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心不著處。
復次有人知 十喻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喻諸法。
若有人於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 難論以此爲有.是十譬喻不爲其用.應更爲說餘法門。
問曰.若諸法都空不生不滅. 是十譬喻等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論議.我已悉知爲空.若諸法都空不應說是喻.若 ******************** 說是喻是爲不空。
答曰.我說空破諸法有.今所說者若說有先已破.若說無不應難. 譬如執事比丘舉手唱言衆皆寂靜.是爲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諸法空 不生不滅愍念衆生故.雖說非有也。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得無礙無所畏. 種種衆界入因緣中.心無礙無盡無滅.是爲無礙無所畏。
問曰.如先說諸菩薩於無 量衆中無所畏.今何以更說無礙無所畏。
答曰.先說無所畏因今說無所畏果.於諸 大衆乃至菩薩衆中說法無盡論議無減心無疑難.已得無礙無所畏故。
復次如先 說於無量衆中無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無畏.以是故更說無所畏.以得無礙力故。
問曰.若諸菩薩亦有無礙無所畏.佛與菩薩有何等異。
答曰.如我先說諸菩薩自有 無所畏力故於諸法中無所畏.非佛無所畏。
復次無礙法有二種.一者一切處二者 非一切處。
非一切處[一]者.如[二]入一經書乃至百千經書中無礙.若入一衆若入百千衆
中無所畏.諸菩薩亦如是.自智慧中無礙.非佛智慧。
如佛放鉢時.五百阿羅漢及彌 注:[一]原作名.今依元明刻改.
[二]原作人.今依麗刻改.
********************
勒等諸菩薩皆不能取.諸菩薩亦如是.自力中無礙.佛智慧力中有礙.以是故說諸
菩薩得無礙無所畏。
悉知衆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問曰.雲何悉知衆生心行。
答曰.知衆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徧照.菩薩悉知 衆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衆生趣有二種.一者心常求樂.二者智慧分别 能知好惡.汝莫隨著心當隨智慧。
當自責心.汝無數劫來集諸雜業而無厭足.而但 馳逐世樂不覺爲苦.汝不見世間貪樂緻患五道受生皆心所爲.誰使爾者。
汝如狂 象蹈藉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汝者.若得善調則離世患。
當知處胎不淨苦厄猶如地 獄.旣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著如是 種種。
呵責其心誓不隨汝.是爲菩薩知衆生心行。
問曰.雲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是中雲何名微妙慧.雲何名麤智慧。
答曰.世界巧慧是名麤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 妙慧。
復次布施智是爲麤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復次施戒智是爲麤慧.禪定智是 ******************** 名微妙慧。
復次禪定智是爲麤慧.無猗禪是名微妙慧。
復次取諸法相是爲麤慧.於 諸法相不取不捨是名微妙慧。
復次破無明等諸煩惱得諸法相是名麤慧.[一]入如法
相者譬如真金不損不失.亦如金剛不破不壞.又如虛空無染無著.是名微妙慧。
如 是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復教衆生.以是故說諸菩薩悉知衆生心行所趣以微 妙慧而度脫之。
釋初品中意無礙第十二 意無罣礙. 雲何名意無罣礙.菩薩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心無有礙。
復次一切世界衆生 中若來侵害心不恚恨.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悅.如偈說.諸佛菩薩心不愛著外道惡 人心不憎恚.如是清淨名爲意無罣礙。
復次於諸法中心無礙。
問曰.是菩薩未得佛 道未得一切智.雲何於諸法中心無礙。
答曰.是菩薩得無量清淨智慧故於諸法中 心無礙。
問曰.諸菩薩未得佛道故不應有無量智.有殘結故不應有清淨智。
答曰.是 注:[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諸菩薩非三界中結業肉身.皆得法身自在過老病死.憐愍衆生故在世界中行.爲
莊嚴佛土教化衆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 爲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雲何有無量清淨智。
答曰.是菩薩雖爲法身無老 病死.與佛小異。
譬如月十四日衆人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能作佛能說 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
復次無量清淨有二種.一者實有量.於不 能量者謂之無量。
譬如海水如恆河沙等人不能量名爲無量.於諸佛菩薩非爲無 量.菩薩無量清淨智亦復如是.於諸天人及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篆名爲無量智.菩 薩得無生道時諸結使斷故得清淨智。
問曰.若爾時已斷諸結.成佛時復何所斷。
答 曰.是清淨有二種.一者得佛時餘結都盡得實清淨.二者菩薩捨肉身得法身時斷 諸結清淨。
譬如一燈能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 亦復如是.菩薩所斷雖曰已斷.於佛所斷猶爲未盡.是名得無量清淨智故於諸法 中意無罣礙。
******************** 大忍成就. 問曰.先已說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復說大忍成就。
答曰.此二忍增長名爲大忍。
復次 等忍在衆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大作證得無生忍。
最後 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譬如聲聞法中煖法增長 名爲頂法.頂法增長名爲忍法.更無異法增長爲異等忍.大忍亦復如是。
復次有二 種忍.生忍法忍。
生忍名衆生中忍.如恆河沙劫等衆生種種加
復次有人知 十喻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喻諸法。
若有人於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 難論以此爲有.是十譬喻不爲其用.應更爲說餘法門。
問曰.若諸法都空不生不滅. 是十譬喻等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論議.我已悉知爲空.若諸法都空不應說是喻.若 ******************** 說是喻是爲不空。
答曰.我說空破諸法有.今所說者若說有先已破.若說無不應難. 譬如執事比丘舉手唱言衆皆寂靜.是爲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諸法空 不生不滅愍念衆生故.雖說非有也。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得無礙無所畏. 種種衆界入因緣中.心無礙無盡無滅.是爲無礙無所畏。
問曰.如先說諸菩薩於無 量衆中無所畏.今何以更說無礙無所畏。
答曰.先說無所畏因今說無所畏果.於諸 大衆乃至菩薩衆中說法無盡論議無減心無疑難.已得無礙無所畏故。
復次如先 說於無量衆中無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無畏.以是故更說無所畏.以得無礙力故。
問曰.若諸菩薩亦有無礙無所畏.佛與菩薩有何等異。
答曰.如我先說諸菩薩自有 無所畏力故於諸法中無所畏.非佛無所畏。
復次無礙法有二種.一者一切處二者 非一切處。
非一切處
如佛放鉢時.五百阿羅漢及彌 注:
悉知衆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問曰.雲何悉知衆生心行。
答曰.知衆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徧照.菩薩悉知 衆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衆生趣有二種.一者心常求樂.二者智慧分别 能知好惡.汝莫隨著心當隨智慧。
當自責心.汝無數劫來集諸雜業而無厭足.而但 馳逐世樂不覺爲苦.汝不見世間貪樂緻患五道受生皆心所爲.誰使爾者。
汝如狂 象蹈藉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汝者.若得善調則離世患。
當知處胎不淨苦厄猶如地 獄.旣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著如是 種種。
呵責其心誓不隨汝.是爲菩薩知衆生心行。
問曰.雲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是中雲何名微妙慧.雲何名麤智慧。
答曰.世界巧慧是名麤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 妙慧。
復次布施智是爲麤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復次施戒智是爲麤慧.禪定智是 ******************** 名微妙慧。
復次禪定智是爲麤慧.無猗禪是名微妙慧。
復次取諸法相是爲麤慧.於 諸法相不取不捨是名微妙慧。
復次破無明等諸煩惱得諸法相是名麤慧.
如 是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復教衆生.以是故說諸菩薩悉知衆生心行所趣以微 妙慧而度脫之。
釋初品中意無礙第十二 意無罣礙. 雲何名意無罣礙.菩薩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心無有礙。
復次一切世界衆生 中若來侵害心不恚恨.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悅.如偈說.諸佛菩薩心不愛著外道惡 人心不憎恚.如是清淨名爲意無罣礙。
復次於諸法中心無礙。
問曰.是菩薩未得佛 道未得一切智.雲何於諸法中心無礙。
答曰.是菩薩得無量清淨智慧故於諸法中 心無礙。
問曰.諸菩薩未得佛道故不應有無量智.有殘結故不應有清淨智。
答曰.是 注:
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 爲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雲何有無量清淨智。
答曰.是菩薩雖爲法身無老 病死.與佛小異。
譬如月十四日衆人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能作佛能說 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
復次無量清淨有二種.一者實有量.於不 能量者謂之無量。
譬如海水如恆河沙等人不能量名爲無量.於諸佛菩薩非爲無 量.菩薩無量清淨智亦復如是.於諸天人及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篆名爲無量智.菩 薩得無生道時諸結使斷故得清淨智。
問曰.若爾時已斷諸結.成佛時復何所斷。
答 曰.是清淨有二種.一者得佛時餘結都盡得實清淨.二者菩薩捨肉身得法身時斷 諸結清淨。
譬如一燈能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 亦復如是.菩薩所斷雖曰已斷.於佛所斷猶爲未盡.是名得無量清淨智故於諸法 中意無罣礙。
******************** 大忍成就. 問曰.先已說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復說大忍成就。
答曰.此二忍增長名爲大忍。
復次 等忍在衆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大作證得無生忍。
最後 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譬如聲聞法中煖法增長 名爲頂法.頂法增長名爲忍法.更無異法增長爲異等忍.大忍亦復如是。
復次有二 種忍.生忍法忍。
生忍名衆生中忍.如恆河沙劫等衆生種種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