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關燈
]幷根法界中.了知念 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

     [二]彼入因果分第五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雲何可見。

    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多。

     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復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

    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 犯屍羅.於苦無動.於修無懈.於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理簡擇 諸法得入唯識。

    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 多。

    是故於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 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此中有三頌. 已圓滿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薩於自乘 甚深廣大教. [三]等覺唯分別 得無分別智. 悕求勝解淨 故意樂清淨. [四]前及此法流 皆得見諸佛. 了知菩提近 以無難得故。

     注: [一]藏本此語雲與根本俱之法界中. [二]藏本魏本不分品.陳本作入因果勝相第四.隋本作入因果勝相勝語第四又分十一章.此因果位章第一. [三]藏本此二句末皆有故字.判爲兩種相. [四]魏本缺前二頌.但有此一頌. ******************** [一]由此三頌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二]七種相.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緣故.作意故.自體故.瑞 相故.勝利故.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顯[三]示。

    [四]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

    成立對治 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

    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 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爲欲對治雖已發趣復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 蜜多.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及於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爲欲對 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

    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 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爲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如是證諸佛 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

    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 有情能不毀害.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 彼所應作.卽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 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於開悟時彼得成熟.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數 注: [一]魏本缺此長行一段.陳本同.但於釋論中具出其義. [二]藏本作八種.作意故下有對治故一語.以頌得無分別智句當之.同無性論本.今譯從世親. [三]藏本此下出末後嗢柁南頌. [四]以下隋本第四品內成立六數章第二. ******************** 應如是知。

    [一]此六種相雲何可見。

    由六種最勝故.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爲所依故.二 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四由方便 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五由迴向最勝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淨 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若施是波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是施耶。

    有施 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

    如於其施.如是於餘波羅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二]何因緣故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

    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三]故。

    [四]復次此諸波羅 蜜多訓釋名言雲何可見。

    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爲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 稱波羅蜜多。

    [五]又能破裂慳悋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爲施.又能息滅 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 名爲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 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 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

    [六]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

    應知此修略有五種.一現起加 注: [一]以下隋本第四品內相章第三. [二]以下隋本次第章第四. [三]陳本次有一句雲.復次前前波羅蜜由後後波羅蜜所清淨故. [四]以下隋本立名章第五. [五]陳隋本此段皆分別六度名字爲二語釋之.如釋施雲.破慳爲檀.引得資糧爲那. [六]以下隋本修習章第六. ******************** 行修.二勝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

    此中四修如前已說.成所作 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

    又作 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一[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 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若諸菩薩乃至若幹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 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刹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 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經爾所時一一刹那假使三 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 大意樂。

    又諸菩薩卽於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 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 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己有大恩德. 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又諸菩薩卽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 注: [一]藏本此語作無厭足意樂.次同. ******************** 心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 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如是菩薩修此六 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 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樂。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 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 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但當能 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一]此諸波羅蜜多差別 雲何可見。

    應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律儀 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精進 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靜慮三品者一安住 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慧三無分 別後得慧。

    [二]如是相攝雲何可見。

    由此能攝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隨順故.[三]是等流故。

    [四]如 注: [一]以下隋本第四品內差別章第七. [二]以下隋本攝章第八. [三]藏本此句雲是彼果攝故.陳本同. [四]以下隋本對治章第九. ******************** 是所治攝諸雜染雲何可見。

    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一]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 勝利雲何可見。

    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 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二]工論明處之所攝故.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名勝利。

    [三]如是六種波 羅蜜多互相決擇雲何可見。

    世尊於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有 處所以戒聲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或有處所以定聲說.或有處 所以慧聲說.如是所說有何意趣。

    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 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此中有一嗢柁南頌. 數.相.及次第. 訓詞.修.差別. 攝.所治.功德. 互決[四]擇應知。

     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注: [一]以下隋本第四品內功德章第十. [二]原刻作功.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三]以下隋本互顯章第十一互決擇者.藏本魏本皆雲互相決定分別. [四]原刻作攝.今依麗刻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