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一

關燈
雜科聲德篇第十 正傳十二 附見八。

     陳楊都光宅寺釋慧明傳一。

     高齊邺下沙門釋道紀傳二。

     隋京師定水寺釋法稱傳三(智雲) 隋杭州靈隐山天竺寺釋真觀傳四。

     隋蘇州栖霞寺釋法韻傳五。

     隋東都慧日道場釋立身傳六(慧甯 廣壽)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善權傳七(法綱) 隋東都慧日道場釋智果傳八(玄應 智骞) 隋京師日嚴道場釋慧常傳九(道英 神爽) 唐京師玄法寺釋法琰傳十。

     唐京師定水寺釋智凱傳十一。

     唐京師法海寺釋寶岩傳十二。

     釋慧明。

    不知何人。

    貌儀象胡。

    故世以胡明為目。

    然其利口奇辯鋒湧難加。

    摛體風雲銘目時事。

    吐言驚世聞皆諷之。

    後乃聽采經論。

    傍尋書史。

    捃掇大旨不存文句。

    陳文禦世多營齋福。

    民百風從其例遂廣。

    衆以明騁炫唇吻機變不思。

    諸有唱導莫不推指。

    明亦自顧才力有餘。

    随聞即舉。

    牽引古今包括大緻。

    能使聽者欣欣恐其休也。

    宣帝在位大建五年。

    将事北征觀兵河上。

    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

    領軍淮浦與齊對陣。

    雄氣相傾。

    帝甚憂及。

    乃于太極殿命龜蔔之。

    試卦腹文飒然長裂。

    君臣失色為不祥也。

    即請百僧齋。

    時一會臨中。

    獊猝未測所由。

    及行香訖乃陳蔔意。

    明抗聲叙緻又述緣曰。

    蔔征龜破。

    可謂千裡路通。

    既其文季前鋒豈不一期程捷。

    時以為浮飾也。

    至四月中。

    次大小岘與齊大戰。

    俘虜援兵二十餘萬。

    軍次谯合。

    呂梁彭越前無橫陣。

    故下敕雲。

    今歲出師薄伐邊服。

    所獲梁土。

    則江淮二百許城。

    東西五千餘裡。

    然龜腹長文号千裡也。

    遠驗明言宛同符契。

    故明承此勢。

    為業複隆。

    偏意宗猷。

    達悟登白者。

    其量弘矣。

    不測其終。

     釋道紀。

    未詳氏族。

    高齊之初。

    盛弘講說。

    然以成實見知。

    門學業成分部結衆。

    紀用欣然。

    以教習之功成遺業也。

    天保年中。

    秋初立講。

    紀引衆首。

    出邺城南。

    彼舊門人又引衆入。

    正于阃側欻爾相值。

    紀曰。

    卿從何來。

    殊無禮也。

    如何師範辄抗拒耶。

    既不傾屈。

    理宜下道。

    彼曰。

    法鼓競鳴。

    利建斯在。

    聲榮之望。

    師資焉有。

    紀不答。

    自為下道出于城外。

    回首告其屬曰。

    吾講成實。

    積三十載。

    開悟匠導望有功夫。

    解本拟行斯遺誡也。

    今解而不行還如根本不解矣。

    徒失前功終無後利。

    往不可追來猶可及。

    請并返京。

    吾當别計。

    乃退掩房戶。

    廣讀經論。

    為彼士俗而行開化。

    故其撰集名為金藏論也。

    一帙七卷。

    以類相從。

    寺塔幡燈之由。

    經像歸戒之本。

    具羅一化大啟福門。

    論成之後。

    與同行七人出邺郊東七裡而頓。

    周匝七裡。

    士女通集為講斯論。

    七日一遍。

    往必荷擔不恥微行。

    經書塔像為一頭。

    老母掃帚為一頭。

    齊佛境内有塔斯掃。

    每語人曰。

    經不雲乎。

    掃僧地如閻浮。

    不如佛地一掌者。

    由智田勝也。

    親供母者。

    以福與登地菩薩齊也。

    故其孝性淳深。

    為之縫補衣着食飲。

    大小便利必身經理。

    不許人兼。

    有或助者。

    紀曰。

    吾母也。

    非他之母。

    形骸之累并吾身也。

    有身必苦。

    何得以苦勞人。

    所以身為苦先。

    幸勿相助。

    因斯以勵道俗。

    從者衆矣。

    又複勸人奉持八戒。

    行法社齋不許屠殺。

    所期既了又轉至前。

    還依上事周曆行化。

    數年之間繞邺林郊。

    奉其教者十室而九。

    有同侶者故往候曰。

    比行化俗。

    何如道耶。

    紀曰。

    彼講可追。

    今則無悔。

    既往不咎。

    知複何言。

    後遭周氏吞并玄教同廢。

    呼嗟俗壤每崇斯業。

    及開法始更廣其門。

    故彼論初雲邪見者是也。

    所以世傳。

    何隐論師造金藏論。

    終惟紀也。

    故改名雲。

    然其所出抄略正文。

    深可依準。

    後不測其終。

     釋法稱。

    江南人。

    通諸經聲清響動衆。

    陳氏所化舉朝奉之。

    又善披導即務标奇。

    雖無希世之明。

    而有随機之要。

    隋平南服。

    與白雲經師。

    同歸秦壤。

    住興善寺。

    每引内禁。

    叙論正義開納帝心。

    即敕正殿常置經座。

    日别差讀經。

    聲聲不絕。

    聽覽微隙即問經旨。

    遂終升遐。

    晚住定水。

    與雲同卒。

    俱八十餘。

    仁壽年也。

    時有智雲。

    亦善經呗。

    對前白者。

    世号烏雲。

    令望所高聲飛南北。

    每執經對禦。

    向振如雷。

    時慘哀啭。

    停駐飛走。

    其德甚衆。

    秘不洩之。

    故無事緒可列。

    又善席上談吐驚奇。

    子史丘索都皆谙曉。

    對時引挽如宿構焉。

    隋炀在蕃。

    彌崇敬愛。

    召入慧日。

    把臂朋從。

    欣其詞令故也。

    年登五十卒于京師。

    王悲惜焉數日不出。

    廣為追福。

    又教沙門法論為之墓志見于别集。

     釋真觀。

    字聖達。

    吳郡錢唐人。

    俗姓範氏。

    祖延蒸給事黃門侍郎。

    父兌通直散騎常侍。

    母桓氏溫良有德。

    嘗悱憤無胤。

    潔齋立誓。

    誦藥師觀世音金剛波若。

    願求智子紹嗣名家。

    時獻統所圖迦毗羅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靈異。

    躬往祈禱。

    刻寫容影。

    事像若真。

    依藥師經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覺遊光照身。

    自爾志性非恒。

    言辄詣達。

    豈非垂天托人寄範弘釋者也。

    及其誕育。

    奇相不倫。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閏榮府。

    從幼至終未嘗患渴。

    故體膚光偉雖老不衰。

    舌文交加狀如羅绮。

    故得含章蘊辯開神明晤。

    又聲韻鐘鈴。

    捷均風雨。

    其見聞者莫不驚異。

    小有大概。

    五歲能蔬齋。

    或登衣箧。

    或執扇帚。

    戲為談講。

    八歲通詩禮。

    和庾尚書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經柱下河上無所遺隐。

    時又流涉棋琴。

    暢懷文集。

    日新月異。

    師友驚忻。

    嘗共友人逍遙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當為大法師。

    後即專誦淨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機承色。

    二親弗許。

    乃曰。

    迦毗降夢。

    子欲開籠。

    拘令在網。

    此非黠慧。

    父母鹹開心随喜。

    啟敕降言并賜衣缽。

    義興生法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