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關燈
[四]如阿賴耶識 注: [一]藏本此句雲.隨德句差別.陳隋本同.頌末句例知. [二]以下藏本第三卷.不分品.魏本同.陳本作應知入勝相第三.隋本作入應知勝相勝語第三. [三]魏本以此句判屬上卷.以下乃爲下卷. [四]藏本此二句雲.如阿賴耶識.爲諸如理作意所攝.顯現法義而起.猶如所取事之所依.有見意言之種子.今譯義異. ******************** 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一]意言。

    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

     [二]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 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何處能入。

    謂卽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三]大乘法相等所 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四]治 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由何能入。

    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三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 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證覺無 上正等菩提.是爲第一練磨其心。

    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 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是爲第二練磨其心。

    若有成就諸 有障善於命終時卽便可受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雲何爾時不當 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三練磨其心。

    此中有頌. 人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 念念證等覺 故不應退屈. 諸淨心意樂 能修行施等 此勝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注: [一]陳本此二字作意言分別.藏本下文亦作意分別.與世親釋爲意地尋思相合. [二]藏本此句雲.心相續由多聞大乘法所熏習. [三]藏本此語雲.卽由大乘因所生者.與世親合. [四]藏本此句雲.修一切障對治故.與無性合. ******************** 善者於死時 得隨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 圓滿雲何無。

     [一]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所聞所 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 別故。

    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別. 得最上菩提。

     由何雲何而得悟入。

    [二]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由四尋思謂 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徧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徧智. [三]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爲入唯識勤修加行.卽於似文似義意言推 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

    若時 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 得。

    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徧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四]唯有識性。

    於此悟入 唯識性中何所悟入.[五]如何悟入。

    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 注: [一]藏本此下四句文義皆倒.略謂由斷作意故斷聲聞獨覺作意雲雲. [二]藏本此語雲由聞熏習因所生者. [三]藏本此句雲.由是等而入.皆不可得故.答上由何得入問也. [四]勘藏本此語仍作唯識性.卽前文所譯唯識爲性唯識爲體. [五]藏本此句雲.似何而悟入.問譬喻也.陳隋本同. ******************** 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

     [一]如闇中繩顯現似蛇。

    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 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爲其相故.此覺爲依繩覺當滅。

    [二]如是 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 實自性覺故。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徧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 起性。

    雲何悟入圓成實性。

    [三]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

    爾時菩薩已遣義 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 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 已悟入圓成實性。

    此中有頌. 法.補特伽羅. 法.義.略.廣.姓. 不淨.淨.究竟. [四]名所行差別。

     如是菩薩[五]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 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卽名爲菩薩見道。

    復 注: [一]藏本此句雲.似暗穴中如蛇之繩而入.答上似何而入問也. [二]藏本此四句雲.如是依圓成自性覺故.於彼顯現文義六種義分別.猶如蛇覺.伏除六已.唯識想亦當滅.三本大同.今譯文倒.似以蛇覺喻於唯識. [三]藏本此句答雲.由唯識想亦除遣而入.以意言聞熏種類屬下一切似義句爲文.三本幷同.今譯文倒. [四]藏本此句雲.由上差別爲名境. [五]藏本此句雲.於所知相悟入唯識性. ******************** 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

    [一]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爲斷[二]及相 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

    爲欲證得一 切智智入唯識性。

    又後得智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 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事.[三]於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於此悟入唯識性時 有四種三摩地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雲何應知。

    應知由四尋思.於下品無義忍中有 明得三摩地.是煖順決擇分依止。

    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頂順決擇分依 止。

    復由四種如實徧智.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三摩地.是諦順 忍依止。

    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應知如是諸三摩地是 現觀邊。

    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中雲何修行。

    於如所說安立 [四]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 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爲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行。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五]十一種別差應知。

    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爲所緣故。

    二由 注: [一]此段依藏本句讀.意雲爲由止觀智及此後得智而斷賴耶種子雲雲. [二]藏本此語雲.一切賴耶種子與緣相俱者.陳隋本同.今譯諸相意指一切.文晦. [三]藏本此句雲.於說有因果中恒無顛倒.陳本同. [四]藏本此語雲.菩薩十地經攝一切性皆現前中. [五]藏本作十種.以下六七合爲一種.魏隋本同.與無性雲略有十種或十一種相合. ******************** 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故。

    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 故。

    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

    五由地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

    六七由清淨 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

    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

    九由 生差別.生如來家故。

    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

    十一由果差別.十 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爲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一]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卽入三性。

     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旣滅除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 嚴論說。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二]言類。

    若知 諸義唯是言卽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 由此卽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慧者無分別智力周徧平等常 注: [一]藏本此語作唯彼.指唯識而言也. [二]藏本此語雲由言因起.與無性合. ******************** 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銷衆毒。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