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義之餘
問曰.雲何名檀波羅[一]蜜。
答曰.檀義如上說.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 到彼岸。
問曰.雲何名不到彼岸。
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還.名爲不到彼岸。
如舍利弗 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 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
答言.不須汝身及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 檀者以眼見與。
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 地又以腳蹹。
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旣得而棄 又以腳蹹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 退迴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
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復次於事成辦亦 注:[一]此字依餘刻加.其下原有滿字.今依北宋刻元明刻刪.
********************
名到彼岸。
〈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復次此岸名慳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
復 次有無見名此岸.破有無見智慧名彼岸.勤修布施是名河中。
復次檀有二種.一者 魔檀二者佛檀.若爲結使賊所奪憂惱怖畏是爲魔檀名曰此岸.若有清淨布施無 結使賊無所怖畏得至佛道是爲佛檀名曰到彼岸.是爲波羅蜜。
如佛說毒虵喻經 中.有人得罪於王.王令掌護一篋.篋中有四毒虵.王敕罪人令看視養育.此人思惟 四虵難近近則害人.一猶叵養而況於四.便棄篋而走。
王令五人拔刀追之.復有一 人口言附順心欲中傷而語之言.養之以理此亦無苦.其人覺之馳走逃命。
至一空 聚有一善人方便語之.此聚雖空是賊所止處.汝今住此必爲賊害.慎勿住也。
於是 復去至一大河.河之彼岸卽是異國.其國安樂坦然清淨無諸患難.於是集衆草木 縛以爲栰.進以手足竭力求渡.旣到彼岸安樂無患。
王者魔王.篋者人身.四毒虵者 四大.五拔刀賊者五陰.一人口善心惡者是染著.空聚是六情.賊是六塵.一人愍而 語之是爲善師.大河是愛.栰是八正道.手足勤渡是精進.此岸是世間.彼岸是涅槃. ******************** 度者漏盡阿羅漢。
菩薩法中亦如是.若施有三礙我與彼受所施者財.是爲墮魔境 界未離衆難.如菩薩布施三種清淨無礙.爲諸佛所讚是名到彼岸。
此六波羅蜜能 令人度慳貪等煩惱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羅蜜。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亦 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羅蜜。
答曰.阿羅漢辟支佛渡彼岸與佛渡彼岸名同而實異. 彼以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而不能度檀之彼岸.所以者何.不能以一切物一切 時一切種布施.設能布施亦無大心.或以無記心或有漏善心或無漏心施.無大悲 心.不能爲一切衆生施。
菩薩施者知布施不生不滅無漏無爲如涅槃相.爲一切衆 生故施.是名檀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一切物一切種內外物盡以布施不求果報.如 是布施名檀波羅蜜。
復次不可盡故名檀波羅蜜.所以者何.知所施物畢竟空如涅 槃相.以是心施衆生.是故施報不可盡名檀波羅蜜。
如五通仙人以好寶物藏著石 中.欲護此寶磨金剛塗之令不可破.菩薩布施亦復如是.以涅槃實相智慧磨塗布 施令不可盡。
復次菩薩爲一切衆生故布施.衆生數不可盡故布施亦不可盡。
復次 ******************** 菩薩爲佛法布施.佛法無量無邊布施亦無量無邊。
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雖俱到 彼岸不名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具足滿。
答曰.如先說菩薩能一切布施.內外大小多 少麤細著不著用不用如是等種種物一切能捨心無所惜等與一切衆生.不作是 觀大人應與小人不應與.出家人應與不出家人不應與.人應與禽獸不應與.於一 切衆生平等心施施不求報又得施實相.是名具足滿。
亦不觀時.無晝無夜無冬無 夏無吉無衰一切時常等施心無悔惜.乃至頭目髓腦施而無恡.是爲具足滿。
復次 有人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於是中間名爲布施具足滿。
復次 七住菩薩得一切諸法實相智慧.是時莊嚴佛土教化衆生供養諸佛得大神通.能 分一身作無數身一一身皆雨七寶華香旛蓋.化作大燈如須彌山供養十方佛及 菩薩僧.復以妙音讚頌佛德禮拜供養恭敬將迎。
復次是菩薩於一切十方無量餓 鬼國中雨種種飲食衣被令其充滿.得滿足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至 畜生道中令其自善無相害意除其畏怖.隨其所須各令充足.得滿足已皆發阿耨 ********************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地獄無量苦中能令地獄火滅湯冷罪息心善除其飢渴.得 生天上人中.以此因緣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十方人貧窮者給之以 財.富貴者施以異味異色令其歡喜.以此因緣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 至欲天中令其除卻天上欲樂.施以妙寶法樂令其歡喜.以此因緣故皆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至色天中除其樂著.以菩薩禪法而娛樂之.以此因緣故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乃至十住.是名檀波羅蜜具足滿。
復次菩薩有二種 身.一者結業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種身中檀波羅蜜滿.是名具足檀波羅蜜。
問曰.雲 何名結業生身檀波羅蜜滿。
答曰.未得法身結使未盡.能以一切寶物頭目髓腦國 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心不動轉。
如須提犂拏太子〈秦言好愛〉以其二子布施婆 羅門.次以妻施.其心不轉。
又如薩婆達王〈秦言一切施〉爲敵國所滅身竄窮林.見有遠 國婆羅門來欲從己乞.自以國破家亡一身藏竄.愍其辛苦故從遠來而無所得.語 婆羅門言.我是薩婆達王.新王募人求我甚重.卽時自縛以身施之.送與新王大得 ******************** 財物。
亦如月光太子出行遊觀.癩人見之要車白言.我身重病辛苦懊惱.太子嬉遊 獨自歡耶.大慈愍念願見救療。
太子聞之以問諸醫.醫言當須從生長大無瞋之人 血髓塗而飲之如是可愈。
太子念言.設有此人貪生惜夀何可得耶.自除我身無可 得處.卽命旃陀羅令除身肉破骨出髓以塗病人以血飲之。
如是等種種身及妻子 施而無恡如棄草木.觀所施物知從緣有.推求其實都無所得一切清淨如涅槃相. 乃至得無生法忍.是爲結業生身行檀波羅蜜滿。
雲何法身菩薩行檀波羅蜜滿。
菩 薩末後肉身得無生法忍捨肉身得法身.於十方六道中變身應適以化衆生.種種 珍寶衣服飲食給施一切.又以頭目髓腦國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譬如釋迦 文佛曾爲六牙白象.獵者伺便以毒箭射之.諸象競至欲來蹈殺獵者.白象以身捍 之.擁護其人愍之如子.喻遣羣象徐問獵人何故射我.答曰我須汝牙。
卽時以六牙 內石孔中血肉俱出.以鼻舉牙授與獵者。
雖曰象身用心如是.當知此象非畜生行 報.阿羅漢法中都無此心.當知此爲法身菩薩。
有時閻浮提人.不知禮敬耆舊有德. ******************** 以言化之未可得度.是時菩薩自變其身作迦頻闍羅鳥。
是鳥有二親友.一者大象 二者獼猴.共在必鉢羅樹下住.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爲大。
象言.我昔見此樹在 我腹下.今大如是.以此推之我應爲長。
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以此推之我應爲 長。
鳥言.我於必鉢羅林中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以是推之我應最大。
[一]象復
說言先生宿舊禮應供養.卽時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遊而行。
一切禽獸見而 問之何以如此.答曰以此恭敬供
答曰.檀義如上說.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 到彼岸。
問曰.雲何名不到彼岸。
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還.名爲不到彼岸。
如舍利弗 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 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
答言.不須汝身及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 檀者以眼見與。
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 地又以腳蹹。
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旣得而棄 又以腳蹹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 退迴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
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復次於事成辦亦 注:
〈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復次此岸名慳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
復 次有無見名此岸.破有無見智慧名彼岸.勤修布施是名河中。
復次檀有二種.一者 魔檀二者佛檀.若爲結使賊所奪憂惱怖畏是爲魔檀名曰此岸.若有清淨布施無 結使賊無所怖畏得至佛道是爲佛檀名曰到彼岸.是爲波羅蜜。
如佛說毒虵喻經 中.有人得罪於王.王令掌護一篋.篋中有四毒虵.王敕罪人令看視養育.此人思惟 四虵難近近則害人.一猶叵養而況於四.便棄篋而走。
王令五人拔刀追之.復有一 人口言附順心欲中傷而語之言.養之以理此亦無苦.其人覺之馳走逃命。
至一空 聚有一善人方便語之.此聚雖空是賊所止處.汝今住此必爲賊害.慎勿住也。
於是 復去至一大河.河之彼岸卽是異國.其國安樂坦然清淨無諸患難.於是集衆草木 縛以爲栰.進以手足竭力求渡.旣到彼岸安樂無患。
王者魔王.篋者人身.四毒虵者 四大.五拔刀賊者五陰.一人口善心惡者是染著.空聚是六情.賊是六塵.一人愍而 語之是爲善師.大河是愛.栰是八正道.手足勤渡是精進.此岸是世間.彼岸是涅槃. ******************** 度者漏盡阿羅漢。
菩薩法中亦如是.若施有三礙我與彼受所施者財.是爲墮魔境 界未離衆難.如菩薩布施三種清淨無礙.爲諸佛所讚是名到彼岸。
此六波羅蜜能 令人度慳貪等煩惱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羅蜜。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亦 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羅蜜。
答曰.阿羅漢辟支佛渡彼岸與佛渡彼岸名同而實異. 彼以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而不能度檀之彼岸.所以者何.不能以一切物一切 時一切種布施.設能布施亦無大心.或以無記心或有漏善心或無漏心施.無大悲 心.不能爲一切衆生施。
菩薩施者知布施不生不滅無漏無爲如涅槃相.爲一切衆 生故施.是名檀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一切物一切種內外物盡以布施不求果報.如 是布施名檀波羅蜜。
復次不可盡故名檀波羅蜜.所以者何.知所施物畢竟空如涅 槃相.以是心施衆生.是故施報不可盡名檀波羅蜜。
如五通仙人以好寶物藏著石 中.欲護此寶磨金剛塗之令不可破.菩薩布施亦復如是.以涅槃實相智慧磨塗布 施令不可盡。
復次菩薩爲一切衆生故布施.衆生數不可盡故布施亦不可盡。
復次 ******************** 菩薩爲佛法布施.佛法無量無邊布施亦無量無邊。
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雖俱到 彼岸不名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具足滿。
答曰.如先說菩薩能一切布施.內外大小多 少麤細著不著用不用如是等種種物一切能捨心無所惜等與一切衆生.不作是 觀大人應與小人不應與.出家人應與不出家人不應與.人應與禽獸不應與.於一 切衆生平等心施施不求報又得施實相.是名具足滿。
亦不觀時.無晝無夜無冬無 夏無吉無衰一切時常等施心無悔惜.乃至頭目髓腦施而無恡.是爲具足滿。
復次 有人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於是中間名爲布施具足滿。
復次 七住菩薩得一切諸法實相智慧.是時莊嚴佛土教化衆生供養諸佛得大神通.能 分一身作無數身一一身皆雨七寶華香旛蓋.化作大燈如須彌山供養十方佛及 菩薩僧.復以妙音讚頌佛德禮拜供養恭敬將迎。
復次是菩薩於一切十方無量餓 鬼國中雨種種飲食衣被令其充滿.得滿足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至 畜生道中令其自善無相害意除其畏怖.隨其所須各令充足.得滿足已皆發阿耨 ********************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地獄無量苦中能令地獄火滅湯冷罪息心善除其飢渴.得 生天上人中.以此因緣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十方人貧窮者給之以 財.富貴者施以異味異色令其歡喜.以此因緣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 至欲天中令其除卻天上欲樂.施以妙寶法樂令其歡喜.以此因緣故皆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至色天中除其樂著.以菩薩禪法而娛樂之.以此因緣故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乃至十住.是名檀波羅蜜具足滿。
復次菩薩有二種 身.一者結業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種身中檀波羅蜜滿.是名具足檀波羅蜜。
問曰.雲 何名結業生身檀波羅蜜滿。
答曰.未得法身結使未盡.能以一切寶物頭目髓腦國 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心不動轉。
如須提犂拏太子〈秦言好愛〉以其二子布施婆 羅門.次以妻施.其心不轉。
又如薩婆達王〈秦言一切施〉爲敵國所滅身竄窮林.見有遠 國婆羅門來欲從己乞.自以國破家亡一身藏竄.愍其辛苦故從遠來而無所得.語 婆羅門言.我是薩婆達王.新王募人求我甚重.卽時自縛以身施之.送與新王大得 ******************** 財物。
亦如月光太子出行遊觀.癩人見之要車白言.我身重病辛苦懊惱.太子嬉遊 獨自歡耶.大慈愍念願見救療。
太子聞之以問諸醫.醫言當須從生長大無瞋之人 血髓塗而飲之如是可愈。
太子念言.設有此人貪生惜夀何可得耶.自除我身無可 得處.卽命旃陀羅令除身肉破骨出髓以塗病人以血飲之。
如是等種種身及妻子 施而無恡如棄草木.觀所施物知從緣有.推求其實都無所得一切清淨如涅槃相. 乃至得無生法忍.是爲結業生身行檀波羅蜜滿。
雲何法身菩薩行檀波羅蜜滿。
菩 薩末後肉身得無生法忍捨肉身得法身.於十方六道中變身應適以化衆生.種種 珍寶衣服飲食給施一切.又以頭目髓腦國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譬如釋迦 文佛曾爲六牙白象.獵者伺便以毒箭射之.諸象競至欲來蹈殺獵者.白象以身捍 之.擁護其人愍之如子.喻遣羣象徐問獵人何故射我.答曰我須汝牙。
卽時以六牙 內石孔中血肉俱出.以鼻舉牙授與獵者。
雖曰象身用心如是.當知此象非畜生行 報.阿羅漢法中都無此心.當知此爲法身菩薩。
有時閻浮提人.不知禮敬耆舊有德. ******************** 以言化之未可得度.是時菩薩自變其身作迦頻闍羅鳥。
是鳥有二親友.一者大象 二者獼猴.共在必鉢羅樹下住.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爲大。
象言.我昔見此樹在 我腹下.今大如是.以此推之我應爲長。
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以此推之我應爲 長。
鳥言.我於必鉢羅林中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以是推之我應最大。
一切禽獸見而 問之何以如此.答曰以此恭敬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