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觀有無品第十五
問曰.諸法各有性.[一]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衆緣合時則出。
答曰.[二]衆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衆緣出 卽名爲作法。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衆緣出.何以故.若從衆緣出卽是作法無有定性。
問[三]曰.若諸法
性衆緣作有何咎。
答曰. 性若是作者 雲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四]不待異法成。
如金雜銅則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則不須衆緣.若從衆緣出當知無真性。
又性若決 定不應待他出.非如長短彼此無定性故待他而有。
問曰.諸法若無自性.應有他性。
答曰. 注:[一]無畏原雲.現見能作各別業故.又如瓶性衣性等從因緣起故.
[二]番梵頌雲.性從因及緣生起則非理.因緣所起性應成有所作.
[三]勘無畏.釋上頌分兩段.此釋後半徵起之文也.釋已重問.若性爲所作復有何咎.乃出次頌.
[四]番梵雲.又不待他故.與釋相順.
********************
法若無自性 雲何有他性. [一]自性於他性 亦名爲他性。
諸法性衆緣作故亦因待成故無自性.若爾者他性於他亦是自性.亦從衆緣生相 待故亦無.無故雲何言諸法從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
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 法有何咎。
答曰.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 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二]依物是他性。
問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應有無。
答曰. 有若不成者 無雲何可成.[三]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爲無。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應受無亦無.何以故.有法壞敗故名無.是無有因壞而有。
[四]復
次.
若人見[五]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若人深著諸法必求有見.若破自性則見他性.若破他性則見有.若破有則見無.若 注:[一]番梵雲.他物之自性是說爲他性.
[二]原刻作衣.依麗刻改.
[三]番梵雲.世人謂有物變異爲無故.下長行壞敗亦皆作變異.
[四]無畏問曰.有說以見真實成解脫故諸物自性應有.頌答.
[五]番梵以自他有無爲次.與釋相順.
********************
破無則迷惑。
若利根著心薄者知滅諸見安隱故更不生四種戲論.是人則見佛法 真實義.是故說上偈。
復次. 佛能[一]滅有無. 於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刪陀迦旃延經中佛爲說正見義離有離無.若諸法中少決定有者.佛不應破有無。
若破有則人謂爲無.佛通達諸法相故說二俱無.是故汝應捨有無見。
復次.[二]若法實有性 後則不應無.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若諸法決定有性終[三]不應變異.何以故.若定[四]有自性不應有異相.如上真金喻。
今現 見諸法有異相故.當知無有定相。
復次.[五]若法實有性 雲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雲何而可異。
若法定有性.雲何可變異。
若無性則無自體.雲何可變異。
復次.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六]著有無。
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卽爲常.何以故.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 注:[一]番梵作知有無.
[二]番梵雲.若由自性有彼則不應無.
[三]無畏原作不應爲無.
[四]原刻作在.依麗刻及番本改.
[五]番梵此頌一三句互倒.
[六]番梵作住有無.
********************
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爲常.又說因中先有果是亦爲常。
若說定有無.是 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爲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
由是二見卽遠離佛法。
問曰.何故因 有生常見因無生斷見。
答曰. 若法[一]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爲斷滅。
若法性定有則是有相非無相.終不應無。
若無則非有卽爲無.先已說過故.如是則 墮常見。
若法先有敗壞而無者是名斷滅.何以故.有不應無故。
汝謂有無各有定相 故.若有斷常見者則無罪福等破世間事.是故應捨。
觀縛解品第十六 問曰.生死非都無根本.於中[二]應有衆生往來若諸行往來.汝以何因緣故說衆生及
諸行盡空無有往來。
答曰.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衆生亦復然。
諸行往來六道生死中者.爲常相往來爲無常相往來.二俱不然。
若常相往來者則 注:[一]番梵作由自性有.次後均同.
[二]無畏原雲.應有諸行有情流轉涅槃縛解.今譯往來卽流轉也.
********************
無生死相續.[一]以決定故.自性住故。
若以無常往來者亦無往來生死相續.以不決定 故.無自性故。
若衆[二]生往來者.亦有如是過。
[三]復次.
若衆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生死陰界入卽是一義.若衆生於此陰界入中往來者.是衆生[四]於然可然品中五種
求不可得.誰於陰界入中而有往來者。
復次.[五]若從身至身 往來卽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若衆生往來.爲有身往來爲無身往來.二俱不然。
何以故.若有身往來.[六]從一身至一
身.如是則往來者無身.又若先已有身不應復從身至身。
若先無身則無有.若無有 雲何有生死往來。
問曰.經說有涅槃滅一切苦.是滅應諸行滅若衆生滅。
答曰.二俱 不然.何以故.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衆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汝說若諸行滅若衆生滅.是事先已答.諸行無有性衆生亦無.種種推求生死往來 注:[一]無畏原雲.以決定住故.有自性故.不轉變故.次釋無常不成反此.亦三因.
[二]原刻下衍故字.依麗刻及番本刪.
[三]無畏問曰.不說有情與藴等爲常無常而流轉.頌答.
[四]無畏原雲.於藴界處是卽.是異.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此彼相應.互相推求無所得故.種字下原刻衍品中五種四字.依麗刻刪.
[五]四本頌雲.若從取至取流轉則無有.無有復無取何者當流轉.此有取皆屬十二有支.今譯脫誤.長行例知.
[六]無畏原雲.由取至取而流轉者.此中間位應無所謂有.次雲.若無取亦無流轉.以無有及取故.
********************
不可得.是故諸行不滅衆生亦無滅。
[一]問曰.若爾者則無縛無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衆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汝謂諸行及衆生有縛解者是事不然.諸行念念生滅故不應有縛解.衆生先說五 種推求不可得雲何有縛解。
[二]復次.
若身名爲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若謂五陰身名爲縛.若衆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
無身亦不 應縛.何以故.若無身[三]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雲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
復次. 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若謂可縛先有縛則應縛可縛.而實離可縛先無縛.是故不得言[四]衆生有縛。
或言衆 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 離五陰先有衆生者則應以五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別衆生.若離五陰別有煩 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
復次如去來品中說.已去不去未 注:[一]無畏原雲.無依則縛解不成.故應是諸行及有情二者縛解.
[二]無畏問曰.今不說有情與有無取是卽是異而縛.頌答.頌中身字番梵均作取.無畏釋同.
[三]無畏原雲.是則無有.卽無由成縛故.
[四]無畏原雲取爲縛不成.結上一段文也.
********************
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
[一]復次.亦無有解.何以故.
縛者無有解 不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
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
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 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
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脫.雲何言無。
答曰.[二]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爲受所縛。
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卽爲受所縛。
[三]復次.
[四]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雲何有分別。
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別有涅槃.如經說涅槃卽生死生死卽涅槃.如是 諸法實相中雲何言定是生死是涅槃。
[五]觀業品第十七
問曰.汝雖種種破諸法而業決定有.能令一切衆生受果報.如經說一切衆生皆隨
業而生.惡者入地獄.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槃.是故一切法不應空。
所謂業者. 注:[一]無畏問曰.解脫是有.頌答.
[二]番梵頌雲.謂我滅無取滅度當屬我.若作是執者還成大執取.無畏牒頌末句雲.未善滅彼取.
[三]無畏問曰.且流轉及涅槃是有.二者有一卽有餘故.頌答.
[四]番梵頌雲.無處滅度生亦無流轉捨.於此中分別何流轉何滅.月稱釋乃謂於一切可知相勝義中雲雲.今譯第三句蓋是譯人所加也.
[五]梵作觀業果品.
********************
人能降伏心 [一]利益於衆生. 是名爲慈善 二世果報種。
人有三毒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
利益他者.行布 施持戒忍辱等不惱衆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後世樂果種子。
[二]復
次.
大聖說二業 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大聖略說業有二種.一者思.二者從思生.是[三]二業如阿毗曇中廣說。
佛所說思者 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卽是身口業。
思是心數法.諸心數法中能發起有所作故名業.因是思故起外身口業。
雖因餘心 心數法有所作.但思爲所
答曰.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衆緣出.何以故.若從衆緣出卽是作法無有定性。
問
答曰. 性若是作者 雲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
如金雜銅則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則不須衆緣.若從衆緣出當知無真性。
又性若決 定不應待他出.非如長短彼此無定性故待他而有。
問曰.諸法若無自性.應有他性。
答曰. 注:
諸法性衆緣作故亦因待成故無自性.若爾者他性於他亦是自性.亦從衆緣生相 待故亦無.無故雲何言諸法從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
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 法有何咎。
答曰.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 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
問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應有無。
答曰. 有若不成者 無雲何可成.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應受無亦無.何以故.有法壞敗故名無.是無有因壞而有。
若人深著諸法必求有見.若破自性則見他性.若破他性則見有.若破有則見無.若 注:
若利根著心薄者知滅諸見安隱故更不生四種戲論.是人則見佛法 真實義.是故說上偈。
復次. 佛能
刪陀迦旃延經中佛爲說正見義離有離無.若諸法中少決定有者.佛不應破有無。
若破有則人謂爲無.佛通達諸法相故說二俱無.是故汝應捨有無見。
復次.
若諸法決定有性終
今現 見諸法有異相故.當知無有定相。
復次.
若法定有性.雲何可變異。
若無性則無自體.雲何可變異。
復次.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
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卽爲常.何以故.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 注:
若說定有無.是 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爲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
由是二見卽遠離佛法。
問曰.何故因 有生常見因無生斷見。
答曰. 若法
若法性定有則是有相非無相.終不應無。
若無則非有卽爲無.先已說過故.如是則 墮常見。
若法先有敗壞而無者是名斷滅.何以故.有不應無故。
汝謂有無各有定相 故.若有斷常見者則無罪福等破世間事.是故應捨。
觀縛解品第十六 問曰.生死非都無根本.於中
答曰.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衆生亦復然。
諸行往來六道生死中者.爲常相往來爲無常相往來.二俱不然。
若常相往來者則 注:
若以無常往來者亦無往來生死相續.以不決定 故.無自性故。
若衆
生死陰界入卽是一義.若衆生於此陰界入中往來者.是衆生
復次.
若衆生往來.爲有身往來爲無身往來.二俱不然。
何以故.若有身往來.
若先無身則無有.若無有 雲何有生死往來。
問曰.經說有涅槃滅一切苦.是滅應諸行滅若衆生滅。
答曰.二俱 不然.何以故.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衆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汝說若諸行滅若衆生滅.是事先已答.諸行無有性衆生亦無.種種推求生死往來 注:
答曰.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衆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汝謂諸行及衆生有縛解者是事不然.諸行念念生滅故不應有縛解.衆生先說五 種推求不可得雲何有縛解。
若謂五陰身名爲縛.若衆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
無身亦不 應縛.何以故.若無身
復次. 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若謂可縛先有縛則應縛可縛.而實離可縛先無縛.是故不得言
或言衆 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 離五陰先有衆生者則應以五陰縛衆生.而實離五陰無別衆生.若離五陰別有煩 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
復次如去來品中說.已去不去未 注:
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
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
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 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
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脫.雲何言無。
答曰.
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卽爲受所縛。
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別有涅槃.如經說涅槃卽生死生死卽涅槃.如是 諸法實相中雲何言定是生死是涅槃。
所謂業者. 注:
人有三毒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
利益他者.行布 施持戒忍辱等不惱衆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後世樂果種子。
大聖略說業有二種.一者思.二者從思生.是
佛所說思者 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卽是身口業。
思是心數法.諸心數法中能發起有所作故名業.因是思故起外身口業。
雖因餘心 心數法有所作.但思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