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之餘
雲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衆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
及瞋惱婬欲法是爲法忍。
復次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 作分别.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 一切法相常清淨故.如真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 不轉是名法忍。
如毗摩羅詰經中法作菩薩說.生滅爲二.不生不滅是不二入法門. 乃至文殊屍利說無聞無見一切[一]心滅無說無語是不二入法門。
毗摩羅詰默然無 言.諸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門。
復次一切法有二種.一者衆生二者法. 菩薩於衆生中忍如[二]先說.今說法中忍.法有二種.心法非心法。
非心法中有內有外. 注:[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二]此字依麗刻加.
********************
外有寒熱風雨等.內有飢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種種名爲非心法。
心法中有二種.一 者瞋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爲心法。
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 法忍。
問曰.於衆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憐愍得福.寒熱風雨無有增損.雲何而忍。
答 曰.雖無增損.自生惱亂憂苦害菩薩道.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非但殺惱衆生故得罪. 爲惡心作因緣故有罪.所以者何.雖殺衆生而無記心是便無罪.慈念衆生雖無所 與而大得福.寒熱風雨雖無增損然以能生惡意故得罪.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 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復次菩薩思惟 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淨國中受此辛苦飢寒衆惱.自發淨願我成 佛時國中無此衆苦.此雖不淨乃是我利。
復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免. 何況於我.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思惟知此人身無牢無彊爲老病死所逐.雖復 天身清淨無老無病.躭著天樂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離欲.以是故於此人 身自忍修福利益衆生。
復次菩薩思惟我受此四大五衆身應有種種苦分.無有受 ******************** 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愚智明暗無得免者.何以故.富貴之人常有怖畏 守護財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機.如烏銜肉衆烏逐之.貧賤之人有飢寒之苦.出家之 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樂.無常 對至後則受苦.智人先思惟無常苦後則受樂.如是等受身之人無不有苦.是故菩 薩應當行忍。
復次菩薩思惟一切世間皆苦.我當雲何於中而欲求樂。
復次菩薩思 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衆苦無所利益未曾爲法.今日爲衆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 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
復次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犂苦我當忍之.何 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種種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問曰.雲何 內心法中能忍。
答曰.菩薩思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人不異非爲 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復次飢渴寒熱是外魔軍.結使煩 惱是內魔賊.當破此二軍以成佛道.若不爾者佛道不成。
如說佛苦行六年.魔王來 言.刹利貴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速起還國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後世人中 ******************** 天上之樂.道不可得汝唐勤苦.汝若不受輭言守迷不起.我當將大軍衆來擊破汝。
菩薩言.我今當破汝大力內軍.何況外軍。
魔言.何等是我內軍。
答曰.欲是汝初軍憂 愁爲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爲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爲第六疑爲第七軍瞋恚爲 第八.利養虛稱九自高憍慢十如是等軍衆厭沒出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菩薩於此諸軍雖未能破.著忍辱鎧捉智慧劍執禪定盾 遮諸煩惱箭.是名內忍。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 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問曰. 雲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
答曰.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復次思惟觀空無常 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
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 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
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艸穀好養.日以三狼而畏 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
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雲何得爾.答以上 事。
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 ******************** 量故.其心柔輭諸結使薄易修忍辱。
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見之叩頭求請則 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别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别 故。
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遇小兵則死。
復次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 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
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爲衆生故久住世 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 緣故不殺.堅
復次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 作分别.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 一切法相常清淨故.如真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 不轉是名法忍。
如毗摩羅詰經中法作菩薩說.生滅爲二.不生不滅是不二入法門. 乃至文殊屍利說無聞無見一切
毗摩羅詰默然無 言.諸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門。
復次一切法有二種.一者衆生二者法. 菩薩於衆生中忍如
非心法中有內有外. 注:
心法中有二種.一 者瞋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爲心法。
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 法忍。
問曰.於衆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憐愍得福.寒熱風雨無有增損.雲何而忍。
答 曰.雖無增損.自生惱亂憂苦害菩薩道.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非但殺惱衆生故得罪. 爲惡心作因緣故有罪.所以者何.雖殺衆生而無記心是便無罪.慈念衆生雖無所 與而大得福.寒熱風雨雖無增損然以能生惡意故得罪.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 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復次菩薩思惟 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淨國中受此辛苦飢寒衆惱.自發淨願我成 佛時國中無此衆苦.此雖不淨乃是我利。
復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免. 何況於我.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思惟知此人身無牢無彊爲老病死所逐.雖復 天身清淨無老無病.躭著天樂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離欲.以是故於此人 身自忍修福利益衆生。
復次菩薩思惟我受此四大五衆身應有種種苦分.無有受 ******************** 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愚智明暗無得免者.何以故.富貴之人常有怖畏 守護財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機.如烏銜肉衆烏逐之.貧賤之人有飢寒之苦.出家之 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樂.無常 對至後則受苦.智人先思惟無常苦後則受樂.如是等受身之人無不有苦.是故菩 薩應當行忍。
復次菩薩思惟一切世間皆苦.我當雲何於中而欲求樂。
復次菩薩思 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衆苦無所利益未曾爲法.今日爲衆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 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
復次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犂苦我當忍之.何 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種種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問曰.雲何 內心法中能忍。
答曰.菩薩思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人不異非爲 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復次飢渴寒熱是外魔軍.結使煩 惱是內魔賊.當破此二軍以成佛道.若不爾者佛道不成。
如說佛苦行六年.魔王來 言.刹利貴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速起還國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後世人中 ******************** 天上之樂.道不可得汝唐勤苦.汝若不受輭言守迷不起.我當將大軍衆來擊破汝。
菩薩言.我今當破汝大力內軍.何況外軍。
魔言.何等是我內軍。
答曰.欲是汝初軍憂 愁爲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爲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爲第六疑爲第七軍瞋恚爲 第八.利養虛稱九自高憍慢十如是等軍衆厭沒出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菩薩於此諸軍雖未能破.著忍辱鎧捉智慧劍執禪定盾 遮諸煩惱箭.是名內忍。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 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問曰. 雲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
答曰.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復次思惟觀空無常 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
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 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
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艸穀好養.日以三狼而畏 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
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雲何得爾.答以上 事。
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 ******************** 量故.其心柔輭諸結使薄易修忍辱。
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見之叩頭求請則 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别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别 故。
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遇小兵則死。
復次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 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
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爲衆生故久住世 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 緣故不殺.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