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作本故說思爲業。
是[四]業今當說相。
[五]身業及口業 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爲七法 能了諸業相。
口[六]業者四種口業.身業者三種身業。
是七種業有二種差別.有作有不作.作時名作 注:[一]番梵作利益他.與釋合又次二句雲.此慈心爲法.此他世果種.
[二]無畏原雲.此復如何.說頌雲雲.
[三]無畏原雲.此二業差別如毗曇說.
[四]無畏原雲.復次總略相如何.說頌雲雲.
[五]四本頌雲.謂語及行動.未遠離無表及諸餘遠離無表亦如是.受用所生福非福相如是.幷思爲七法.應許爲知業.今譯文錯.
[六]無畏原雲.語者四口業.行動者四身業.與牒頌合.
********************
業.作已常隨逐生名無作業。
[一]是二種有善不善.不善名不止惡.善名止惡。
復有從用 生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二種福.一從施生二從用生.如人以箭 射人.若箭殺一人有二種罪.一者從射生二者從殺生.若射不殺射者但得射罪無 殺罪.是故偈中說罪福從用生。
如是名爲六種業.第七名思.是七種卽是分別業相。
是業有今世後世果報.是故決定有業有果報.故諸法不應空.答曰. 業住至[二]受報 是業卽爲常. 若滅卽無常 雲何生果報。
業[三]若住至受果報卽爲是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業是生滅相一念尚不住.何況至果
報。
若謂業滅.滅則無.雲何能生果報。
問曰.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注:[一]無畏釋雲.無表二種.若受不善律儀而未捨者所起爲未遠離.已捨者所起爲遠離.幷身語業爲四.佛護釋.身語本是業道.今亦入業數也.
[二]番梵作熟時.
[三]無畏原雲若計業或住或滅而生果報皆不然也.
********************
如[一]從穀有芽.從芽有莖葉等相續.從是相續而有果生.離種無相續生.是故從穀子
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故不斷亦不[二]常。
如穀種喻業果亦如是.初[三]心起罪
福猶如穀種.因是心餘心心數法相續生乃至果報.先業後果故不斷亦不常.若離
業有果報則有斷常。
是[四]善業因緣果報者所謂.
能成福業者 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 卽是白業報。
[五]白名善淨.成福德因緣者.從是十白業道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
口不無益語不嫉不恚不邪見是名爲善從身口意生。
是果報者.得今世名利.後世 天人中貴處生布施恭敬等.雖有種種福德.略説則攝在十善道中。
[六]答曰.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若以業果報相續故以穀子爲喻者其過甚多.但此中不廣說。
[七]汝說穀子喻者是喻
不然.何以故.穀子有觸有形可見有相續.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況心及業無觸
無形不可見生滅不住欲以相續.是事不然。
復次從穀子有芽等相續者.爲滅已相 注:[一]無畏原雲.此中種子生芽相續則滅.由種子現起芽等相續.
[二]無畏次釋雲.種子有相續隨轉故不斷.種子有滅不住故不常.
[三]無畏原雲.思業之心滅時起心相續.由相續而起果.
[四]無畏原雲.何謂成法(善業)方便.何爲果報.說頌雲雲.頌中福業白業.番梵皆作法.
[五]無畏釋雲.此以佛所教說法方便及果.是故業果相連無斷常過.
[六]無畏佛護皆作餘人說曰.月稱釋雲.餘人出前人過而另爲說也.今譯章句疑誤.
[七]佛護釋過雲.種果各自相生不亂.而諸趣心與相續引生不定也.與釋論同.今譯雲雲與燈論同.
********************
續爲不滅相續.若穀子滅已相續者則爲無因.若穀子不滅而相續者從是穀子常
生諸穀.若如是者一穀子則生一切世間穀.是事不然.是故業果報相續則不然.[一]問
曰.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二]賢聖所稱歎。
[三]所謂.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四]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五]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六]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七]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不失法者當知如券.業者如取物。
是不失法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不繫.若[八]分
注:
[一]無畏雲.如何得成.說曰.
[二]番梵雲聲聞所說者.
[三]無畏雲.此復是何.說曰.
[四]番梵雲.此依界有四.又自性無記.與下文相順.今譯文倒.
[五]番梵雲非由斷而斷.無畏釋乃雲非見苦等諦而可斷也.
[六]番梵作度業相似.
[七]番梵頌雲.同界業一切同分不同分.卽彼結生時唯一種當生.現法中一切二類業與業.各別而生起又熟已仍住.
[八]無畏原雲.此不失法自性不能記別善與不善故是無記.又此句記字下原刻衍無記二字.依麗刻刪.
********************
別善不善無記中但是無記.是無記義阿毗曇中廣說。
見諦所不斷.從一果至一果 於中思惟所斷.是[一]以諸業以不失法故果生。
若見諦所斷者業至相似則得破業過. 是事阿毗曇中廣說。
復次不失法者於一界諸業相似不相似.[二]初受身時果報獨生。
[三]於現在身從業更生業.是業有二種.隨重而受報。
或有言是業受報已業猶在.以不 念念滅故。
[四]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者.須陀洹及阿羅漢等度果已而滅.諸凡夫死
已而滅。
於此中分別有漏及無漏者.從須陀洹等諸賢聖有漏無漏等應分[五]別。
答曰. 是義俱不離斷常過.是故亦不應受。
問曰.若爾者則無業果報。
答曰. 雖空亦不斷.[六]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七]此論所說義離於斷常.何以故.業畢竟空寂滅相自性離有.何法可斷.何法可失。
顛 倒因緣故往來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從顛倒起則是虛妄無實.無實故非常。
復 次貪著顛倒不知實相故言業不失.此是佛所說。
[八]復次.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九]不滅. 以其不生故。
注:[一]無畏原謂見道後仍生諸業果.佛護釋雲.此中異生業已斷.但以不失法得異熟.而不各有業.
[二]無畏意謂一切不失法中唯一種當生也.
[三]無畏釋雲.是時各各業與業.或思思已.或善不善.一切二類不失.乃至有業熟已不滅.但不生果.如已用券.
[四]無畏釋雲.不失法有二種滅.得果斷及思惟斷法度果滅.結生時獨生法死已滅.
[五]無畏佛護此下皆接次頌.問答一段勘係次後徵起之文.今譯錯.
[六]下二句番梵雲.流轉亦不常.諸業不失法.
[七]無畏釋.諸行無外所執我爲空.以不失法爲不斷雲雲.今譯全異.
[八]無畏此下論主答曰.此二種說猶不離斷常過.業自性不成故.雲何不成.擧頌雲雲.
[九]番梵作不失.
********************
若業有性者 是卽名爲常. 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一]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出. 是煩惱非實[二]業當何有實。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何以故.無性故。
以[三]不生因緣故則不滅.非以常故不滅。
若不爾 者業性應決定有.若業決定有性則爲是常.若常則是不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 故。
復次若有不作業者則他人作罪此人受報.又他人斷梵行而此人有罪.則破世 俗法。
若先有者.冬不應思爲春事.春不應思爲夏事.有如是等過。
復次作福及作罪 者則無有別異.起布施持戒等業名爲作福.起殺盜等業名爲作罪.若不作而有業 則無分別。
復次是業若決定有性則一時受果報已復應更受.是故汝說以不失法 故有業報則有如是等過。
復次若業從煩惱起.是煩惱無有決定但從憶想分別有. 注:[一]番梵雲.不住於梵行而亦成住過.今譯意反.
[二]無畏牒頌雲.業雲何從作.下長行同.
[三]此答他宗以佛說不失法執業爲有也.
********************
若諸煩惱無實.業雲何有實.何以故.因無性故業亦無性。
問曰.[一]若諸煩惱及業無性
不實.今果報身現有應是實。
答曰.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二]何況於諸身。
諸賢聖說煩惱及業是身因[三]緣.是中愛能生著.業能作上中下好醜貴賤等果報.今
諸煩惱及業種種推求無有決定.何況諸身有決定.果隨因緣故。
[四]問曰.汝雖種種因
緣破業及果報而經說有起業者.起業者有故有業有果報.如說.
無明之所蔽 愛結之所縛. [五]而於本作者 不異亦不一。
無始經中說.衆生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於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
今受者 於先作者不卽是亦不[六]異.若卽是.人作罪受牛形則人不作牛牛不作人.若異.則失
業果報墮於斷滅。
是故受者於先作者不卽是亦不異
是
口
是七種業有二種差別.有作有不作.作時名作 注:
復有從用 生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二種福.一從施生二從用生.如人以箭 射人.若箭殺一人有二種罪.一者從射生二者從殺生.若射不殺射者但得射罪無 殺罪.是故偈中說罪福從用生。
如是名爲六種業.第七名思.是七種卽是分別業相。
是業有今世後世果報.是故決定有業有果報.故諸法不應空.答曰. 業住至
業
若謂業滅.滅則無.雲何能生果報。
問曰.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注:
如穀種喻業果亦如是.初
是
是果報者.得今世名利.後世 天人中貴處生布施恭敬等.雖有種種福德.略説則攝在十善道中。
若以業果報相續故以穀子爲喻者其過甚多.但此中不廣說。
復次從穀子有芽等相續者.爲滅已相 注:
若見諦所斷 而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不失法者當知如券.業者如取物。
是不失法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不繫.若
見諦所不斷.從一果至一果 於中思惟所斷.是
若見諦所斷者業至相似則得破業過. 是事阿毗曇中廣說。
復次不失法者於一界諸業相似不相似.
或有言是業受報已業猶在.以不 念念滅故。
於此中分別有漏及無漏者.從須陀洹等諸賢聖有漏無漏等應分
答曰. 是義俱不離斷常過.是故亦不應受。
問曰.若爾者則無業果報。
答曰. 雖空亦不斷.
顛 倒因緣故往來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從顛倒起則是虛妄無實.無實故非常。
復 次貪著顛倒不知實相故言業不失.此是佛所說。
注: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出. 是煩惱非實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何以故.無性故。
以
若不爾 者業性應決定有.若業決定有性則爲是常.若常則是不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 故。
復次若有不作業者則他人作罪此人受報.又他人斷梵行而此人有罪.則破世 俗法。
若先有者.冬不應思爲春事.春不應思爲夏事.有如是等過。
復次作福及作罪 者則無有別異.起布施持戒等業名爲作福.起殺盜等業名爲作罪.若不作而有業 則無分別。
復次是業若決定有性則一時受果報已復應更受.是故汝說以不失法 故有業報則有如是等過。
復次若業從煩惱起.是煩惱無有決定但從憶想分別有. 注:
問曰.
答曰.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諸賢聖說煩惱及業是身因
無始經中說.衆生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於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
今受者 於先作者不卽是亦不
是故受者於先作者不卽是亦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