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具大方便故 諸佛不思議。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二]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
深.斷藴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
注:
[一]藏本此句雲.非欲非離欲.與下文相順.陳本同.
[二]藏本此字作涅槃.陳本作不住.意亦通.
********************
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
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 七種念應修此念。
一者[一]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
此中有頌.[二]有情界周徧 具障而闕因. 二種決定轉. 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
三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 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
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 息故。
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
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 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等 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此中有二頌.[三]圓滿屬自心. 具常住.清淨. 無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樂.
徧行無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應修一切念。
復次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
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梵住最勝光 注:[一]藏本此二句文倒.略雲應修此念佛.謂於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故.諸佛世尊於一切法得自在.意義更明.次下各句例知.但皆略應修此念佛一語.
[二]藏本以此爲第三句.與無性合.
[三]藏本圓滿二字在次大法樂句末.意貫上下各語.與二釋合.
********************
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一]都.諸大菩薩衆
所雲集.無量天龍藥義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義利.蠲除一切煩惱災橫.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
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
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
如是現示清淨佛土顯色圓 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二]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
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復次受 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復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 於一切時能作五業。
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於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 災橫故。
二者救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
三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 諸外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
四者救濟薩迦耶爲業.授與能超三 注:[一]原刻作覩.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原刻作立.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界道故。
五者救濟乘爲業.[一]拯拔欲趣餘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
行故。
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事.[二]性.行. [三]別故許業異. 世間.此力別 無故非導師。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
此中有二頌. 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四]姓不同. [五]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
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 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 故成有多佛。
雲何應知於法身中佛非畢竟入於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
此中有頌. 一切障脫故. 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 畢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卽自性身。
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三隨 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 注:[一]藏本此句雲.拯拔諸不定姓菩薩欲趨餘乘者及諸聲聞.安處於大乘行.此文以不定姓貫菩薩聲聞二者.與無性合.
[二]藏本此字作意樂.亦與無性合.
[三]藏本此二句雲.別故由此力.許世間業異.今依二釋句讀.
[四]原刻作所.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五]此二句以三因說一乘.藏本有三故字.與二釋合.今譯文略.
********************
衆會間雜可見故.六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卽自性身不應
道理。
何因變化身非卽自性身。
由八因故。
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於覩史多及 人中生不應道理。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於受用欲塵 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 理。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
又諸菩薩捨百拘胝 諸瞻部洲.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
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於 所餘處施作佛事.卽應但於覩史多天成等正覺。
何不施設徧於一切贍部洲中同時 佛出.旣不施設.無教無理。
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 故.如二輪王不同出世。
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 多處胎平等.爲顯一切種 成等覺而轉.[一]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過失故。
佛 受用身及變化身旣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
[二]此二所依法身常故。
又等流身及變 注:[一]原刻缺此一段三句.今依藏本及麗刻加.又陳本此段在下二頌後方出.
[二]藏本此句雲.等流及變化身以法爲依故.
********************
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永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亦
爾。
[一]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爲令
捨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三爲令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爲
令於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於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
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捨軛故。
此中有二頌. 由所作究竟. 捨不樂涅槃. 離輕毀諸佛. 深生於渴仰. 內自發正勤. 爲極速成熟. 故許佛化身 而非畢竟住。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
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 有情若捨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 斷如是因不應理。
[二]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注:[一]魏本缺此一段及下頌.
[二]藏本此二句雲.攝大乘論.規範師無著造.蓋是梵本卷末題名也.譯家旣從此土文例具出論名作者於端.卽不必更譯此語於末.勘魏本可知.今譯從陳隋本增文.
********************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
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 七種念應修此念。
一者
此中有頌.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
三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 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
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 息故。
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
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 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等 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此中有二頌.
復次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
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梵住最勝光 注:
如是現示清淨佛土顯色圓 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
復次受 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復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 於一切時能作五業。
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於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 災橫故。
二者救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
三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 諸外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
四者救濟薩迦耶爲業.授與能超三 注:
五者救濟乘爲業.
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事.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
此中有二頌. 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
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 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 故成有多佛。
雲何應知於法身中佛非畢竟入於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
此中有頌. 一切障脫故. 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 畢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卽自性身。
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三隨 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 注:
何因變化身非卽自性身。
由八因故。
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於覩史多及 人中生不應道理。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於受用欲塵 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 理。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
又諸菩薩捨百拘胝 諸瞻部洲.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
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於 所餘處施作佛事.卽應但於覩史多天成等正覺。
何不施設徧於一切贍部洲中同時 佛出.旣不施設.無教無理。
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 故.如二輪王不同出世。
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 多處胎平等.爲顯一切種 成等覺而轉.
佛 受用身及變化身旣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
又等流身及變 注:
此中有二頌. 由所作究竟. 捨不樂涅槃. 離輕毀諸佛. 深生於渴仰. 內自發正勤. 爲極速成熟. 故許佛化身 而非畢竟住。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
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 有情若捨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 斷如是因不應理。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