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復如是。
時阿泥盧豆閉目不視.語言諸姊 遠去.是時天女卽滅不現。
天福報形猶尚如是.何況菩薩無量功德果報五欲。
又如 ******************** 甄陀羅王與八萬四千甄陀羅來到佛所彈琴歌頌以供養佛.爾時須彌山王及諸 山樹木人民禽獸一切皆舞佛邊.大衆乃至大迦葉皆於座上不能自安。
是時天鬚 菩薩問長老大迦葉.耆年舊宿行十二頭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
大迦葉 言.三界五欲不能動我.是菩薩神通功德果報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 也。
譬如須彌山.四邊風起不能令動.至大劫盡時毗藍風起如吹爛草。
以是事故.知 二種結中一種未斷.如是菩薩等應行般若波羅蜜.是阿毗曇中說。
復有人言.般若 波羅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先雖有大智慧有無量功德而諸 煩惱未斷.是故言菩薩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智慧。
復有人言.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 於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名薩婆若。
復有人 言.菩薩有漏無漏智慧總名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觀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 薩智慧應是無漏.以未斷結使事未成辦故應名有漏。
復有人言.菩薩般若波羅蜜 無漏無爲不可見無對。
復有人言.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相.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 ******************** 若空若實.是般若波羅蜜非陰界入所攝.非有爲非無爲非法非非法無取無捨不 生不滅.出有無四句適無所著。
譬如火燄四邊不可觸.以燒手故.般若波羅蜜相亦 如是不可觸.以邪見燒故。
問曰.上種種人說般若波羅蜜.何者爲實。
答曰.有人言各 各有理皆是實.如經說五百比丘各各說二邊及中道義.佛言皆有道理。
有人言末 後答者爲實.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壞故.若有法如毫釐許者皆有過失可破.若言 無亦可破。
此般若中有亦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是言說亦無.是名寂滅無量 無戲論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壞.是名真實般若波羅蜜最勝無過者。
如轉輪聖王降 伏諸敵而不自高.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亦不有所破。
復次從此 已後品品中種種義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實相.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 具足六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如是 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如 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羅 ******************** 蜜相是爲住法住。
問曰.若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諸法欲爲 其本.若不取者雲何得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菩薩憐愍衆生故.先立誓願我必當度 脫一切衆生。
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雖知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復行諸功德具足 六波羅蜜.所以者何.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故。
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
釋初[一]品中讚檀波羅蜜[二]義第十九
問曰.檀有何等利故.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具足滿。
答曰.檀有種種利益. 檀爲寶藏常隨逐人.檀爲破苦能與人樂.檀爲善禦開示天道.檀爲善府攝諸善人. 〈施攝善人與爲因緣故言攝〉檀爲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爲慈相能濟一切.檀爲集 樂能破苦賊.檀爲大將能伏慳敵.檀爲妙果天人所愛.檀爲淨道賢聖所遊.檀爲積 善福德之門.檀爲立事聚衆之緣.檀爲善行受果之種.檀爲福業善人之相.檀破貧 窮斷三惡道.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爲涅槃之初緣.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稱譽讚歎 之淵府.入衆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藪.富 注:[一]此字依餘刻加.
[二]原作品.依麗刻改.
********************
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餘人儉德寡識之所效。
復 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識形勢及火未至急出財物.舍雖燒盡財物悉在更 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復如是.知身危脆財物無常.修福及時如火中出物.後世受樂 亦如彼人更修宅業福慶自慰。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營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勢. 猛風絕燄土石爲焦.翕嚮之間蕩然夷滅.屋旣不救財物亦盡.飢寒凍餓憂苦畢世. 慳惜之人亦復如是.不知中命無常須臾叵保.而更聚斂守護愛惜.死至無期忽焉 逝沒.形與土木同流.財與委物俱棄.亦如愚人憂苦失計。
復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 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復次大人 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復次譬如勇士見敵必期 呑滅.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慳賊雖彊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時節.〈時應 施之時也遇而不作是名失時〉覺事應心能大布施。
復次好施之人爲人所敬.如月初出 無不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人所歸仰一切皆信。
好施之人貴人所念賤人所敬. ******************** 命欲終時其心不怖.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
生死輪轉 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布施。
若生天上人中得清淨果皆由布施.象馬畜生得好[一][木*厯]養亦是布施之所得也。
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禪智心淨無所 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
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二]心.觀生滅無
常故得道。
如人求蔭故種樹.或求華或求果故種樹.布施求報亦復如是.今世後世 樂如求蔭.聲聞辟支佛道如華.成佛如果。
是爲檀種種功德。
釋初品中檀相[三]義第二十
問曰.雲何名檀。
答曰.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爲檀。
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 名爲檀。
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
是名爲檀。
譬 如慈法觀衆生樂心生慈.布施心數法亦復如是.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
檀 有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心相應法隨心行共心生.非色法能作緣.非業 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世業報生.二種修應修行修得修.二種證身證慧證.若 注:[一]原作歷.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麗刻下有句雲.一心故觀生滅無常.
[三]義下原有品字今依餘刻刪.
********************
思惟斷若不斷.二見斷欲界色界盡見斷.有覺有觀法.凡夫聖人共行。
如是等阿毗 曇中廣分别說。
復次施有二種.有淨有不淨。
不淨施者.愚癡施無所分别.或有爲求 財故施.或愧人故施.或爲嫌責故施.或畏懼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 誑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貴故應施.或諍勝故施.或妬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 爲名譽故施.或爲呪願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爲聚衆故施.或輕賤不敬施.如 是等種種名爲不淨施。
淨施者.與上相違。
復次爲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 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名淨施。
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是故言爲道故施。
若 未得涅槃[一]時施.是人天報樂之因.如華瓔珞初成未壞香潔鮮明.爲涅槃淨施亦復
如是。
如佛說世有二人爲難得.一者出家中非時解脫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淨 布施.是淨施相乃至無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終無失時。
是布施果因緣和合時 便有.譬如樹得時節會便有華葉果實.若時節未至有因而無果。
是布施法若以求 道能與人道.何以故.結使滅名涅槃.當布施時諸煩惱薄故
時阿泥盧豆閉目不視.語言諸姊 遠去.是時天女卽滅不現。
天福報形猶尚如是.何況菩薩無量功德果報五欲。
又如 ******************** 甄陀羅王與八萬四千甄陀羅來到佛所彈琴歌頌以供養佛.爾時須彌山王及諸 山樹木人民禽獸一切皆舞佛邊.大衆乃至大迦葉皆於座上不能自安。
是時天鬚 菩薩問長老大迦葉.耆年舊宿行十二頭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
大迦葉 言.三界五欲不能動我.是菩薩神通功德果報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 也。
譬如須彌山.四邊風起不能令動.至大劫盡時毗藍風起如吹爛草。
以是事故.知 二種結中一種未斷.如是菩薩等應行般若波羅蜜.是阿毗曇中說。
復有人言.般若 波羅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先雖有大智慧有無量功德而諸 煩惱未斷.是故言菩薩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智慧。
復有人言.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 於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名薩婆若。
復有人 言.菩薩有漏無漏智慧總名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觀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 薩智慧應是無漏.以未斷結使事未成辦故應名有漏。
復有人言.菩薩般若波羅蜜 無漏無爲不可見無對。
復有人言.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相.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 ******************** 若空若實.是般若波羅蜜非陰界入所攝.非有爲非無爲非法非非法無取無捨不 生不滅.出有無四句適無所著。
譬如火燄四邊不可觸.以燒手故.般若波羅蜜相亦 如是不可觸.以邪見燒故。
問曰.上種種人說般若波羅蜜.何者爲實。
答曰.有人言各 各有理皆是實.如經說五百比丘各各說二邊及中道義.佛言皆有道理。
有人言末 後答者爲實.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壞故.若有法如毫釐許者皆有過失可破.若言 無亦可破。
此般若中有亦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是言說亦無.是名寂滅無量 無戲論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壞.是名真實般若波羅蜜最勝無過者。
如轉輪聖王降 伏諸敵而不自高.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亦不有所破。
復次從此 已後品品中種種義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實相.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 具足六波羅蜜。
問曰.雲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如是 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如 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羅 ******************** 蜜相是爲住法住。
問曰.若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諸法欲爲 其本.若不取者雲何得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菩薩憐愍衆生故.先立誓願我必當度 脫一切衆生。
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雖知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復行諸功德具足 六波羅蜜.所以者何.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故。
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
釋初
答曰.檀有種種利益. 檀爲寶藏常隨逐人.檀爲破苦能與人樂.檀爲善禦開示天道.檀爲善府攝諸善人. 〈施攝善人與爲因緣故言攝〉檀爲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爲慈相能濟一切.檀爲集 樂能破苦賊.檀爲大將能伏慳敵.檀爲妙果天人所愛.檀爲淨道賢聖所遊.檀爲積 善福德之門.檀爲立事聚衆之緣.檀爲善行受果之種.檀爲福業善人之相.檀破貧 窮斷三惡道.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爲涅槃之初緣.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稱譽讚歎 之淵府.入衆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藪.富 注:
復 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識形勢及火未至急出財物.舍雖燒盡財物悉在更 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復如是.知身危脆財物無常.修福及時如火中出物.後世受樂 亦如彼人更修宅業福慶自慰。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營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勢. 猛風絕燄土石爲焦.翕嚮之間蕩然夷滅.屋旣不救財物亦盡.飢寒凍餓憂苦畢世. 慳惜之人亦復如是.不知中命無常須臾叵保.而更聚斂守護愛惜.死至無期忽焉 逝沒.形與土木同流.財與委物俱棄.亦如愚人憂苦失計。
復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 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復次大人 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復次譬如勇士見敵必期 呑滅.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慳賊雖彊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時節.〈時應 施之時也遇而不作是名失時〉覺事應心能大布施。
復次好施之人爲人所敬.如月初出 無不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人所歸仰一切皆信。
好施之人貴人所念賤人所敬. ******************** 命欲終時其心不怖.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
生死輪轉 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布施。
若生天上人中得清淨果皆由布施.象馬畜生得好
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禪智心淨無所 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
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
如人求蔭故種樹.或求華或求果故種樹.布施求報亦復如是.今世後世 樂如求蔭.聲聞辟支佛道如華.成佛如果。
是爲檀種種功德。
釋初品中檀相
答曰.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爲檀。
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 名爲檀。
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
是名爲檀。
譬 如慈法觀衆生樂心生慈.布施心數法亦復如是.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
檀 有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心相應法隨心行共心生.非色法能作緣.非業 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世業報生.二種修應修行修得修.二種證身證慧證.若 注:
如是等阿毗 曇中廣分别說。
復次施有二種.有淨有不淨。
不淨施者.愚癡施無所分别.或有爲求 財故施.或愧人故施.或爲嫌責故施.或畏懼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 誑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貴故應施.或諍勝故施.或妬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 爲名譽故施.或爲呪願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爲聚衆故施.或輕賤不敬施.如 是等種種名爲不淨施。
淨施者.與上相違。
復次爲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 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名淨施。
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是故言爲道故施。
若 未得涅槃
如佛說世有二人爲難得.一者出家中非時解脫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淨 布施.是淨施相乃至無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終無失時。
是布施果因緣和合時 便有.譬如樹得時節會便有華葉果實.若時節未至有因而無果。
是布施法若以求 道能與人道.何以故.結使滅名涅槃.當布施時諸煩惱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