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一]義第二十二
[二]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屍羅波羅蜜。
屍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
屍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 語不飲酒及淨命是名戒。
若不護放捨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墮三惡道中。
若下持戒 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
上持 戒有三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不著 不猗不破不缺聖所讚愛如是名爲上清淨。
若慈愍衆生故爲度衆生故亦知戒實 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令人至佛道.如是名爲得無上佛道戒。
若人求大善利.當 注:[一]原作上.今依麗刻改.
[二]放光作知罪知福爲行屍波羅蜜.
********************
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住.戒
亦如是.戒爲一切善法住處。
復次譬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求度是不可得.若 無戒欲求好果亦復如是。
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
或有 人但服水爲戒或服乳或服氣.或剃髮或長髮或頂上留少許髮.或著袈裟或著白 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水或夏火炙.若自墜高巖若於恆河中洗若日三浴 再供養火種種祠祀種種呪願受行苦行.以無此戒空無所得。
若有人雖處高堂大 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
若貴若賤若小若大.行此淨戒皆 得大利。
若破此戒.無貴無賤無大無小皆不得隨意生善處。
復次破戒之人譬如清 涼池而有毒虵不中澡浴.亦如好華果樹而多逆刺.若人雖在貴家生身體端正廣 學多聞而不樂持戒無慈愍心亦復如是。
如偈說.貴而無智則爲衰智而憍慢亦爲 衰.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於富貴而破戒者。
華 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徧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 ******************** 世常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夀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
復次持 戒之人見破戒人刑獄拷掠種種苦惱.自知永離此事以爲欣慶。
若持戒之人見善 人得譽名聞快樂.心自念言如彼得譽我亦有分。
持戒之人夀終之時刀風解身筋 脈斷絕.自知持戒清淨心不怖畏。
如偈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 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
復次持戒之人常得 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 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
天愍 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
天與 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
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 意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
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一]何由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衆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見示幷所 出物.卽爲出瓶瓶中引出種種衆物。
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卽破壞.一切衆物亦一 注:[一]原作所.今依北宋刻改.
********************
時滅。
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 失利。
復次持戒之人名稱之香.今世後世[一]周滿天上及在人中。
復次持戒之人人所 樂施不惜財物.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脫.唯種 種邪見持戒後無所得。
復次若人雖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
若人持戒清 淨禪定智慧欲求度脫老病死苦.此願必得。
持戒之人雖無兵仗衆惡不加.持戒之 財無能奪者。
持戒親親雖死不離.持戒莊嚴勝於七寶。
以是之故.當護於戒如護身 命如愛寶物。
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向貧人破瓶失物。
復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 應自勉勵一心持戒。
雲何名爲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破戒之人 惡心可畏譬如羅刹.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 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苽雖形 似甘種而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破 注:[一]此二字依麗元明刻加.
********************
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惡道難可得過.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惡賊難可親近.破
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虵.破戒之人不可近觸譬
如大火.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
破戒之人在 好衆中譬如惡馬在善馬羣中.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羣.破戒之人在精進 衆譬如[病-丙+寧]兒在健人中.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如僞
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蘭在栴檀林中。
破戒之人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 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爲比丘實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是熱銅鐵鍱以 纏其身.若持鉢盂則是盛洋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呑燒鐵丸飲熱洋銅.若受人供養 供給則是地獄獄卒守之.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衆僧牀榻是爲坐熱鐵牀 上。
復次破戒之人常懷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爲佛 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月日過常不安隱。
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樂.是樂不淨.譬 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者聞之惡不欲見。
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 ******************** 者應當一心持戒。
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三 問曰.已知如是種種功德果報.雲何爲戒。
答曰.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 受息身口惡.是爲戒相。
雲何名爲惡.若實是衆生知是衆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生 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
其餘繫閉鞭打等.是助殺法。
復次殺他得殺罪.非自殺身。
心知衆生而殺是殺罪.不如夜中見人謂爲杌樹而殺者。
故殺生得殺罪非不故也. 快心殺生得殺罪非狂癡.命根斷是殺罪非作瘡.身業是殺罪非但口教敕.口教是 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名殺罪。
不作是罪名爲戒.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 復殺生.若身不動口不言而獨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是名不殺生戒。
有人 言.是不殺生戒或善或無記。
問曰.如阿毗曇中說一切戒律儀皆善.今何以言無記。
答曰.如迦旃延子阿毗曇中言一切善.如餘阿毗曇中言不殺戒或善或無記.何以 故.若不殺戒常善者.持此戒人應如得道人常不墮惡道.以是故或時應無記.無記 ******************** 無報故不生天上人中。
問曰.不以戒無記故墮地獄.更有惡心生故墮地獄。
答曰.不 殺生得無量善法作無作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隨有量而不
屍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
屍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 語不飲酒及淨命是名戒。
若不護放捨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墮三惡道中。
若下持戒 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
上持 戒有三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不著 不猗不破不缺聖所讚愛如是名爲上清淨。
若慈愍衆生故爲度衆生故亦知戒實 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令人至佛道.如是名爲得無上佛道戒。
若人求大善利.當 注:
復次譬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求度是不可得.若 無戒欲求好果亦復如是。
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
或有 人但服水爲戒或服乳或服氣.或剃髮或長髮或頂上留少許髮.或著袈裟或著白 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水或夏火炙.若自墜高巖若於恆河中洗若日三浴 再供養火種種祠祀種種呪願受行苦行.以無此戒空無所得。
若有人雖處高堂大 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
若貴若賤若小若大.行此淨戒皆 得大利。
若破此戒.無貴無賤無大無小皆不得隨意生善處。
復次破戒之人譬如清 涼池而有毒虵不中澡浴.亦如好華果樹而多逆刺.若人雖在貴家生身體端正廣 學多聞而不樂持戒無慈愍心亦復如是。
如偈說.貴而無智則爲衰智而憍慢亦爲 衰.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
人雖貧賤而能持戒.勝於富貴而破戒者。
華 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徧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 ******************** 世常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夀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
復次持 戒之人見破戒人刑獄拷掠種種苦惱.自知永離此事以爲欣慶。
若持戒之人見善 人得譽名聞快樂.心自念言如彼得譽我亦有分。
持戒之人夀終之時刀風解身筋 脈斷絕.自知持戒清淨心不怖畏。
如偈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 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
復次持戒之人常得 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 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
天愍 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
天與 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
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 意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
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衆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見示幷所 出物.卽爲出瓶瓶中引出種種衆物。
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卽破壞.一切衆物亦一 注:
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 失利。
復次持戒之人名稱之香.今世後世
復次持戒之人人所 樂施不惜財物.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脫.唯種 種邪見持戒後無所得。
復次若人雖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
若人持戒清 淨禪定智慧欲求度脫老病死苦.此願必得。
持戒之人雖無兵仗衆惡不加.持戒之 財無能奪者。
持戒親親雖死不離.持戒莊嚴勝於七寶。
以是之故.當護於戒如護身 命如愛寶物。
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向貧人破瓶失物。
復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 應自勉勵一心持戒。
雲何名爲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破戒之人 惡心可畏譬如羅刹.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 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苽雖形 似甘種而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破 注:
破戒之人在 好衆中譬如惡馬在善馬羣中.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羣.破戒之人在精進 衆譬如
破戒之人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 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爲比丘實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是熱銅鐵鍱以 纏其身.若持鉢盂則是盛洋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呑燒鐵丸飲熱洋銅.若受人供養 供給則是地獄獄卒守之.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衆僧牀榻是爲坐熱鐵牀 上。
復次破戒之人常懷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爲佛 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月日過常不安隱。
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樂.是樂不淨.譬 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者聞之惡不欲見。
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 ******************** 者應當一心持戒。
釋初品中戒相義第二十三 問曰.已知如是種種功德果報.雲何爲戒。
答曰.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 受息身口惡.是爲戒相。
雲何名爲惡.若實是衆生知是衆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生 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
其餘繫閉鞭打等.是助殺法。
復次殺他得殺罪.非自殺身。
心知衆生而殺是殺罪.不如夜中見人謂爲杌樹而殺者。
故殺生得殺罪非不故也. 快心殺生得殺罪非狂癡.命根斷是殺罪非作瘡.身業是殺罪非但口教敕.口教是 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名殺罪。
不作是罪名爲戒.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 復殺生.若身不動口不言而獨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是名不殺生戒。
有人 言.是不殺生戒或善或無記。
問曰.如阿毗曇中說一切戒律儀皆善.今何以言無記。
答曰.如迦旃延子阿毗曇中言一切善.如餘阿毗曇中言不殺戒或善或無記.何以 故.若不殺戒常善者.持此戒人應如得道人常不墮惡道.以是故或時應無記.無記 ******************** 無報故不生天上人中。
問曰.不以戒無記故墮地獄.更有惡心生故墮地獄。
答曰.不 殺生得無量善法作無作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隨有量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