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h">[五]以下陳本第一分內引證品第三.隋本煩惱染章第十一.又藏本此句雲.已由異門及相安立賴耶.陳本同.
********************
習所作彼種子體.於六識身不應理故。
所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 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餘.卽此眼識若已謝滅餘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 得.從此先滅餘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一]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
如從過去現無體業異熟果生不應道理。
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
然 此熏習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
亦不得住所餘識中.以彼諸識所依 別故.又無決定俱生滅故。
亦復不得住自體中.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
是故[二]眼
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
又復此識非識所熏。
如說眼識.所餘轉識 亦復如是如應當知。
復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三]爾時煩惱及隨煩惱所染初
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復次對治煩惱識若 已生.一切世間餘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餘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 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餘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
復於後時世間 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 注:[一]藏本此二字作俱起.意謂眼識現起爲因.乃有貪等.故雲與貪等俱起.與前雲俱生俱滅意異.今譯不明.
[二]藏本此語雲於眼識中.
[三]識本此二句雲.識由煩惱隨煩惱成染者.最初生時應無種子而生.彼熏習及所依並已過去無有故.
********************
生。
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一]雲何爲業雜染不成。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
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二]雲何爲生雜染不成。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若有於此非 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於此中有中滅.於 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 識轉.若爾卽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
又卽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 理.[三]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設和合識卽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卽是 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 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
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 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 識.是一切種子識。
復次結生相續已.[四]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餘諸識各別
依故.不堅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 而轉此亦不成。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三界 注:[一]以下隋本第一品內業染章第十二.
[二]以下隋本生染章第十三.
[三]藏本合二句爲一雲.於恆久時爲染汙依故.隋本同.
[四]藏本此二句雲.無有離彼餘異熟識能執持色根.
********************
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 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餘種子體定不可得。
復次生無色 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一]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
又卽於彼若出世 心正現在前.餘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 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卽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 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槃爲所依趣。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 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 成。
[二]雲何世間清淨不成。
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卽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 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
又色 纏心過去多生餘心間隔.不應爲今定心種子.唯無有[三]故。
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 子異熟果識展轉傳來爲今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
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四]雲何出世清淨不成。
謂世尊說.依他 注:[一]藏本此二句雲.諸生彼而有染汙善心者.此染善心應無種無依.魏本同.
[二]以下隋本第一品內世間淨章第十四.
[三]藏本此下雲如是一切離欲種子如應當知.
[四]以下隋本出世淨章第十五.
********************
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爲因正見得生。
[一]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爲熏耳識.爲熏意
識.爲兩俱熏。
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爲種種散動餘識所間.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雲何復爲種 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 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旣不被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
是故出世 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亦不得成.[二]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故。
復次雲 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復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 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旣無熏習從何種生。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 子所生。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 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
乃至證得諸佛菩 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三]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
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 注:[一]藏本此語雲此由他言音之如理作意.
[二]藏本此句雲.此中由聞熏習與攝持種子不相應故.今譯攝受卽上雲攝持也.
[三]藏本此句雲.以和合相於異熟識中轉.無寄字.三本並同.今譯取意增文.
********************
聞思修[一]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二]
所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 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餘.卽此眼識若已謝滅餘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 得.從此先滅餘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等
又此眼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
然 此熏習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
亦不得住所餘識中.以彼諸識所依 別故.又無決定俱生滅故。
亦復不得住自體中.由彼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
是故
又復此識非識所熏。
如說眼識.所餘轉識 亦復如是如應當知。
復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
復次對治煩惱識若 已生.一切世間餘識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餘煩惱及隨煩惱種子在此對治識 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與餘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
復於後時世間 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種子而更得 注:
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染皆不得成。
行爲緣識不相應故。
此若無者.取爲緣有亦不相應。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若有於此非 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於此中有中滅.於 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 識轉.若爾卽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
又卽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 理.
設和合識卽是意識.爲此和合意識卽是 一切種子識.爲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
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 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爲意識。
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 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
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 識.是一切種子識。
復次結生相續已.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 而轉此亦不成。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三界 注:
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 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餘種子體定不可得。
復次生無色 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
又卽於彼若出世 心正現在前.餘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 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卽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爲所依趣.亦 不應以無所有處爲所依趣.亦非涅槃爲所依趣。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 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是故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 成。
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卽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 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
又色 纏心過去多生餘心間隔.不應爲今定心種子.唯無有
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 子異熟果識展轉傳來爲今因緣.加行善心爲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
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謂世尊說.依他 注:
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爲種種散動餘識所間.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雲何復爲種 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 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旣不被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
是故出世 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亦不得成.
復次雲 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復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 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旣無熏習從何種生。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 子所生。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 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
乃至證得諸佛菩 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 注: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