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卷第二

關燈
業正命。

    [四]四對治障支.亦有三種.謂正精 進正念正定。

    由此道支略四廣八。

    何緣後[五]二各分爲三。

    頌曰. 表見戒遠離 令他深信受. 對治本隨惑 及自在障故。

     論曰.[六]正語等三如次表己見戒遠離令他信受.謂由正語論議決擇令他信知己有 勝慧.由正業故不作邪業令他信知己有淨戒.由正命故應量應時如法乞求衣鉢 注: [一]藏本缺此半頌.陳本同. [二]藏本缺此總句. [三]藏本雲.此是出世後得.而分別世間所自證故. [四]藏本此段後出.接釋後半頌. [五]原作復.今依麗刻改. [六]藏本缺此總句. ******************** 等物令他信己有勝遠離。

    正精進等三如次對治本隨二煩惱及自在障.此所對治 略有三種.一根本煩惱謂修所斷.二隨煩惱謂惛沈掉舉.三自在障謂障所引勝品 功德。

    此中正精進別能對治初.爲對治彼勤修道故。

    正念別能對治第二.繫念安住 [一]止等相中遠離惛沈及掉舉故。

    正定別能對治第三.依勝靜慮速能引發諸神通等 勝功德故。

    [二]修治差別雲何應知。

    頌曰. [三]有倒順無倒. 無倒有倒隨. 無倒無倒隨. 是修治差別。

     論曰.此修對治略有三種.一有顛倒順無顛倒.二無顛倒有顛倒隨.三無顛倒無顛 倒隨.如是三種修治差別如次在異生有學無學位。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 雲何應知。

    頌曰. [四]菩薩所修習 由所緣作意 證得殊勝故. 與二乘差別。

     論曰.聲聞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而修 對治.聲聞獨覺於身等境以無常等行相[五]思惟而修對治.若諸菩薩於身等境以無 注: [一]原作正.今依麗刻改. [二]藏本缺此標句.次段同. [三]藏本雲.隨順中顛倒.釋雲.無倒隨順中顛倒也.陳本亦雲.隨應無倒法與倒相雜. [四]陳本缺頌初句末句.藏本但缺末句. [五]藏本雲作意.與頌文合.次段同. ******************** 所得[一]行相思惟而修對治.聲聞獨覺修念住等但爲身等速得離繫.若諸菩薩修念 住等不爲身等離不離繫但爲證得無住涅槃.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三緣故 而有差別。

    [二]修對治總義者.謂開覺修.損減修.瑩飾修.發上修.鄰近修謂鄰近見道故. 證入修.增勝修.初位修.中位修.後位修.有上修.無上修謂所緣作意至得殊勝。

     [三]辯修分位品第五 已說修對治.修分位雲何。

    頌曰. [四]所說修對治 分位有十八. 謂因.入.行.果. 作.無作.殊勝. 上.無上.解行. 入.出離.記.說. 灌頂.及證得. 勝利.成所作。

     論曰.[五]如前所說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一因位謂住種姓補特伽羅.二入位 謂已發心.三加行位謂發心已未得果證.四果位謂已得果.五有所作位謂住有學. 六無所作位謂住無學.七殊勝位謂已成就諸神通等殊勝功德.八有上位謂超聲 聞等已入菩薩地.九無上位謂已成佛從此以上無勝位故.十勝解行位謂勝解行 注: [一]勘藏本雲相tshul.與上行相rnam-pa字異. [二]藏本此段在後第六品末總出.陳本同. [三]藏本不分品.陳本修住品第五. [四]藏本缺首二句頌.餘句廣爲二頌.陳本同.但有九句. [五]藏本缺此總句. ******************** 地一切菩薩.十一證入位謂極喜地.十二出離位謂次六地.十三受記位謂第八地. 十四辯說位謂第九地.十五灌頂位謂第十地.十六證得位謂佛法身.十七勝利位 謂受用身.十八成所作位謂變化身。

    此諸分位差別雖多.應知略說但有三種.其三 者何。

    頌曰. [一]應知法界中 略有三分位. 不淨.淨不淨. 清淨.隨所應。

     論曰.於真法界位略有三.隨其所應攝前諸位.一不淨位謂從因位乃至加行.二淨 不淨位謂有學位.三清淨位謂無學位。

    [二]雲何應知依前諸位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頌 曰. [三]依前諸位中 所有差別相. 隨所應建立 諸補特伽羅。

     論曰.應知依前諸位別相如應建立補特伽羅.謂此住種姓此已發心等。

    [四]修分位總 義者.謂堪能位卽種姓位.發趣位卽入加行位.不淨位.淨不淨位.清淨位.有莊嚴位. 徧滿位謂徧滿十地故.無上位。

     注: [一]藏本應知二字是長行文.初二句頌合爲一句.陳本同. [二]藏本無此標句.陳本同. [三]藏本缺前半頌.陳本同. [四]藏本此文在後第六品末總出.陳本同. ******************** 辯中邊論卷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