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所知相分第三 已說所知依.[二]所知相復雲何應[三]見。

    此略有三種.一依他起相.二徧計所執相.三圓成實 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四]識。

    此復雲何。

    謂身.身者. 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

    此 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五]種子. 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 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 [六]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徧計所執相。

     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七]似義顯現。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

    謂卽於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 注: [一]以下魏本不分品.陳本作應知勝相第二.隋本作應知勝相勝語第二.又分四章.此相章第一. [二]以下藏本第二卷.末題所知相品第二.但前後文皆不分品.獨題此品.未詳何以. [三]原刻作觀.今依藏本及二釋改. [四]藏本此字作了別.rnam-par□ig-pa並不作識.rnam-parces-pa今譯未加簡別. [五]藏本此語雲種子而生故.三本均同.次二句例知. [六]勘藏本此語卽唯識性.下文亦單譯作唯識. [七]藏本此語雲顯現爲義者.此雲顯現.原作snan%-ba.無性釋爲明了是也.今譯取意分爲似現二語.下文均同. ******************** 無有性。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卽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卽是色等六外界. 彼能受識應知卽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又此諸識[一]皆唯有識 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爲喻顯示。

    應知夢等爲喻顯示。

    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 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顯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二]喻顯應隨了知一切 時處皆唯有識。

    由此等言.應知復有幻誑鹿愛翳眩等喻。

    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 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真智覺時亦如是轉. 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 覺乃轉。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雲何比知。

    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 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 薩問世尊言.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 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卽與 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三]然卽此心如是生時卽 注: [一]藏本此語文倒雲.無義故唯識者. [二]原刻作唯字.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三]藏本此句雲.然卽如彼生起之心如是顯現. ******************** 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 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

    卽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於定心 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 一切識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

    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 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爲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識。

    由此比量菩薩 雖未得真智覺.於唯識中應可比知。

    如是已說種種諸識如夢等喻.卽於此中眼[一]識等 識可成唯識.眼等諸識旣是有色.亦唯有識雲何可見。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若此諸識 [二]亦體是識.何故乃似色性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若 不爾者於非義中起義顛倒應不得有.此若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此若 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是故諸識應如是轉。

    此中有頌. 亂[三]相及亂體 應許爲色識 及與非色識. [四]若無餘亦無。

     [五]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於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

    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

     注: [一]藏本此字亦作識.下等識之識則作了別.後文眼識識身識識等.均同此例. [二]勘藏本此語仍作唯識性.卽前文譯作唯識爲性者. [三]藏本此字作因.陳隋本同. [四]藏本此二字作色無.陳本同.與二釋合. [五]以下隋本第二品內差別章第二.魏本缺此問答二句. ******************** 何故[一]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

    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無斷絕故.諸有情界無數量故.諸 器世界無數量故.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諸愛 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死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復次雲何安立如 是諸識成唯識性。

    略由三相.一由[二]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三]有相有見二識別故.三由 [四]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所以者何.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五]有相見故得成二 種.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若意識以一切眼爲 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由此意識有分別故.[六]似一切識而生起故。

    此 中有頌. 唯識.二.種種. 觀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 彼亦能伏離。

     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七]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

    又於一切所 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

    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 有色界中卽此意識依止身故.如餘色根依止於身。

    此中有頌.若遠行獨行無身寐於 注: [一]藏本此二字意雲如上所說. [二]藏本此二字作唯彼.de-tsam魏隋本同.於義更順.今譯改文.次下各段例知. [三]藏本此句雲.識相與見俱故.與無性合. [四]藏本此語作由種種俱起.與無性合. [五]藏本此句在身識識爲見下.釋成由二性.文義更明. [六]藏本此句雲.由一切了別顯現而生故.意異.又似字原刻作以.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七]藏本此語雲由彼彼依起而得彼彼名. ******************** 窟.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

    又如經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爲彼依.又如 所說十二處中說六識身皆名意處。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爲[一]義識.應知此中餘一切 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二]緣相故.似義現時 能作見識[三]生依止事。

    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雲 何可知。

    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

    一者成就相違 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

    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 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

    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 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知真實故。

    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爲三.一得 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 義顯現.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

    由此所說三種 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三種[四]因緣.諸義無義道理成[五]就。

    [六]若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 義顯現之所依止.雲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

    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七]依他緣起 注: [一]勘藏本此是境義.don魏本作塵識是也.無性解作因義. [二]勘藏本相識之相與此緣相均作rgyu-mtshan.蓋一字二義.或雲相.或雲因.今文互訓雲以緣相故爲相識也. [三]藏本此語雲生起依止之所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