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卷第一

關燈
">[七]藏本三性作遍分別依他及圓成.陳本大同.今譯取意增文. ******************** 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於境無所得生.復依於境無所得故後有於[一]識無所 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

    [二]復次.頌曰. 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 [三]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 得成。

    [四]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

    顯入虛妄分別 無相方便相已.此差別異門相今次當說。

    頌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別. 唯了境名心. 亦別名心所。

     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卽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

    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 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

    今次當說此生起相。

    頌曰.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別.[五]推.心所。

     論曰.緣識者謂藏識.是餘識生緣故。

    藏識爲緣所生轉識[六]受用主故.名爲受者。

    此諸 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七]此三助心故名心所。

    今次 注: [一]藏本仍作唯識.陳本同.今譯文略. [二]藏本無復次語. [三]從藏本.故知二應爲一讀.陳本雲.應知識不識由是義平等. [四]藏本此下釋後半頌雲.有所得者所得自性不成故爲無所得.無所得性復現似虛妄境義故爲有所得.以此釋二者平等.文義暢盡.陳本亦同.今譯有誤. [五]藏本作轉.陳本作引行.次下釋雲.令心捨此取彼. [六]藏本缺此句.陳本同. [七]藏本缺此句. ******************** 當說此雜染相。

    頌曰. [一]覆障.及安立. 將導.攝.圓滿. 三分別.受用. 引起.幷連縛. 現前.苦果故. 唯此惱世間. 三二七雜染. 由虛妄分別。

     論曰.覆障故者.謂由無明.[二]覆如實理障真見故。

    安立故者.謂由諸行.植本識中業熏 習故。

    將導故者.謂有取識.引諸有情至生處故。

    攝故者.謂名色.攝有情自體故。

    [三]圓滿 故者.謂六內處.令諸有情體具足故。

    三分別故者.謂觸.能分別根境識三順三受故。

     受用故者.謂由受支.領納順違非二境故。

    引起故者.謂由愛力.令先業所引後有得 起故。

    連縛故者.謂取.令識緣順欲等連縛生故。

    現前故者.謂由有力.令已作業所與 後有諸異熟果得現前故。

    苦果故者.謂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

    唯此所說十二 有支逼惱世間令不安隱。

    三雜染者.一煩惱雜染謂無明愛取.二業雜染謂行有.三 生雜染謂餘支。

    二雜染者.一因雜染謂煩惱業.二果雜染謂所餘支。

    七雜染者.謂七 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二牽引因謂行.三將導因謂識.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五受 注: [一]勘藏本頌文.逐名皆有故字.與下釋相合.今譯文略. [二]藏本但有障如實見一義.陳本同. [三]藏本以下三段文略.但雲圓滿者由六根.三分別者由觸.受者由受. ******************** 用因謂觸受.六引起因謂愛取有.七厭怖因謂生老死。

    此諸雜染無不皆由虛妄分 別而得生長。

    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三自相.四攝相.五入無 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

    如是已顯虛妄分別.今次當說 [一]所知空性。

    頌曰. 諸相.及異門. 義.差別.成立. 應知二空性 略說唯由此。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

    [二]所知空性其相雲何。

    頌曰. [三]無二有無故. 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 是說爲空相。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

    此卽顯空無性爲性.[四]故此空相非有 非無。

    雲何非有.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

    [五]此空與彼虛妄 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 共相.此卽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

    [六]所知空性異門雲何。

    頌曰. 略說空異門. 謂真如.實際. 無相.勝義性. 法界[七]等應知。

     注: [一]勘藏本雲.空性雲何應知.不以所知連空性爲文.與陳本同.今譯不明. [二]藏本雲.相雲何應知. [三]藏本此句合末句爲前半頌.陳本同.藏本意雲.無二體及無體之體是爲空相.今譯略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