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生。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八]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攝持故名
持法者。
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
[九]復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爲別異住.
注:
[一]以下陳本第一分內相品第二.隋本第一品內相章第四.
[二]藏本此二句文倒雲.由與執持種子相應而爲彼生因性.
[三]藏本此二字作自種子.
[四]藏本無此相續二字.陳隋本同.
[五]以下隋本熏習章第五.
[六]藏本此句雲.此熏習能詮之所詮爲何.三本同.
[七]藏本此字作習染.bsgos-pa與熏習bag-chags字異.蓋內外法不同也.
[八]藏本此二字作言說因.魏本同.
[九]以下隋本不一不異章第六.
********************
爲無別異。
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 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一]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雲何可見。
譬 如明燈燄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 亦爾。
如阿賴耶[二]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
餘因緣不可得故。
[三]雲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爲因。
[四]如眾纈具纈所
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類非一品
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於熏習時雖復未有
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五]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
細甚深。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六]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 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
[七]復有十二支緣
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於阿賴 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爲因.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 注:[一]以下隋本第一品內更互爲因果章第七.
[二]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三]以下隋本因果別不別章第八.
[四]藏本此句雲.如以種種果汁染衣.與無性合.今譯從陳隋本.意雲多縷結衣也.
[五]以下隋本緣生章第九.又藏本此句雲.是爲大乘深細緣起.
[六]藏本此句作自性分別緣起.次後釋爲種種體性分別之緣性故.魏隋本同.次分別愛非愛緣起例知.
[七]魏本缺此一段.
********************
爲因.或有分別實我爲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
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爲作者.我 爲受者。
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 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犂 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箒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二緣起[一]無明生盲亦復如是.或有計執自性爲因或有計執宿作爲因或有計執自在爲因或
有計執實我爲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爲作者我爲受者.[二]阿賴耶識自性
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三]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
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四]於二.[五]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刹那滅.俱有. 恆隨轉應知. 決定.待衆緣. 唯能引自果。
[六]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 是爲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注:[一]藏本此語雲由無明而如生盲.
[二]藏本此句在前無明生盲句下雲.不知如象之賴耶自性因果.
[三]藏本此句雲略說賴耶自性者.總上文也.
[四]藏本此二字作二者.無此於聲.與無性論本合.
[五]藏本無此唯字.與無性合.
[六]藏本此字作固定.
********************
此外內種子 能生引應知. [一]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二]爲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 非內種應知. 聞等熏習無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過故成相違. 外種內爲緣. 由依彼熏習。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
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他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爲緣.如阿毗達磨 大乘經中說伽他曰.諸法於識[三]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
[四]若於第一緣
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於第二緣起中復是何緣。
是增上緣。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
增 上.所緣.等無間緣。
如是三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五]如是已安
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復雲何知如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於轉識。
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 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
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 注:[一]藏本此二句雲.枯喪引續故.如矢不中墜.與無性論本雲如任運後滅意同.
[二]魏本缺此二頌.
[三]藏本此字作結着.與上文合.
[四]以下隋本第一品內四緣章第十.
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
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
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
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 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譬 如明燈燄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 亦爾。
如阿賴耶
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
此中依止阿 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
於阿賴 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爲因.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 注:
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爲作者.我 爲受者。
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 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犂 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箒或有說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二緣起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注:
作.不作.失.得. 過故成相違. 外種內爲緣. 由依彼熏習。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
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他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爲緣.如阿毗達磨 大乘經中說伽他曰.諸法於識
是增上緣。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
增 上.所緣.等無間緣。
如是三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雜染 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故。
雲何煩惱雜染不成。
以諸煩惱及隨煩惱熏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