我本觀欲.欲爲怖 畏憂苦因緣.欲爲少樂多苦.欲爲魔網纏緜難出.欲爲燒熱乾竭諸樂譬如樹林四 邊火起.欲爲如臨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虵.如怨賊拔刀.如惡羅刹.如惡毒入口.如 呑洋銅.如三流狂象.如臨大深坑.如師子斷道.如摩竭魚開口.諸欲亦如是甚可怖 畏.若著諸欲令人惱苦.著欲之人亦如獄囚.如鹿在圍.如鳥入網.如魚呑鉤.如豹搏 狗.如烏在鷂羣.如虵值野豬.如鼠在貓中.如羣盲臨坑.如蠅著熱油.如
問曰.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四無量心諸定三昧.如是等種種定不名波羅蜜. 何以但言禪波羅蜜。
答曰.此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言禪波羅蜜一 切皆攝。
復次禪最大如王.說禪則攝一切.說餘定則不攝.何以故.是四禪中智定等 而樂.未到地中閒地智多而定少.無色界定多而智少.是處非樂.譬如車一輪彊一 輪弱則不安穩.智定不等亦如是。
復次是四禪處有四等心五神通背捨勝處一切 處無諍三昧願智頂禪自在定練禪十四變化心般舟般諸菩薩三昧首楞嚴等略 說則百二十.諸佛三昧不動等略說則百八.及佛得道捨夀.如是等種種功德妙定 皆在禪中.以是故禪名波羅蜜餘定不名波羅蜜。
問曰.汝先言呵五欲除五蓋行五 ******************** 法得初禪.修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禪。
答曰.依不淨觀安那般那等諸定門。
如禪經禪 義偈中說.離欲及惡法有覺幷有觀離生得喜樂是人入初禪.已得離婬火則獲清 涼定如人大熱悶入冷地則樂.如貧得寶藏大喜覺動心分别則爲觀入初禪亦然. 知二法亂心雖善而應離如大水澄靜波蕩亦無見.譬如人大極安隱睡臥時若有 喚呼聲其心大惱亂.攝心入禪時以覺觀爲惱是故除覺觀得入一識處。
內心清淨 故定生得喜樂得入此二禪喜勇心大悅.攝心第一定寂然無所念患喜欲棄之亦 如捨覺觀.由受故有喜失喜則生憂離喜樂身受捨念及方便.聖人得能捨餘人捨 爲難若能知樂患見不動大安。
憂喜先已除苦樂今亦斷捨念清淨心入第四禪中. 第三禪中樂無常動故苦欲界中斷憂初二禪除喜.是故佛世尊第四禪中說先已 斷憂喜今得除苦樂。
復次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攝諸根.初夜後夜專精思惟.棄捨 外樂以禪自娛.離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禪。
初禪如阿毗曇說.禪有四種.一味 相應.二淨.三無漏.四初禪所攝報得五衆.是中行者入淨無漏.二禪三禪四禪亦如 ******************** 是.如佛所說.若有比丘離諸欲及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諸欲者所 愛著色等五欲.思惟分别呵欲如先說.惡不善法者貪欲等五蓋.離此內外二事故 得初禪。
初禪相有覺有觀喜樂一心。
有覺有觀者.得初禪中未曾所得善法功德故 心大驚悟.常爲欲火所燒.得初禪時如入清涼池.又如貧人卒得寶藏.行者思惟分 别欲界過罪.知初禪利益功德甚多心大歡喜.是名有覺有觀。
問曰.有覺有觀爲一 法爲是二法耶。
答曰.二法.麤心初念是名爲覺.細心分别是名爲觀.譬如撞鐘.初聲 大時名爲覺.後聲細微名爲觀。
問曰.如阿毗曇說欲界乃至初禪一心中覺觀相應. 今雲何言麤心初念名爲覺細心分别名爲觀。
答曰.二法雖在一心.二相不俱.覺時 觀不明了.觀時覺不明了.譬如日出衆星不現.一切心心數法隨時受名亦復如是。
如佛說若斷一法.我證汝得阿那含.一法者所謂慳貪.實應說五下分結盡得阿那 含.雲何言
注:
覺觀滅.內清 淨.繫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旣得二禪得二禪中未曾所得無比喜樂。
覺觀滅者.知覺觀過罪故滅。
內清淨者.入深禪定信捨初禪覺觀所得利重所失甚 少所獲大多.繫心一緣故名內清淨。
行者觀喜之過亦如覺觀.隨所喜處多喜多憂. 所以者何.如貧人得寶歡喜無量.一旦失之其憂亦深.喜卽轉而成憂.是故當捨。
離 此喜故行捨念智受身樂.是樂聖人能得能捨.一心在樂入第三禪。
捨者.捨喜心不 復悔。
念智者.旣得三禪中樂.不令於樂生患.受身樂者.是三禪樂徧身皆受。
聖人能 得能捨者.此樂世閒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捨者。
以是故佛說行慈果報徧淨地 中第一。
行者觀樂之失亦如觀喜.知心不動處最爲第一.若有動處是則有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