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潔小震。
躬為翦落。
大功德貞律師道藹雲陽。
請任和上。
研思十誦一遍能述。
又從華林園法師受成實論。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謂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誦法華。
日限一卷。
因斯通夢。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興皇聽摩诃衍。
質疑明難唐突玄門。
朗公精通綽然複加脂粉。
吾出講八年。
無一問至此。
能使妙義開神。
真吾師矣。
仍從北面數載研尋。
開善大忍法師。
匿影鐘山遊心方等。
将欲試瞻先達問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歎曰。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辯勇二師當塗上将。
頻事開折亟經重席。
時人語曰。
錢唐有真觀。
當天下一半。
沙門洪偃。
才邁儒英。
鈎深釋傑。
面相謂曰。
權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絕爾具八能。
謂義導書詩辯貌聲棋是也。
由此王公貴遊多所知識。
始興王東臨禹井。
請以同行。
于時興皇講筵。
選能義集。
觀臨途既促。
鹹推前次。
既登高座開二谛宗百并縱橫一言冰泮。
學士傅繹在席嗟曰。
三千稱首七十當初。
是上人者當為酬對。
金陵道俗見知若此。
既達東夏住香嚴寺。
講大涅槃。
四方義集複增榮觀興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經論。
略已弘通。
而燕趙齊秦。
引領翹足。
專學雖多。
兼該者寡。
宜速反東蕃法門相寄。
于斯時也征周失律朝議括僧無名者休道。
觀乃傷迷歎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強。
黎庶厮小造罪貧弱。
欲茂枝葉反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則亡身在法。
乃緻書仆射徐陵。
文見别集。
陵封書合奏。
帝懔然動容。
括僧由寝。
據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時矣。
江夏王出鎮于越。
複請同行。
朗師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講堂相委。
複屬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屢動法輪。
特進杜棱。
請歸光顯傳教學徒。
及永陽鄱陽二王司空司馬消難。
并相次海運延仰浙東。
故得塗香慧炬以業以煥頂敬傾心盡誠盡節。
天台智者名行絕倫。
先世因緣敦猷莫逆。
年臘既齊為法兄弟。
共遊秦嶺淩雲舊房。
朝陽澄景。
則高談慧照。
夕陰匿采。
則深安禅寂。
及智者征上阙庭。
觀便孤園敷說。
大流法味。
載廣俗心。
永陽還京仰奏清德。
舉朝僧正同請絲綸。
遂逢祚終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勞問。
秦王莅蕃。
二延總府。
皆辭以疾。
确乎不就。
齊王晚迎江浦。
躬申頂禮。
傳以香火。
送還舊邑之衆善寺。
開皇十四年時極亢旱。
刺史劉景安。
請講海龍王經。
序王既訖驟雨滂霔。
自斯厥後有請便降。
吳越宗仰其若神焉。
縣西有靈隐山者。
舊曰仙居。
峰吐蓮華洞藏龍穴。
信江東之秀嶽也。
觀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禅師頭陀石室。
檀越陳仲寶。
率諸同侶開藏拓基。
構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還谷。
栖止終焉。
衆善講堂付門人玄鏡。
鏡承瓶瀉相從不絕。
及文皇造塔。
形勝所歸不謀同集。
取決于觀。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雖發誠言孰為可信。
俯仰穿鑿洞穴。
自然狀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爾在山常講法華。
用為心要。
受持讀誦躬自書弘。
五種法師于斯乎在。
又特于經旨明練深趣。
談吐新奇非尋紙墨。
智思擊揚迥飛文外。
又感盥洗遺渧地不為濡。
事理異人。
經之力也。
睾亭神姓陳名重。
降祝請講法華一遍。
遺以錢物。
又降祝舍其廟堂五間。
為衆善佛殿。
據斯以言。
感靈通供誠希有也。
大業七年四月八日。
司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講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現病品。
夢見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禮雲。
淨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夢與智者同輿。
夾侍尊像。
翼佛還山。
覺已歎曰。
昔六十二應終。
講法華力。
更延一紀。
今七十四複緻斯應。
生期畢矣。
即集内衆。
訓将來事曰。
欲生善道。
欲備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須持戒修定學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過無所得也。
爾日天台送書并緻香蘇石蜜。
觀覽書曰。
宿世因緣最後信矣。
命兩如意。
一東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諸雜服式吾眼自分。
一還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嘗有人夢。
飛殿來迎。
沙門寶慧又聞空中鼓樂。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請講菩薩戒也。
端坐怡然。
不覺已滅逝于衆善之舊寺。
從子至午心頂俱暖。
身體柔軟顔色不變。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時屬流火。
焰氣尚嚴。
而俨若生存。
寔資神力。
從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輻湊六縣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鹹萃。
皆就屍手傳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纏雲。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獻日有千群。
随次大齋開龛瞻奉而色相光潔。
眉毫更長。
倍異生前。
鹹加奇歎。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靈隐山。
真容掩方墳。
寫狀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蓋成蔭幢幡蔽野。
存亡榮慶非可勝言。
初觀聲辯之雄。
最稱宏富。
江表大國莫敢争先。
自正法東流。
談導之功。
衛安為其稱首。
自爾詞人莫不宗猷于觀。
是知五百一賢代興有日。
佛法榮顯寔賴斯乎。
開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師臨吊。
乃拒官軍。
羽檄競馳兵聲逾盛。
時元帥楊素。
整陣南驅。
尋便瓦散。
俘虜誅剪三十餘萬。
以觀名聲昌盛光揚江表。
謂其造檄。
不問将誅。
既被嚴系無由申雪。
金陵才士鮑亨謝瑀之徒。
并被擁略将欲斬決。
來過素前。
責曰。
道人當坐禅讀經。
何因妄忤軍甲。
乃作檄書。
罪當死不。
觀曰。
道人所學誠如公言。
然觀不作檄書。
無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
是爾作不。
觀讀曰。
斯文淺陋未能動人。
觀實不作。
若作過此。
乃指擿五三處曰。
如此語言何得上紙。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觀曰。
吳越草竊出在庸人。
士學儒流多被擁逼。
即數鮑謝之徒三十餘人。
并是處國賓王。
當世
躬為翦落。
大功德貞律師道藹雲陽。
請任和上。
研思十誦一遍能述。
又從華林園法師受成實論。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謂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誦法華。
日限一卷。
因斯通夢。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興皇聽摩诃衍。
質疑明難唐突玄門。
朗公精通綽然複加脂粉。
吾出講八年。
無一問至此。
能使妙義開神。
真吾師矣。
仍從北面數載研尋。
開善大忍法師。
匿影鐘山遊心方等。
将欲試瞻先達問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歎曰。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辯勇二師當塗上将。
頻事開折亟經重席。
時人語曰。
錢唐有真觀。
當天下一半。
沙門洪偃。
才邁儒英。
鈎深釋傑。
面相謂曰。
權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絕爾具八能。
謂義導書詩辯貌聲棋是也。
由此王公貴遊多所知識。
始興王東臨禹井。
請以同行。
于時興皇講筵。
選能義集。
觀臨途既促。
鹹推前次。
既登高座開二谛宗百并縱橫一言冰泮。
學士傅繹在席嗟曰。
三千稱首七十當初。
是上人者當為酬對。
金陵道俗見知若此。
既達東夏住香嚴寺。
講大涅槃。
四方義集複增榮觀興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經論。
略已弘通。
而燕趙齊秦。
引領翹足。
專學雖多。
兼該者寡。
宜速反東蕃法門相寄。
于斯時也征周失律朝議括僧無名者休道。
觀乃傷迷歎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強。
黎庶厮小造罪貧弱。
欲茂枝葉反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則亡身在法。
乃緻書仆射徐陵。
文見别集。
陵封書合奏。
帝懔然動容。
括僧由寝。
據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時矣。
江夏王出鎮于越。
複請同行。
朗師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講堂相委。
複屬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屢動法輪。
特進杜棱。
請歸光顯傳教學徒。
及永陽鄱陽二王司空司馬消難。
并相次海運延仰浙東。
故得塗香慧炬以業以煥頂敬傾心盡誠盡節。
天台智者名行絕倫。
先世因緣敦猷莫逆。
年臘既齊為法兄弟。
共遊秦嶺淩雲舊房。
朝陽澄景。
則高談慧照。
夕陰匿采。
則深安禅寂。
及智者征上阙庭。
觀便孤園敷說。
大流法味。
載廣俗心。
永陽還京仰奏清德。
舉朝僧正同請絲綸。
遂逢祚終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勞問。
秦王莅蕃。
二延總府。
皆辭以疾。
确乎不就。
齊王晚迎江浦。
躬申頂禮。
傳以香火。
送還舊邑之衆善寺。
開皇十四年時極亢旱。
刺史劉景安。
請講海龍王經。
序王既訖驟雨滂霔。
自斯厥後有請便降。
吳越宗仰其若神焉。
縣西有靈隐山者。
舊曰仙居。
峰吐蓮華洞藏龍穴。
信江東之秀嶽也。
觀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禅師頭陀石室。
檀越陳仲寶。
率諸同侶開藏拓基。
構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還谷。
栖止終焉。
衆善講堂付門人玄鏡。
鏡承瓶瀉相從不絕。
及文皇造塔。
形勝所歸不謀同集。
取決于觀。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雖發誠言孰為可信。
俯仰穿鑿洞穴。
自然狀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爾在山常講法華。
用為心要。
受持讀誦躬自書弘。
五種法師于斯乎在。
又特于經旨明練深趣。
談吐新奇非尋紙墨。
智思擊揚迥飛文外。
又感盥洗遺渧地不為濡。
事理異人。
經之力也。
睾亭神姓陳名重。
降祝請講法華一遍。
遺以錢物。
又降祝舍其廟堂五間。
為衆善佛殿。
據斯以言。
感靈通供誠希有也。
大業七年四月八日。
司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講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現病品。
夢見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禮雲。
淨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夢與智者同輿。
夾侍尊像。
翼佛還山。
覺已歎曰。
昔六十二應終。
講法華力。
更延一紀。
今七十四複緻斯應。
生期畢矣。
即集内衆。
訓将來事曰。
欲生善道。
欲備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須持戒修定學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過無所得也。
爾日天台送書并緻香蘇石蜜。
觀覽書曰。
宿世因緣最後信矣。
命兩如意。
一東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諸雜服式吾眼自分。
一還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嘗有人夢。
飛殿來迎。
沙門寶慧又聞空中鼓樂。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請講菩薩戒也。
端坐怡然。
不覺已滅逝于衆善之舊寺。
從子至午心頂俱暖。
身體柔軟顔色不變。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時屬流火。
焰氣尚嚴。
而俨若生存。
寔資神力。
從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輻湊六縣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鹹萃。
皆就屍手傳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纏雲。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獻日有千群。
随次大齋開龛瞻奉而色相光潔。
眉毫更長。
倍異生前。
鹹加奇歎。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靈隐山。
真容掩方墳。
寫狀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蓋成蔭幢幡蔽野。
存亡榮慶非可勝言。
初觀聲辯之雄。
最稱宏富。
江表大國莫敢争先。
自正法東流。
談導之功。
衛安為其稱首。
自爾詞人莫不宗猷于觀。
是知五百一賢代興有日。
佛法榮顯寔賴斯乎。
開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師臨吊。
乃拒官軍。
羽檄競馳兵聲逾盛。
時元帥楊素。
整陣南驅。
尋便瓦散。
俘虜誅剪三十餘萬。
以觀名聲昌盛光揚江表。
謂其造檄。
不問将誅。
既被嚴系無由申雪。
金陵才士鮑亨謝瑀之徒。
并被擁略将欲斬決。
來過素前。
責曰。
道人當坐禅讀經。
何因妄忤軍甲。
乃作檄書。
罪當死不。
觀曰。
道人所學誠如公言。
然觀不作檄書。
無辜受死。
素大怒将檄以示。
是爾作不。
觀讀曰。
斯文淺陋未能動人。
觀實不作。
若作過此。
乃指擿五三處曰。
如此語言何得上紙。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觀曰。
吳越草竊出在庸人。
士學儒流多被擁逼。
即數鮑謝之徒三十餘人。
并是處國賓王。
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