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
[一]爲攝如是十金剛句有二頌言.應知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
等無分別本性常清淨及雜染清淨性淨喻虛空無減亦無增.是十金剛句。
且初安 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
自性故者謂三自性.[二]卽圓
成實徧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應知。
所緣故者卽三自性。
無分別故者謂 由此無分別卽無分別智.及於此無分別卽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三自 性及無分別。
釋難故者謂所餘句。
且有難言.徧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 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 得。
復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 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
復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於世.一一能 度無量有情令出[三]生死入於涅槃.雲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爲釋此
注:
[一]藏本以下文段不順.此二頌後出相次爲第三段.陳本缺.
[二]藏本此段後出.相次爲第二段.文雲.由諸金剛句所攝之三自性爲所緣.所謂圓成徧計依他初三句如次雲雲.陳本并缺.
[三]原無此字.今依麗刻加.
********************
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
[一]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頌
言.亂境自性因.無亂自性境.亂無亂二果.及彼二邊際。
如是已說隨法正行.離二邊 正行雲何應知。
如寶積經所說中道行。
此行遠離何等二邊。
頌曰.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三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復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論曰.若於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爲一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 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於身或卽身故。
若于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執無 常者是聲聞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
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 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撥無[二]假有情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我無我二邊
中智。
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 注:[一]藏本此段前出.相次爲第一段.陳本缺.
[二]勘藏本意謂假設爲有也.
********************
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
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 能治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二邊不隨觀說。
於有情法定執爲有是常住邊.定 執非有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卽於此二邊中智。
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 爲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 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卽是黑品白品差別.爲 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 故。
雜染有三.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復有三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 三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 作智.生雜染有三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 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三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
[一]空等智境謂空等法.三種雜
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
若於法 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 注:[一]勘藏本.意謂空智等之所知謂空等故.此等諸法三類雜染.
********************
空能空於法法性自空[一]乃至廣說。
復有七種分別二邊。
何等爲七。
謂分別有分別非 有各爲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或於無我分別爲無.爲離如 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 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
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 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
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 邊.執有徧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 別說畫師喻。
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
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 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 旣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
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 爲一邊.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 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旣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復如是.雖無聖 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
且初安 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
自性故者謂三自性.
所緣故者卽三自性。
無分別故者謂 由此無分別卽無分別智.及於此無分別卽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三自 性及無分別。
釋難故者謂所餘句。
且有難言.徧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 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 得。
復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 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
復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於世.一一能 度無量有情令出
如是已說隨法正行.離二邊 正行雲何應知。
如寶積經所說中道行。
此行遠離何等二邊。
頌曰.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三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復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論曰.若於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爲一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 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於身或卽身故。
若于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執無 常者是聲聞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
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 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撥無
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 注:
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 能治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二邊不隨觀說。
於有情法定執爲有是常住邊.定 執非有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卽於此二邊中智。
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 爲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 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卽是黑品白品差別.爲 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 故。
雜染有三.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復有三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 三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 作智.生雜染有三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 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三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
若於法 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 注:
復有七種分別二邊。
何等爲七。
謂分別有分別非 有各爲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或於無我分別爲無.爲離如 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 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
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 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
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 邊.執有徧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 別說畫師喻。
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
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 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 旣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
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 爲一邊.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 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旣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復如是.雖無聖 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