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一

關燈
英彥。

    願公再慮。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觀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為深慮耳。

    素曰。

    多時被絷。

    叵解愁不。

    索紙與之令作愁賦。

    觀攬筆如流。

    須臾紙盡。

    命且将來更與一紙。

    素随執讀。

    驚異其文。

    口唱師來。

    不覺起接。

    即命對坐。

    乃盡其詞。

    故賦略雲。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難得覶縷。

    試舉宏綱。

    或稱憂愦。

    或号酸涼。

    蓄之者能令改貌。

    懷之者必使回腸。

    爾其愁之為狀也。

    言非物而是物。

    謂無象而有象。

    雖則小而為大。

    亦自狹而成廣。

    譬山嶽之穹隆。

    類滄溟之滉漾。

    或起或伏。

    時來時往。

    不種而生。

    無根而長。

    或比煙霧。

    乍同羅網。

    似玉葉之晝舒。

    類金波之夜上。

    爾乃過違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喚而辄來。

    未相留而忽住。

    雖割截而不斷。

    乃驅逐而不去。

    讨之不見其蹤。

    尋之靡知其處。

    而能奪人精爽。

    罷人歡趣。

    減人肌容。

    損人心慮。

    至如荊轲易水。

    蘇武河梁。

    靈均去國。

    阮叔辭鄉。

    且如馬生未達。

    顔君不遇。

    夫子之詠山梁仲文之撫庭樹。

    并[怡-台+宅][帶/心]于胸府。

    俱贊揚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書。

    束皙憑而作賦。

    又如蕩子從戎倡婦閨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東。

    山川既阻夢想時通。

    高樓進月傾帳來風。

    愁眉歇黛淚睑銷紅。

    莫不鹹悲枕席結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則。

    心懷疑惑。

    未識唐虞之化。

    甯知禹湯之德。

    霧結銅柱之南。

    雲起燕山之北。

    箭既盡于晉陽。

    水複幹于疏勒。

    文多不載。

    素大嗟賞。

    即坐釋之。

    所達文士免死而為仆隸。

    觀以才學之富。

    弘導不疲講釋開悟。

    榮光俗塵具于前叙。

    其所講大乘四十二載。

    又造藏經三千餘卷。

    金銅大像五軀。

    構塔五層。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着諸導文二十餘卷。

    詩賦碑集三十餘卷。

    近世竊用其言衆矣。

     釋法韻。

    姓陳氏。

    蘇州人。

    追慕朋從偏工席上。

    騷索遠度罕得其節。

    誦諸碑志及古導文百有餘卷。

    并王僧孺等諸賢所撰。

    至于導達善能引用。

    又通經聲七百餘契。

    每有宿齋經導兩務并委于韻。

    年至三十弊于諠梗。

    邀延疏請日别重疊。

    乃于正旦割繩永斷。

    即聽華嚴。

    不久便覆。

    恨悢棄功妄銷唇舌。

    承栖霞清衆江表所推。

    尋聲即造。

    從受禅道。

    又聞泰嶽靈岩。

    因往追蹤。

    般舟苦行特立志梗潔不希名聞。

    擔石破薪供給為任。

    晚還故鄉。

    有浮江石像者。

    如前傳述。

    後被燒燼而不委相量。

    無由可建。

    便于石像故基。

    願禮八萬四千塔。

    樹功既滿。

    感遇野姥。

    送一卷書。

    及披讀之乃是昔像之緣也。

    既有樣度。

    依而造成。

    大有征應。

    海中有陽虎島者。

    去岸三百。

    韻往安禅。

    惟服布艾。

    行慈故也。

    初達逢怪大風鬼物。

    既見如常心毛不動。

    九十日後帖然大安。

    自知終事。

    還返栖霞。

    不久便卒。

    春秋三十五。

    即仁壽四年矣。

     釋立身。

    江表金陵人。

    志節雄果不緣浮绮。

    威容肅然見者憚懾。

    有文章工辯對。

    時江左文士多興法會。

    每集名僧連霄法集。

    導達之務偏所牽心。

    及身之登座也創發謦咳。

    砰磕如雷。

    通俗斂襟。

    毛豎自整。

    至于談述業緣布列當果。

    冷然若面。

    人懷厭勇。

    晚入慧日。

    優贈日隆。

    大業初年。

    聲唱尤重。

    帝以聲辯之功動哀情抱。

    賜帛四百段氈四十領。

    性本清儉無兼儲畜。

    率命門學通共均分。

    從駕東都。

    遂終于彼。

    時年八十餘矣。

    時西京興善官供尋常唱導之士。

    人分羽翼。

    其中高者。

    則慧甯曠壽法達寶岩。

    哮吼之勢有餘。

    機變之能未顯。

    人世可觌故不廣也。

     釋善權。

    楊都人。

    住寶田寺。

    聽采成論。

    深有義能。

    欻爾回思樂體人物。

    随言聯貫若珠璧也。

    衆以學工将立。

    不願弘之。

    而權發悟時機。

    為功不少。

    适詣。

    為得。

    遂從其務。

    然海内包括言辯之最。

    無出江南。

    至于铨品時事機斷不思。

    莫有高者。

    晚以才術之舉炀帝所知。

    召入京師住日嚴寺。

    獻後既崩下令行道。

    英聲大德五十許人。

    皆号智囊同集宮内。

    六時樹業令必親臨。

    權與立身分番禮導。

    既絕文墨惟存心計。

    四十九夜總委二僧。

    将三百度言無再述。

    身則聲調陵人。

    權則機神駭衆。

    或三言為句。

    便盡一時。

    七五為章其例亦爾。

    炀帝與學士柳顧言諸葛穎等語曰。

    法師談寫乍可相從。

    導達鼓言奇能切對。

    甚可訝也。

    穎曰。

    天授英辯世罕高者。

    時有竊誦其言寫為卷軸。

    以問于權。

    權曰。

    唱導之設。

    務在知機。

    誦言行事自贻打棒。

    雜藏明誡何能辄傳。

    宜速焚之勿漏人口。

    故權之導文不存紙墨。

    每讀碑志多疏麗詞。

    傍有觀者。

    若夢遊海。

    及登席列用牽引啭之。

    人謂拔情實惟巧附也。

    大業初年。

    終日嚴寺。

    時年五十三矣。

    門人法綱。

    傳師導法。

    汪汪任放谲詭多奇。

    言雖不繁寫情都盡。

    蕭仆射昆李。

    時号學宗。

    常營福祀。

    登臨莫逮。

    每有檀會必遣邀迎。

    然其令響始飛飒焉早逝。

    釋門掩扇道俗鹹惋。

     釋智果。

    會稽剡人。

    率素輕清慈物在性。

    常誦法華頗愛文筆。

    經史固其本圖。

    摛目得其清緻。

    時弘唱讀文學所欣。

    俗以其書勢逼右軍。

    用呈蕃晉王。

    乃召令寫書。

    果曰。

    吾出家人也。

    複為他役。

    都不可矣。

    一負聲教之寄。

    二違發足之誡。

    王逼吾身。

    心不可逼。

    乃雲。

    眼闇不能運筆。

    王大怒。

    長囚江都。

    令守寶台經藏。

    及入京儲貳出巡楊越。

    乃上太子東巡頌。

    其序略雲。

    智果振衣出俗。

    慕義遊梁。

    感昔日之提獎。

    喜今辰之嘉慶。

    遂下令釋之。

    賜錢一萬金鐘二枚。

    召入慧日。

    終于東都。

    六十餘矣。

    時慧日沙門智骞者。

    江表人也。

    偏洞字源精閑通俗。

    晚以所學追入道場。

    自秘書正字仇校著作。

    言義不通皆咨骞決。

    即為定其今古出其人世。

    變體诂訓明若面焉。

    每曰。

    餘字學頗周。

    而不識字者多矣。

    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