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彼修差別分第六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雲何可見。
由菩薩十地。
何等爲十。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四焰[二]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如是諸地安立爲十雲何可見。
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十相所 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
雲何十相所知法界。
謂初地中由徧行義.第二地中由最 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 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三]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四]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
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
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
此中有三頌. 注:[一]以下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入因果修差別勝相第五.隋本作修差別勝相勝語第五.又分五章.此對治章第一.
[二]藏本無此慧字.三本同.
[三]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四]魏本以不增減屬第八地.陳隋本以相土自在屬第九地.
********************
徧行.最勝義. 及與勝流義. 如是無攝義. 相續無別義.
無雜染淨義. 種種無別義. 不增不減義. 四自在依義.
[一]法界中有十 不染汙無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汙.於諸菩薩是染汙。
[二]復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
由 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
何故二地說名離垢。
由極遠離犯戒垢故。
何故 三地說名發光。
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何故四地說名焰 慧。
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
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 合此難合令相應故。
何故六地說名現前。
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 在前故。
何故七地說名遠行。
至功用行最後邊故。
何故八地說名不動。
由一切相有功 用行不能動故。
何故九地說名善慧。
由得最勝無礙智故。
何故十地說名法雲。
由得總 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 能圓滿故。
[三]得此諸地雲何可見。
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四]行謂
注:
[一]陳本缺此頌.別有釋雲.如此二偈依中邊分別論應當了知.
[二]以下隋本第五品內立名章第二.
[三]以下隋本得相章第三.
[四]原刻作得.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三得通達通於初地達法界時徧能通達一切地故.四得
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一]修此諸地雲何可見。
謂諸菩薩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鉢舍 那由五相修。
何等爲五。
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
如是五修令諸 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二]想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徧無
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
後後勝因。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
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 先已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 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 多殊勝衆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 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
又此四種波羅 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 多。
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三]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
有五補特伽 注:[一]以下隋本第五品內修相章第四.
[二]原刻作相.今依藏本及二釋改.
[三]以下隋本修時章第五.
********************
羅經三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意樂行補
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卽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一]滿。
此中有頌.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昇進. 名菩薩[二]初修 無數三大劫。
[三]增上戒學分第七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
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
復 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三由廣大殊 勝.四由甚深殊勝。
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 情戒.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四]建立義故.攝善法戒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饒益
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
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 行故與聲聞共.[五]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於此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
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
注:
[一]陳本此下有釋七阿僧祗劫及三十三阿僧祗劫兩段.
[二]藏本無此初字.三本同.
[三]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依戒學勝相第六.隋本作增上戒學勝相勝語第六.
[四]藏本此語作依止義.陳隋本同.與無性合.次文例知.
[五]藏本無此相似二字.魏陳本同.今譯從世親.又似字原刻作以.今依世親及麗刻改.
********************
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如是應知說
名爲共不共殊勝。
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 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 菩提廣大故。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 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屍羅. 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 行逼惱諸餘有情真實攝受諸餘有情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是名菩薩所學 屍羅甚深殊勝。
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屍羅律儀[一]最爲殊勝。
如是差別菩薩學 處應知復有無量差別.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二]增上心學分第八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
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 二由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 注:[一]原刻下衍略字.今依藏本及麗刻刪.
[二]以下藏本第四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作依心學勝相第七.隋本作增上心學勝相勝語第七.
********************
別故。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
種種
由菩薩十地。
何等爲十。
一極喜地.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四焰
如是諸地安立爲十雲何可見。
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十相所 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
雲何十相所知法界。
謂初地中由徧行義.第二地中由最 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 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
此中有三頌. 注: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汙.於諸菩薩是染汙。
由 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
何故二地說名離垢。
由極遠離犯戒垢故。
何故 三地說名發光。
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何故四地說名焰 慧。
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
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 合此難合令相應故。
何故六地說名現前。
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 在前故。
何故七地說名遠行。
至功用行最後邊故。
何故八地說名不動。
由一切相有功 用行不能動故。
何故九地說名善慧。
由得最勝無礙智故。
何故十地說名法雲。
由得總 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 能圓滿故。
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
謂諸菩薩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鉢舍 那由五相修。
何等爲五。
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
如是五修令諸 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
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 先已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 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 多殊勝衆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 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
又此四種波羅 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 多。
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有五補特伽 注:
此中有頌.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昇進. 名菩薩
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
復 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三由廣大殊 勝.四由甚深殊勝。
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 情戒.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
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 行故與聲聞共.
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 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 菩提廣大故。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 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屍羅. 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 行逼惱諸餘有情真實攝受諸餘有情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是名菩薩所學 屍羅甚深殊勝。
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屍羅律儀
如是差別菩薩學 處應知復有無量差別.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 二由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 注: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
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