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卷第一

關燈
s="h">[四]勘藏本此牒第三句頌. [五]勘藏本此牒第四句頌. [六]藏本雲.異門雲何應知. [七]藏本無等字.與下釋合. ******************** 論曰.[一]略說空性有此異門。

    雲何應知此異門義。

    頌曰. 由無變.無倒. 相滅.聖智境. 及諸聖法因. 異門義如次。

     論曰.卽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二]說爲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

    由無倒義說爲 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

    由相滅義說爲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

    由聖智境義說 爲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

    由聖法因義說爲法界.以一切聖法[三]緣此生故.此中 界者卽是因義。

    [四]無我等義如理應知。

    雲何應知空性差別。

    頌曰. 此雜染清淨. 由有垢無垢. 如水界[五]金空 淨故許爲淨。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

    [六]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爲雜染. 出離垢時說爲清淨。

    [七]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 空淨亦然.非性轉變。

    此空差別復有十六.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 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 等略義雲何應知。

    頌曰. 注: [一]藏本缺此句釋.陳本同. [二]藏本雲.說爲如性.常如是故.無真字義.陳本同. [三]藏本雲.由緣慮此而起故.陳本雲.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意同. [四]藏本無此句.與頌文合. [五]原作全.今依藏本陳本改. [六]勘藏本此處徵雲.何時爲染何時爲淨耶乃牒第二句頌雲雲. [七]勘藏本此處徵雲.如此轉變雲何不成無常.乃牒後半頌雲雲. ********************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見此.如理. 所求二[一]淨空。

     爲常益有情. 爲不捨生死. 爲善無窮盡. 故觀此爲空。

     爲種姓清淨. 爲得諸相好. 爲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卽是內空。

    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卽是外空。

    此依身者謂能 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

    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 空故名爲大空。

    [二]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

    如理者謂勝義. 卽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卽空故名勝義空。

    [三]菩薩修行爲得二淨卽諸有爲無爲善法. 此二空故名有爲空及無爲空。

    爲於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

    生死長遠 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爲空便速厭捨.爲不厭捨此生死故觀此無際 生死爲空。

    爲所修善至無餘依般涅槃位亦無散捨而觀空故名無散空。

    諸聖種姓 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爲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

    菩薩爲得 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爲相空。

    菩薩爲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 注: [一]藏本作善.與下釋合. [二]勘藏本.意謂此內處等復由何見爲空耶.由空性智.此智空爲空空. [三]藏本雲.何以故.菩薩修行亦是空故.然則雲何行耶.爲得二善故.陳本同. ******************** 故名一切法空。

    是十四空隨別安立.此中何者說名爲空。

    頌曰. 補特伽羅法 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 故別立二空。

     論曰.[一]補特伽羅及法實性俱非有故名無性空。

    此無性空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自 性故名無性自性空。

    於前所說能食空等爲顯空相別立二空.此爲遮止補特伽羅 法增益執空損減執.如其次第立後二空。

    如是已顯空性差別.此成立義雲何應知。

     頌曰. 此若無雜染 一切應自脫. 此若無清淨 功用應無果。

     論曰.[二]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

    若對治已 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

    旣爾.頌曰. 非染非不染. 非淨非不淨.[三]心性本淨故 由客塵所染。

     論曰.雲何非染非[四]不凈.以[五]心性本淨故.雲何非淨非不染.由客塵所染故.是名成立 空差別義。

    此前空義總有二種.謂相.安立。

    相復有二.謂無及有.空性有相離有離無 注: [一]勘藏本.意謂補特伽羅及法無自性爲空.此無自性性亦非有.陳本同. [二]勘藏本.意謂若諸法未生對治而由空故亦不以客塵成雜染者. [三]藏本缺此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