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關燈
心卽成.若 持戒者雖有微瞋不生殺心.雖有婬念婬事不成.是爲持戒能令諸結使羸.諸結使 羸禪定易得。

    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結使羸故禪定易得。

    復次人心未息常求實 樂.行者持戒棄捨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禪定。

    復次持戒之[二]人得生人中.次生六 欲天上次至色界.破色相生無色界.持戒清淨斷諸結使得阿羅漢道.大心持戒愍 注: [一]原作於.今依麗刻改. [二]原作下.今依麗元明刻改. ******************** 念衆生是爲菩薩。

    復次戒爲檢麤.禪爲攝細。

    復次戒攝身口.禪止亂心.如人上屋非 梯不昇.不得戒梯禪亦不立。

    復次破戒之人.結使風彊散亂其心.其心散亂則禪不 可得.持戒之人煩惱風輭心不大散禪定易得。

    如是等種種因緣是爲持戒生禪波 羅蜜。

    雲何持戒能生智慧.持戒之人觀此戒相從何而有.知從衆罪而生.若無衆罪 則亦無戒.戒相如是從因緣有何故生著.譬如蓮華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 以是悟心不令生著.是爲持戒生般若波羅蜜。

    復次持戒之人心自思惟.若我以持 戒貴而可取破戒賤而可捨.若有此心不應般若。

    以智籌量心不著戒無取無捨.是 爲持戒生般若波羅蜜。

    復次不持戒人雖有利智.以營世務種種欲求生業之事慧 根漸鈍.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鈍器.若出家持戒不營世業常觀諸法實相無相. 先雖鈍根以漸轉利.如是等種種因緣名爲持戒生般若波羅蜜。

    如是等名爲屍羅 波羅蜜生六波羅蜜。

    復次菩薩持戒不以畏故亦非愚癡非疑非戒盜.亦不自爲涅 槃故持戒.但爲一切衆生故爲得佛道故爲得一切佛法故.如是相名爲屍羅波羅 ******************** 蜜。

    復次若菩薩於罪不罪不可得。

    是時名爲屍羅波羅蜜。

    問曰。

    若人捨惡行善是爲 持戒。

    雲何言罪不罪不可得。

    答曰。

    非爲邪見麤心言不可得。

    深入諸法相行空三昧 慧眼觀故罪不可得。

    罪無故不罪亦不可得。

    復次衆生不可得故殺罪亦不可得。

    罪 不可得故戒亦不可得.何以故.以有殺罪故則有戒.若無殺罪則亦無戒。

    問曰.今衆 生現有.雲何言衆生不可得。

    答曰.肉眼所見是爲非見.若以慧眼觀則不得衆生.如 上檀中說無施者無受者無財物.此亦如是。

    復次若有衆生.是五衆耶離五衆耶。

    若 是五衆.五衆有五衆生爲一.如是者五可爲一一可爲五。

    譬如市易物直五匹.以一 匹取之則不可得.何以故.一不得作五故.以是故知五衆不得作一衆生。

    復次五衆 生滅無常相.衆生法從先世來至後世受罪福於三界.若五衆是衆生譬如草木自 生自滅.如是則無罪縛亦無解脫.以是故知非五衆是衆生。

    若離五衆有衆生.如先 說神常徧中已破。

    復次離五衆則我見心不生.若離五衆有衆生是爲墮常.若墮常 者是則無生無死.何以故.生名先無今出.死名已生便滅.若衆生常者應徧五道中. ******************** 先已常有雲何今復來生.若不有生則無有死。

    問曰.定有衆生.何以故言無.五衆因 緣有衆生法.譬如五指因緣拳法生。

    答曰.此言非也.若五衆因緣有衆生法者除五 衆則别有衆生法.然不可得。

    眼自見色耳自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觸意知法空 無我法.離此六事更無衆生。

    諸外道輩倒見故言眼能見色是爲衆生.乃至意能知 法是爲衆生.又能憶念能受苦樂是爲衆生.但作是見不知衆生實。

    譬如一長老大 德比丘人謂是阿羅漢多緻供養.其後病死.諸弟子懼失供養故夜盜出之.於其臥 處安施被枕令如師在其狀如臥.人來問疾師在何許.諸弟子言汝不見牀上被枕 耶.愚者不審察之謂師病臥大送供養而去.如是非一。

    復有智人來而問之.諸弟子 亦如是答.智人言.我不問被枕牀褥我自求人.發被求之竟無人可得。

    除六事相更 無我人知者見者亦復如是。

    復次若衆生於五衆因緣有者.五衆無常衆生亦無常. 何以故.因果相似故。

    若衆生無常則不至後世。

    復次若如汝言衆生從本已來常有. 若爾者衆生應生五衆.五衆不應生衆生。

    今五衆因緣生衆生名字.無智之人逐名 ******************** 求實.以是故衆生實無。

    若無衆生亦無殺罪.無殺罪故亦無持戒。

    復次是五衆深入 觀之分别知空.如夢所見如鏡中像.若殺夢中所見及鏡中像無有殺罪.殺五陰空 相衆生亦復如是。

    復次若人不樂罪貪著無罪.是人見破戒罪人則輕慢.見持戒善 人則愛敬.如是持戒則是起罪因緣.以是故言於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屍羅波 羅蜜。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義第二十五 [一]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羼提。

    答曰.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 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有目有足隨意 能到。

    菩薩若遇惡口罵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業因緣諸法內外畢竟空無我 無我所.以三法印印諸法故.力雖能報不生惡心不起惡口業.爾時心數法生名爲 忍.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畫彩得膠則堅著。

    有人言善心有二種.有麤有細.麤 注: [一]放光此句作不起恚意.光讚作興無瞋恚. ******************** 名忍辱細名禪定.未得禪定心樂能遮衆惡是名忍辱.心得禪定樂不爲衆惡是名 禪定。

    是忍是心數法與心相應隨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