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二]總標綱要分第一
[三]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
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
六者卽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卽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
者卽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
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雲何能顯。
由此所說十[四]處於
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五]一依他
起自性二徧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
注:
[一]此字依明刻加.後卷俱同.
[二]以下藏本第一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第一分依止勝相衆名品第一.隋本作應知依止勝相勝語第一.又分十七章.此無等聖教章第一.
[三]藏本此段文句不次.略雲.由已善入大乘菩薩.說大乘大體故.於世尊前.謂依大乘.在阿毗達磨經中.諸佛世尊有十種語殊勝所殊勝聖語雲雲.
[四]藏本此字作依處.gnas-pa卽十句所依之事也.
[五]藏本三性作依他遍計圓成.三本並同.今譯增文.
********************
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
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
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
體。
[一]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
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復次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 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
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二]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爲能證得一切智智。
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及智. 最上乘攝是殊勝.[三]此說此餘見不見. 由此最勝菩提因. 故許大乘真佛語 由說十處故殊勝。
[四]復次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
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 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 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五]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
注:
[一]藏本此二句雲.由此等於聲聞乘作殊勝之十處.諸佛世尊爲諸菩薩顯示大乘最勝.魏本大同.
[二]藏本此二句雲.是於得一切智智善順無違.
[三]藏本此句雲.此說此見餘不見.今譯文晦.
[四]以下隋本第一品內次第章第二.
[五]藏本此句雲.依於增上意樂清淨.由先加行所得六度應更成滿.隋本大同.
********************
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
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一]薩所學應令圓滿.旣圓滿已彼果涅
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二]所知依分第二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卽阿賴耶識.[三]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
謂薄伽梵於 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四]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卽於 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 證。
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五]攝藏爲果性故.又卽此識
於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 賴耶識。
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 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六]執
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七]執受無有失壞盡夀
注:
[一]原刻作提.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藏本魏陳本皆不分品.隋本第一品內衆名章第三.
[三]藏本此句雲.世尊何處以所謂阿賴耶識者說阿賴耶識耶.
[四]藏本無此等字.魏陳本同.勘梵本安慧三十唯識釋論引文亦同.
[五]藏本此二字作結著.sbyor-pa 與上頌雲攝藏kun-gshi字異.其意謂因果等之密切不離.故梵本安慧三十唯識釋論引此文作相屬.三本舊譯亦並作依住也.次同.
[六]藏本此句雲.是一切色根之因.意異□句雲.爲執取自體之所依故.此雲執取卽今所譯執受.蓋以釋阿陀那之名義也.
[七]藏本此二字作執持.N~e-barbzun-ba次同.原意以此與執取互訓.今譯雜用無別.
********************
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此亦名 心.如世尊說心意識。
此中意有二種.第一[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
識作生依止。
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 者無明.此卽是識雜染所依。
[二]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
等無間義故. 思量義故.意成二種.[三]復次雲何得知有染汙意。
謂此若無.[四]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
故。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又訓釋詞 亦不得有成過失故。
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 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
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五]於中
若無我
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雲何能顯。
由此所說十
復次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 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
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
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及智. 最上乘攝是殊勝.
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 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 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謂薄伽梵於 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
卽於 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 證。
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 賴耶識。
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 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此亦名 心.如世尊說心意識。
此中意有二種.第一
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 者無明.此卽是識雜染所依。
等無間義故. 思量義故.意成二種.
謂此若無.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又訓釋詞 亦不得有成過失故。
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 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
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