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關燈
與阿 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 種子性。

    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 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 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如如熏習 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卽轉所依.旣一切種所依轉已.[三]卽 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復次雲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 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四]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

    譬如於水鵝所飲 乳。

    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五]又入滅定 識不離身聖所說故.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爲治此滅定生故。

    又非出定此識復 生.由異熟識旣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六]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 定不應成故.所緣行相不可得故.[七]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應有想受 注: [一]藏本此語雲多時所作相應故. [二]藏本此句雲.由是阿賴耶識對治故非阿賴耶識自性.陳本同. [三]藏本此二句雲.卽異熟識之一切種子成無種子.而一切類皆斷.陳隋本同.今譯一切類亦作一切種.因之文晦. [四]藏本缺此語. [五]以下隋本第一品內順道理章第十六. [六]魏本缺此一大段.但有次下又此定中由意識故一段. [七]藏本此下二句互倒雲.由不善及無記非理.當成善根相應故.又缺下應有想受至善根現行過故五句. ******************** 現行過故.觸可得故.於三摩地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 行過故.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如非徧行此不有故。

    [一]又此定中由意 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

    若復有執色心無間生是諸 法種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說。

    又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

    又阿羅漢後心 不成.唯可容有等無間緣。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是故成 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

    此中三頌. 菩薩於淨心 遠離於五識. 無餘.心轉依 雲何汝當作。

     若對治轉依. [二]非斷故不成. 果因無差別. 於永斷成過。

     無種或無體 若許爲轉依. [三]無彼二無故 轉依不應理。

     [四]復次此阿賴耶識差別雲何。

    略說應知或三種或四種。

    此中三種者.謂三種熏習差別 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支熏習差別。

    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 差別.三[五]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此若無者行為緣識取 注: [一]藏本缺此一句.陳隋本並缺此一段.勘世親釋雲.今當略顯第二頌(誦) 義.卽引此文詳釋.可證此是別傳之論本.故魏本有此段卽無前段.陳隋本有前 段卽無此段.皆不並行.今譯殆依晚出之本.故二誦俱出.藏本亦同. [二]藏本此二句雲.彼若卽是斷.應因果無異. [三]藏本雲.於彼無無二.陳本同.又與無性合. [四]以下陳本第一分內差別品第四.隋本第一品內差別章第十七. [五]勘藏本此卽相字解作因者.故別以緣相譯之. ******************** 爲緣有應不得成。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於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 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此中緣相差別者.[一]謂卽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汙意中 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卽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 受生種子相等。

    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二]共相卽是無受生 種子.不共相卽是有受生種子。

    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 見清淨.如瑜伽師於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此中二頌. 難斷難徧知 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 由外相大故。

     淨者雖不滅 而於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 由佛見清淨。

     [三]復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諸瑜伽師於一物 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識。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復有麤重相及輕安相.麤重相者 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 注: [一]藏本此句雲卽彼由意執我之因. [二]藏本此句在次二頌下始出.文義更順.魏隋本同. [三]藏本缺此句並次頌.魏本同.疑此雲別頌.亦是別傳之論本也.但陳隋本有文.僅缺對前所引至皆得成立一句. ******************** 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

    復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 不善種子.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一]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 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

    復有譬喻相. 謂此阿賴耶識幻燄夢翳爲譬喻故.此若無者由[二]不實徧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 成。

    復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有學聲聞及 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三]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 永拔相如其所應.此若無者如是[四]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 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

    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 故。

    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注: [一]藏本此語作所起種子.陳隋本同. [二]勘藏本此卽虛妄分別種子.三本並同. [三]原刻作令.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四]藏本此語作雜染次第還滅應不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