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業煩惱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爲相故。
異性一性無二 爲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
此中有二頌. 注:[一]藏本此句雲.清淨佛土及大乘法樂爲所受故.但勘二釋.皆雲於清淨佛土中受大乘法樂.
[二]陳本此頌在次略有五相句下.
[三]藏本無此明字.魏隋本同.今從陳本取世親釋意潤文.
[四]此下原刻衍相字.今依藏本及麗刻刪.
[五]藏本此語雲空相.陳隋本同.無所顯二字.今譯取意潤文.
[六]藏本此句雲.非由諸業惑所爲故.與世親合.今譯從無性.
********************
我執不有故 於中無別依. 隨前能證別 故施設有異。
種姓異.[一]非虛. 圓滿.無初故. [二]無垢依無別 故非一非多。
四常住爲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五不可思議爲相.謂 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復次雲何如是法身最 初證得。
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資糧.[三]金剛
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 在。
略由五種。
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藴依故。
二由無罪. 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藴依故。
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藴依 故。
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藴依故。
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 作智自在.由轉識藴依故。
復次[四]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
略由三處。
一由種種佛住依 止。
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五性喜 皆由等[六]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 故求喜者應等證。
注:[一]藏本此語作無義故.魏本同.意謂應成無果故.亦通.
[二]藏本此二句雲.佛於無垢依非一亦非多.三本意同.均無無別二字.又與無性合.意謂於無垢依法界中.不可定執諸佛非一非多也.今譯從世親.
[三]藏本此二句雲.破滅難破障故.由金剛喻定彼無間時離一切障故.從此等轉依故得.答上問雲何初得法身也.陳本同.又與二釋合.今譯文略.
[四]藏本此句雲.法身應知幾處之所依止.陳隋本同.亦與二釋合.
[五]藏本此語雲五種自性喜.
[六]原刻作種.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由能[一]無量.及事成. 法味.義德俱圓滿. [二]得喜最勝無過失. 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
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 故。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
略由六種.一由[三]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二由
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
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
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
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諸佛法身 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
如 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 差別轉故。
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
謂最清淨四無量.[四]解脫勝處
徧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
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
注:[一]藏本無量二字在義德圓滿下.與能事成法味等相貫.與無性合.
[二]藏本此二句頌互倒.隋本同.亦與無性合.
[三]藏本此語作清淨佛法.陳本同.與二釋合.
[四]藏本此數語作八解脫八勝處十徧處.具出名數.陳本同.與無性合.
********************
此中有多頌.
憐愍諸有情. 起和合.遠離. 常不捨.利樂. 四意樂.[一]歸禮。
解脫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周徧所知. 心解脫.歸禮。
能滅諸有情 一切惑無餘. 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禮。
無功用.無著. 無礙.常寂定. 於一切問難 能解釋.歸禮. 於所依能依 所說.言及智 能說.無礙慧. 常善說.歸禮。
爲彼諸有情. 故現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禮。
諸衆生見尊 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二]開導者.歸禮。
攝受住持捨. 現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禮。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於此誑衆生 摧魔者.歸禮。
能說智.及斷. 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歸禮。
處衆能伏說. 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 攝禦衆.歸禮。
注:[一]藏本每頌句末皆雲歸禮汝.khyod-laphyag-h!tshal蓋此讚對具功德之佛而言也.今譯文略.又此雲汝.卽下文所譯尊字.
[二]藏本無此開導者一語.陳本同.又此導字原刻作道.今依無性及麗刻改.
********************
徧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一切時徧知 實義者.歸禮。
諸有情利樂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虛. 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 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禮。
由行.及由證.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乘 最勝者.歸禮。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 皆能斷.歸[一]禮。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 佛法身無上功德。
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 一切地皆出. 至諸衆生上. 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 相應.現世間 及衆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
復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
此中有多頌. 佛無生爲生. 亦無住爲住. 諸事無功用. 第四食爲食。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堅業堅業. 諸佛具三身。
注:[一]藏本此下有一頌雲.無畏無過失無濁無有住.於諸法不動.無戲論歸禮.陳隋本同.但勘二釋無此文意.
********************
現等覺非有. 一切覺非無. 一一念無量. 有非有所顯。
[一]非染.非離染. 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
諸佛過諸藴. 安住諸藴中. 與彼非一異. 不捨而善寂。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衆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徧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或現等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
佛於非聖法. 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 最勝自體住。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於一切身現. 非六根所行。
煩惱伏不滅.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煩惱成覺分. 生死爲涅槃.
異性一性無二 爲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
此中有二頌. 注:
種姓異.
四常住爲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五不可思議爲相.謂 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復次雲何如是法身最 初證得。
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資糧.
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 在。
略由五種。
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藴依故。
二由無罪. 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藴依故。
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藴依 故。
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藴依故。
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 作智自在.由轉識藴依故。
復次
略由三處。
一由種種佛住依 止。
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
注: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
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 故。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
略由六種.一由
諸佛法身 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依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
如 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 差別轉故。
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
謂最清淨四無量.
注:
解脫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周徧所知. 心解脫.歸禮。
能滅諸有情 一切惑無餘. 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禮。
無功用.無著. 無礙.常寂定. 於一切問難 能解釋.歸禮. 於所依能依 所說.言及智 能說.無礙慧. 常善說.歸禮。
爲彼諸有情. 故現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禮。
諸衆生見尊 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
攝受住持捨. 現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禮。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於此誑衆生 摧魔者.歸禮。
能說智.及斷. 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歸禮。
處衆能伏說. 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 攝禦衆.歸禮。
注:
諸有情利樂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虛. 無忘失.歸禮。
晝夜常六返 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禮。
由行.及由證.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二乘 最勝者.歸禮。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 皆能斷.歸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 佛法身無上功德。
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 一切地皆出. 至諸衆生上. 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 相應.現世間 及衆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
復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
此中有多頌. 佛無生爲生. 亦無住爲住. 諸事無功用. 第四食爲食。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堅業堅業. 諸佛具三身。
注:
諸佛過諸藴. 安住諸藴中. 與彼非一異. 不捨而善寂。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衆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徧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或現等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
佛於非聖法. 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 最勝自體住。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於一切身現. 非六根所行。
煩惱伏不滅.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煩惱成覺分. 生死爲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