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興福篇第九 正紀十二人 附見五人。
梁蜀部沙門釋明達傳一。
周鄜州大像寺釋僧明傳二(僧護) 隋天台山瀑布寺釋慧達傳三。
唐綿州振向寺釋僧晃傳四。
唐楊州長樂寺釋住力傳五。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智興傳六(善因) 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傳七。
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傳八(靜默 昙獻) 唐京師清禅寺釋慧胄傳九(法素) 唐梓州牛頭山寺釋智通傳十。
唐梓州通泉寺釋慧震傳十一。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雲傳十二。
釋明達。
姓康氏。
其先康居人也。
童稚出家嚴持齋素。
初受十戒便護五根。
年及具足。
行業彌峻。
脅不着席日無再飯。
外肅儀軌内樹道因。
廣濟為懷遊行在務。
以梁天鑒初。
來自西戎至于益部。
時巴峽蠻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征兵克期誅讨。
達愍其将苦。
志存拯拔。
獨行詣賊。
登其堡壘。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風雨晦冥雷霆振擊。
群賊驚駭恻爾求哀。
達乃教具千燈祈誠三寶。
營辦始就昏霾立霁。
山澤通氣天地開朗。
翕然望國并從王化。
繦負排薮獺弁前趨者。
其徒充澤。
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阻。
兵威不設而萬裡坦然。
達之力也。
後因行汶中。
路逢有人縛豚在地。
聲作人語曰。
願上聖救我。
達即解衣贖而放之。
嘗于夜中索水洗腳。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脫。
重以湯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腳便淨。
達曰。
此魚膏也。
更莫測其所從。
行至梓州牛頭山。
欲構浮圖及以精舍。
不訪材石直覓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也。
于時二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長材。
正堪刹柱。
長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豎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無溜者。
達率合皂素通皆接取。
縱橫山積。
創修堂宇架塔九層。
遠近并力一時繕造。
役不逾時。
欻然成就。
而躬襲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補寒暑無革。
有時在定據于繩床。
赫然火起。
衆往撲滅。
惟覺清涼。
有沙門僧救者。
積患攣躄。
來從乞差。
達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驟步而返。
斯陰德顯濟功不可識。
其例甚矣。
又布薩時身先衆坐。
因有偷者穿牆負物。
既出在外迷悶方所還來投寺。
遂喻而遣之。
故達化行楚蜀。
德服如風之偃仆也。
故使三蜀氓流或執爐請供者。
或散花布衣者。
或舍俗歸忏者。
或剪落從法者。
日積歲計又不可紀。
以天鑒十五年。
隋始興王還荊州。
冬十二月終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達形長八尺。
容式偉然敷弘律訓及以講誦。
乍諷俗書用悟昏識。
铨序罪福無待重尋。
故詳略而傳矣。
釋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質樸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雖不閑明經诰。
然履操貞梗。
有聲時俗。
因遊邑落往還山谷。
見一陭岸屢有異光。
怪而尋讨上下循擾。
乃見澗底石跌一枚。
其狀高大。
遠望岸側卧石如像。
半現于外。
遂加功發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純如鐵磺。
不加錾琢宛然圓具。
舉高三丈餘。
時周武已崩。
天元嗣曆。
明情發增勇不懼嚴誅。
顧問古老無知來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當是育王遺像散在人間。
應現之來故在斯矣。
即召四遠同時拖舉。
事力既竭全無勝緻。
明乃執爐誓曰。
若佛法重興。
蒼生有賴者。
希現威靈得遂情願。
适發言已。
像乃忽然輕舉。
從山直下徑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衆驚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聞。
帝用為嘉瑞也。
乃改元為大像焉。
自爾佛教漸弘。
明之力也。
又尋下敕。
以其所住為大像寺。
今所謂顯際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餘裡。
時值陰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盡報修奉。
大感物心。
以開皇中年卒于彼寺。
餘以為興福之來。
事有機會。
感見奇迹。
其相彌隆。
略引五三用開神理。
至如徐州吳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東晉沙門法顯。
厲節西天曆觀聖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顯時遇疾心希鄉飯。
主人上坐親事經理。
敕沙彌為取本鄉齋食。
倏忽往還。
腳有瘡血。
雲往彭城吳蒼鷹家求食。
為犬所齧。
顯怪其旋轉之頃而遊萬裡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還。
故往彭城訪吳蒼鷹。
具知由委。
其犬齧餘血塗門之處猶在。
顯曰。
此羅漢聖僧血也。
當時見為取食。
何期犬遂損耶。
鷹聞忏咎。
即舍宅為寺。
自至揚都。
廣求經像。
正濟大江船遂傾側。
忽有雙骨各長一丈。
随波騰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聞。
有司觀檢。
乃龍齒也。
鷹求像未獲。
溯江西上。
暫息林間。
遇見婆羅門僧持像而行。
雲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
鷹曰。
必如來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鷹将像還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軀。
皆足下置字。
新舊莫辯。
任鷹探取。
像又降夢示其本末。
恰至鷹取還得本像。
乃還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請入北台。
高齊後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邺下。
齊滅周廢。
為僧藏弆。
大隋開教還重興世。
今在相州邺縣大慈寺也。
又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徑六寸許。
八楞紫色内外映徹。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來谒帝。
會侯景作亂。
便置江州廬山西林寺大像頂上。
至開皇十年。
炀帝作鎮江海。
廣搜英異。
文藝書記并委仇括。
乃于雜傳得影像記。
即遣中使王延壽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養。
在蕃曆任。
每有行往函盛導前。
初無甯舍。
及登儲貳乃送于曲池日嚴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廢入崇義。
像随僧來。
京邑道俗備得觀仰。
其中變現斯量難準。
或佛塔形像。
或賢聖天人。
或山林帳蓋。
或三途苦趣。
或前後見同。
或俄頃轉異。
斯并目矚而叙之。
信業鏡而非謬矣。
貞觀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絕也。
又梁襄陽金像寺丈六無量壽瑞像者。
東晉孝武甯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門釋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嚴飾成就。
刺史郗恢創莅此蕃。
像乃行至萬山。
恢率道俗迎還本寺。
複以其夕出住寺門。
合境同嗟。
具以聞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興苑鑄金銅花趺高六尺廣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贊之。
劉孝儀為文又荊州長沙寺瑞像者。
晉太元年。
此像現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傳。
形甚瑰異高于七尺。
昔經夜行。
人謂非類以刀擊之。
及旦往視乃金像也。
刀所擊處文現于外。
梁高奉法情Q欲Y親谒。
雖加事力終無以緻。
後遣侍中廣赍香供丹款。
既達。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還複留礙。
重竭請祈方許從就。
去都十八裡。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續不絕。
白黑欣慶。
在殿供養。
三日已後從大通門送同泰寺。
末被火燒堂塔并盡。
惟像居殿巋然獨存。
又高齊定州觀音瑞像。
及高王經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孫敬德。
于防所造觀音像。
及年滿還。
常加禮事。
後為劫賊所引。
禁在京獄。
不勝拷掠。
遂妄承罪。
并處極刑。
明旦将決。
心既切至。
淚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當是過去曾枉他來。
願償債畢了。
又願一切衆生所有禍橫。
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俙如睡。
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
經有佛名。
令誦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覺已。
緣夢中經。
了無謬誤。
比至平明已滿百遍。
有司執縛向市。
且行且誦。
臨欲加刑誦滿千遍。
執刀下斫。
折為三段。
三換其刀。
皮肉不損。
怪以奏聞。
承相高歡。
表請免刑。
仍敕傳寫被之于世。
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
德既放還。
觀在防時所造像項。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發鄉邑。
又昔彌天襄陽金像。
更曆晉宋迄于齊梁。
屢感靈相。
聞之前紀。
周武滅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歲。
太原公主秉。
為荊州副鎮将。
上開府長孫哲。
志性兇頑不信佛法。
聞有此像先欲毀之。
邑中士女被廢僧尼。
掩淚痛心無由救止。
哲見欽崇彌至。
嗔怒彌盛。
逼逐侍從。
速令摧殄。
令百餘人以繩系項。
牽挽不動。
哲謂不用加力。
便杖監事。
人各一百牽之如故。
铿然逾固。
進三百人牽猶不動。
哲怒彌盛。
又加五百牽引方倒。
聲振地動。
人皆悚栗。
哲獨喜勇。
即遣镕毀之。
都無慚懼。
自又馳馬欲報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喑直視。
四支不勝。
至夜而卒。
梁蜀部沙門釋明達傳一。
周鄜州大像寺釋僧明傳二(僧護) 隋天台山瀑布寺釋慧達傳三。
唐綿州振向寺釋僧晃傳四。
唐楊州長樂寺釋住力傳五。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智興傳六(善因) 唐蒲州普救寺釋道積傳七。
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傳八(靜默 昙獻) 唐京師清禅寺釋慧胄傳九(法素) 唐梓州牛頭山寺釋智通傳十。
唐梓州通泉寺釋慧震傳十一。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雲傳十二。
釋明達。
姓康氏。
其先康居人也。
童稚出家嚴持齋素。
初受十戒便護五根。
年及具足。
行業彌峻。
脅不着席日無再飯。
外肅儀軌内樹道因。
廣濟為懷遊行在務。
以梁天鑒初。
來自西戎至于益部。
時巴峽蠻夷。
鼓行抄劫。
州郡征兵克期誅讨。
達愍其将苦。
志存拯拔。
獨行詣賊。
登其堡壘。
慰喻招引。
未狎其情。
俄而風雨晦冥雷霆振擊。
群賊驚駭恻爾求哀。
達乃教具千燈祈誠三寶。
營辦始就昏霾立霁。
山澤通氣天地開朗。
翕然望國并從王化。
繦負排薮獺弁前趨者。
其徒充澤。
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阻。
兵威不設而萬裡坦然。
達之力也。
後因行汶中。
路逢有人縛豚在地。
聲作人語曰。
願上聖救我。
達即解衣贖而放之。
嘗于夜中索水洗腳。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脫。
重以湯洗。
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腳便淨。
達曰。
此魚膏也。
更莫測其所從。
行至梓州牛頭山。
欲構浮圖及以精舍。
不訪材石直覓匠工。
道俗莫不怪其言也。
于時二月水竭。
即下求水。
乃于水中得一長材。
正堪刹柱。
長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豎焉。
至四月中。
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無溜者。
達率合皂素通皆接取。
縱橫山積。
創修堂宇架塔九層。
遠近并力一時繕造。
役不逾時。
欻然成就。
而躬襲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補寒暑無革。
有時在定據于繩床。
赫然火起。
衆往撲滅。
惟覺清涼。
有沙門僧救者。
積患攣躄。
來從乞差。
達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驟步而返。
斯陰德顯濟功不可識。
其例甚矣。
又布薩時身先衆坐。
因有偷者穿牆負物。
既出在外迷悶方所還來投寺。
遂喻而遣之。
故達化行楚蜀。
德服如風之偃仆也。
故使三蜀氓流或執爐請供者。
或散花布衣者。
或舍俗歸忏者。
或剪落從法者。
日積歲計又不可紀。
以天鑒十五年。
隋始興王還荊州。
冬十二月終于江陵。
春秋五十有五。
達形長八尺。
容式偉然敷弘律訓及以講誦。
乍諷俗書用悟昏識。
铨序罪福無待重尋。
故詳略而傳矣。
釋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質樸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雖不閑明經诰。
然履操貞梗。
有聲時俗。
因遊邑落往還山谷。
見一陭岸屢有異光。
怪而尋讨上下循擾。
乃見澗底石跌一枚。
其狀高大。
遠望岸側卧石如像。
半現于外。
遂加功發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純如鐵磺。
不加錾琢宛然圓具。
舉高三丈餘。
時周武已崩。
天元嗣曆。
明情發增勇不懼嚴誅。
顧問古老無知來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當是育王遺像散在人間。
應現之來故在斯矣。
即召四遠同時拖舉。
事力既竭全無勝緻。
明乃執爐誓曰。
若佛法重興。
蒼生有賴者。
希現威靈得遂情願。
适發言已。
像乃忽然輕舉。
從山直下徑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衆驚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聞。
帝用為嘉瑞也。
乃改元為大像焉。
自爾佛教漸弘。
明之力也。
又尋下敕。
以其所住為大像寺。
今所謂顯際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餘裡。
時值陰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盡報修奉。
大感物心。
以開皇中年卒于彼寺。
餘以為興福之來。
事有機會。
感見奇迹。
其相彌隆。
略引五三用開神理。
至如徐州吳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東晉沙門法顯。
厲節西天曆觀聖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顯時遇疾心希鄉飯。
主人上坐親事經理。
敕沙彌為取本鄉齋食。
倏忽往還。
腳有瘡血。
雲往彭城吳蒼鷹家求食。
為犬所齧。
顯怪其旋轉之頃而遊萬裡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還。
故往彭城訪吳蒼鷹。
具知由委。
其犬齧餘血塗門之處猶在。
顯曰。
此羅漢聖僧血也。
當時見為取食。
何期犬遂損耶。
鷹聞忏咎。
即舍宅為寺。
自至揚都。
廣求經像。
正濟大江船遂傾側。
忽有雙骨各長一丈。
随波騰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聞。
有司觀檢。
乃龍齒也。
鷹求像未獲。
溯江西上。
暫息林間。
遇見婆羅門僧持像而行。
雲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
鷹曰。
必如來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鷹将像還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軀。
皆足下置字。
新舊莫辯。
任鷹探取。
像又降夢示其本末。
恰至鷹取還得本像。
乃還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請入北台。
高齊後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邺下。
齊滅周廢。
為僧藏弆。
大隋開教還重興世。
今在相州邺縣大慈寺也。
又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徑六寸許。
八楞紫色内外映徹。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來谒帝。
會侯景作亂。
便置江州廬山西林寺大像頂上。
至開皇十年。
炀帝作鎮江海。
廣搜英異。
文藝書記并委仇括。
乃于雜傳得影像記。
即遣中使王延壽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養。
在蕃曆任。
每有行往函盛導前。
初無甯舍。
及登儲貳乃送于曲池日嚴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廢入崇義。
像随僧來。
京邑道俗備得觀仰。
其中變現斯量難準。
或佛塔形像。
或賢聖天人。
或山林帳蓋。
或三途苦趣。
或前後見同。
或俄頃轉異。
斯并目矚而叙之。
信業鏡而非謬矣。
貞觀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絕也。
又梁襄陽金像寺丈六無量壽瑞像者。
東晉孝武甯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門釋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嚴飾成就。
刺史郗恢創莅此蕃。
像乃行至萬山。
恢率道俗迎還本寺。
複以其夕出住寺門。
合境同嗟。
具以聞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興苑鑄金銅花趺高六尺廣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贊之。
劉孝儀為文又荊州長沙寺瑞像者。
晉太元年。
此像現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傳。
形甚瑰異高于七尺。
昔經夜行。
人謂非類以刀擊之。
及旦往視乃金像也。
刀所擊處文現于外。
梁高奉法情Q欲Y親谒。
雖加事力終無以緻。
後遣侍中廣赍香供丹款。
既達。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還複留礙。
重竭請祈方許從就。
去都十八裡。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續不絕。
白黑欣慶。
在殿供養。
三日已後從大通門送同泰寺。
末被火燒堂塔并盡。
惟像居殿巋然獨存。
又高齊定州觀音瑞像。
及高王經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孫敬德。
于防所造觀音像。
及年滿還。
常加禮事。
後為劫賊所引。
禁在京獄。
不勝拷掠。
遂妄承罪。
并處極刑。
明旦将決。
心既切至。
淚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當是過去曾枉他來。
願償債畢了。
又願一切衆生所有禍橫。
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俙如睡。
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
經有佛名。
令誦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覺已。
緣夢中經。
了無謬誤。
比至平明已滿百遍。
有司執縛向市。
且行且誦。
臨欲加刑誦滿千遍。
執刀下斫。
折為三段。
三換其刀。
皮肉不損。
怪以奏聞。
承相高歡。
表請免刑。
仍敕傳寫被之于世。
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
德既放還。
觀在防時所造像項。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發鄉邑。
又昔彌天襄陽金像。
更曆晉宋迄于齊梁。
屢感靈相。
聞之前紀。
周武滅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歲。
太原公主秉。
為荊州副鎮将。
上開府長孫哲。
志性兇頑不信佛法。
聞有此像先欲毀之。
邑中士女被廢僧尼。
掩淚痛心無由救止。
哲見欽崇彌至。
嗔怒彌盛。
逼逐侍從。
速令摧殄。
令百餘人以繩系項。
牽挽不動。
哲謂不用加力。
便杖監事。
人各一百牽之如故。
铿然逾固。
進三百人牽猶不動。
哲怒彌盛。
又加五百牽引方倒。
聲振地動。
人皆悚栗。
哲獨喜勇。
即遣镕毀之。
都無慚懼。
自又馳馬欲報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喑直視。
四支不勝。
至夜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