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道俗唱快。
當毀像時。
于腋下倒垂衣内銘雲。
晉太元十九年。
歲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
計勘年月。
興廢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聖人崇建容範。
動發物心。
生滅之期世相難改。
業理之緻複何虛矣。
又揚都長幹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傳。
每有亢陽之歲。
請像入宮。
必乘禦辇上加油帔。
僧衆從像以蓋自遮。
初雖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無不雨流滂注。
家國所幸。
有年斯賴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陳氏祯明年中。
像面轉西。
直月監堂屢回正南。
及至晨起還西如故。
具以奏聞。
敕延太極殿。
設齋行道。
先有七寶冠在于像頂。
飾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複加錦帽。
經夜至曉。
寶冠挂于像手。
錦帽猶加頭上。
帝聞之乃燒香祝曰。
若必國有不祥。
還脫冠也。
仍以冠在頂。
及至明晨脫挂如故。
上下同懼莫恻其征。
及隋滅陳降。
舉朝露首面縛京室。
方知其緻。
文帝後知乃遣迎接大内供養。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對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還如育王本像。
送興善寺。
既達此寺。
形相偉壯不會即機。
遂置于北面。
及明見像乃在南面中門。
衆鹹異焉。
還送北面堅封門鑰。
明旦更看像還在南。
佥皆愧悔謝其輕侮。
即見在寺。
圖寫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釋侶。
欣尚靈儀。
造等身金銀像二軀。
于重雲殿晨夕禮敬。
五十許年初無替廢。
及侯景纂奪。
猶在供養。
太尉王僧辯。
誅景江南。
元帝渚宮複沒。
辯乃通款于齊。
迎貞陽侯為帝。
時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辯女婿杜龛。
典衛宮阙。
為性兇捍。
不見後世。
欲毀二像為金銀挺。
先遣數十人上三休閣。
令镵佛項。
二像忽然一時回顧。
所遣衆人失喑如醉。
不能自勝。
杜龛即被打築。
遍身青腫惟見金剛力士怖畏之像。
競來打擊略無休息。
呻号數日洪爛而死。
及梁運在陳。
武帝崩背。
兄子陳茜嗣膺大業。
将修葬具造辒辌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
敕取重雲殿中佛像寶帳珩佩珠玉蓥飾之具。
将用送終。
人力既豐四面齊至。
但見雲氣擁結圍繞佛殿。
自餘方左白日開朗。
百工聞怪同本看睹。
須臾大雨橫注。
雷電震吼。
煙張鸱吻火烈雲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見重雲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帳座一時騰上。
煙火相扶欻然遠逝。
觀者傾都鹹生深信。
雨晴之後覆看故所。
惟見柱礎存焉。
至後月餘有從東州來者。
是日同見殿影東飛于海。
今有望海者時往見之。
近高齊日。
沙門僧護。
守道直心不求慧業。
願造丈八石像。
鹹怪其言。
後于寺北谷中見一卧石可長丈八。
乃雇匠營造。
向經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舉之。
如初不動。
經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營訖移置佛堂。
晉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齊燒諸佛寺。
此像獨不變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餘頭挽不可動。
忽有異僧。
以瓦木土墼壘而圍之。
須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後降夢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視焉。
乃木傷其二指也。
遂即補之。
開皇十年。
有盜像幡蓋者。
夢丈八人入室責之。
賊遂慚怖悔而謝焉。
其像現存。
并見旌異記及諸僧錄。
然斯通感佛教備彰。
但是福門無非靈應。
竊以像避延燒狩驚邪道。
影覆異術經焚不灰。
靈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興弘護。
其相大矣。
具在前聞。
至如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師弟子母氏。
貧窭内無袒衣。
來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着。
與諸鄰母同聚言笑。
忽覺腳熱。
漸上至腰。
須臾雷震擲鄰母百步之外。
土泥兩耳悶絕經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燒焦踡題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歸之龍。
信不虛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異神來形極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觸袈裟礙不得入。
遂得免脫。
如是衆相不可具紀。
如上下諸例中。
釋慧達。
姓王。
家于襄陽。
幼年在道。
繕修成務。
或登山臨水。
或邑落遊行。
但據形勝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補緝殘廢。
為釋門之所宅也。
後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業。
又北遊武當山。
如前攝靜。
有陳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斃者殆其過半。
達内興慈施。
于楊都大市建大藥藏。
須者便給。
拯濟彌隆。
金陵諸寺數過七百。
年月逾邁朽壞略盡。
達課勸修補三百餘所。
皆蓥飾華敞有移恒度。
仁壽年中。
于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
材石既充付後營立。
乃溯江西上。
至鄱陽預章諸郡。
觀檢功德。
願與衆生同此福緣。
故其所至封邑。
見有坊寺禅宇靈塔神儀。
無問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數非一。
晚為沙門慧雲邀請。
遂上廬嶽。
造西林寺。
晚閣七間栾栌重壘。
光耀山勢。
初造之日誓用黃楠。
阖境推求了無一樹。
佥欲改用餘木。
達曰。
誠心在此。
豈更餘求。
但至誠無感。
故訪追不遂。
必心期果決。
松散并變為楠。
如求不獲。
閣成則無日矣。
衆懼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是黃楠。
而在窮澗幽深無由可出。
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明。
窺見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餘并天崖。
遂牽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灘澓箄筏并壞。
及至廬阜不失一根。
閣遂得成。
宏冠前構。
後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設計取正無方。
有石門澗當于閣南。
忽有猛風北吹還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長沙。
鑄鐘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從焉。
傾竭金貝者。
兢兢業業恐其不受。
達任性造真言無華绮。
據經引喻笃勵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綜繁殷内收理靜。
傍觀沉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應附立有成遂。
斯即處煩不撓。
固其人矣。
又為西林閣成。
尊容猶阙。
複沿江投造修建充滿。
故舉閣圓備。
并達之功。
大業六年七月晦日。
舊疾忽增。
七日倚卧。
異香入室旋繞如雲。
閣中像設并汗流地。
衆見此瑞審達當終。
官人檢驗具以聞奏。
達神志如常。
累以餘業。
奄爾長逝。
年八十七矣。
釋僧晃。
姓馮氏。
綿州涪城南昌人。
形長八尺。
顔貌都偉。
威容整肅。
動中規矩。
而鷹眼虎身鵝行象步。
聲氣雄亮志略宏遠。
綱維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領袖鹹所推仰。
昔年在志學。
文才博達。
時共聲譽。
嘗夢手擎日月太虛中坐。
便晃然厭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為僧晃也。
父母未之許。
拘械兩足牢系屋柱。
決意已絕誓心無改。
不移旦夕鎖自然解。
乃歎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嶽以之轉。
江河以之絕。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為之潛光。
須彌為之崩頹。
星辰為之改度。
嘉樹為之藏摧。
況複金木之與桎梏。
奚足以語哉。
二親顧其冥感。
任從道化。
依彖法師出家受業。
學通大小夙夜匪懈。
會梁末周初佛法淆濫。
行多浮略迂誕毗尼。
晃具戒未聞。
而超然異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師友所成立也。
衆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壇之後。
偏攻十誦。
數年劬勞朗鑒精熟。
研微造盡彬郁可崇。
周保定後更業長安。
進學僧祇讨其幽旨。
有難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師禀受心法。
觀道圓淨由此彌開。
又于開禅師方等行道。
洞入時倫無與相映。
自此罕得而傳者。
由多營福業勞事有為。
是以隐墜世不稱也。
既而遐迩諷德。
聲聞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議開闡彌遂聖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啟祚面委僧正。
匡禦本邑。
而剛決方正賞罰嚴平。
綿益欽風貴賤攸奉。
前後州主十有餘人。
皆授戒香斷惡行善。
開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頭陀衆。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壽以後。
重率寺衆共轉藏經。
周而複始初不斷絕。
供給嚫錫一出俗緣。
皆晃指授。
故福報所至如泉不窮。
僧業茂盛方類推舉。
以武德冬初。
終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終前。
佛堂蓮華池自然枯竭。
池側慈竹無故雕死。
寺内薔薇非時發花晔如夏月。
衆以榮枯兩瑞不無生滅之懷德異常倫故。
感應之所期耳。
釋住力。
姓褚氏。
河南陽翟人。
避地吳郡之錢塘縣。
因而家焉。
宿植勝因早修慧業。
甫及八歲出家學道。
器宇凝峻虛懷接悟。
聲第之高有聞缁俗。
陳中宗
當毀像時。
于腋下倒垂衣内銘雲。
晉太元十九年。
歲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
計勘年月。
興廢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聖人崇建容範。
動發物心。
生滅之期世相難改。
業理之緻複何虛矣。
又揚都長幹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傳。
每有亢陽之歲。
請像入宮。
必乘禦辇上加油帔。
僧衆從像以蓋自遮。
初雖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無不雨流滂注。
家國所幸。
有年斯賴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陳氏祯明年中。
像面轉西。
直月監堂屢回正南。
及至晨起還西如故。
具以奏聞。
敕延太極殿。
設齋行道。
先有七寶冠在于像頂。
飾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複加錦帽。
經夜至曉。
寶冠挂于像手。
錦帽猶加頭上。
帝聞之乃燒香祝曰。
若必國有不祥。
還脫冠也。
仍以冠在頂。
及至明晨脫挂如故。
上下同懼莫恻其征。
及隋滅陳降。
舉朝露首面縛京室。
方知其緻。
文帝後知乃遣迎接大内供養。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對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還如育王本像。
送興善寺。
既達此寺。
形相偉壯不會即機。
遂置于北面。
及明見像乃在南面中門。
衆鹹異焉。
還送北面堅封門鑰。
明旦更看像還在南。
佥皆愧悔謝其輕侮。
即見在寺。
圖寫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釋侶。
欣尚靈儀。
造等身金銀像二軀。
于重雲殿晨夕禮敬。
五十許年初無替廢。
及侯景纂奪。
猶在供養。
太尉王僧辯。
誅景江南。
元帝渚宮複沒。
辯乃通款于齊。
迎貞陽侯為帝。
時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辯女婿杜龛。
典衛宮阙。
為性兇捍。
不見後世。
欲毀二像為金銀挺。
先遣數十人上三休閣。
令镵佛項。
二像忽然一時回顧。
所遣衆人失喑如醉。
不能自勝。
杜龛即被打築。
遍身青腫惟見金剛力士怖畏之像。
競來打擊略無休息。
呻号數日洪爛而死。
及梁運在陳。
武帝崩背。
兄子陳茜嗣膺大業。
将修葬具造辒辌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
敕取重雲殿中佛像寶帳珩佩珠玉蓥飾之具。
将用送終。
人力既豐四面齊至。
但見雲氣擁結圍繞佛殿。
自餘方左白日開朗。
百工聞怪同本看睹。
須臾大雨橫注。
雷電震吼。
煙張鸱吻火烈雲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見重雲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帳座一時騰上。
煙火相扶欻然遠逝。
觀者傾都鹹生深信。
雨晴之後覆看故所。
惟見柱礎存焉。
至後月餘有從東州來者。
是日同見殿影東飛于海。
今有望海者時往見之。
近高齊日。
沙門僧護。
守道直心不求慧業。
願造丈八石像。
鹹怪其言。
後于寺北谷中見一卧石可長丈八。
乃雇匠營造。
向經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舉之。
如初不動。
經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營訖移置佛堂。
晉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齊燒諸佛寺。
此像獨不變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餘頭挽不可動。
忽有異僧。
以瓦木土墼壘而圍之。
須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後降夢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視焉。
乃木傷其二指也。
遂即補之。
開皇十年。
有盜像幡蓋者。
夢丈八人入室責之。
賊遂慚怖悔而謝焉。
其像現存。
并見旌異記及諸僧錄。
然斯通感佛教備彰。
但是福門無非靈應。
竊以像避延燒狩驚邪道。
影覆異術經焚不灰。
靈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興弘護。
其相大矣。
具在前聞。
至如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師弟子母氏。
貧窭内無袒衣。
來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着。
與諸鄰母同聚言笑。
忽覺腳熱。
漸上至腰。
須臾雷震擲鄰母百步之外。
土泥兩耳悶絕經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燒焦踡題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歸之龍。
信不虛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異神來形極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觸袈裟礙不得入。
遂得免脫。
如是衆相不可具紀。
如上下諸例中。
釋慧達。
姓王。
家于襄陽。
幼年在道。
繕修成務。
或登山臨水。
或邑落遊行。
但據形勝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補緝殘廢。
為釋門之所宅也。
後居天台之瀑布寺。
修禅系業。
又北遊武當山。
如前攝靜。
有陳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斃者殆其過半。
達内興慈施。
于楊都大市建大藥藏。
須者便給。
拯濟彌隆。
金陵諸寺數過七百。
年月逾邁朽壞略盡。
達課勸修補三百餘所。
皆蓥飾華敞有移恒度。
仁壽年中。
于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
材石既充付後營立。
乃溯江西上。
至鄱陽預章諸郡。
觀檢功德。
願與衆生同此福緣。
故其所至封邑。
見有坊寺禅宇靈塔神儀。
無問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數非一。
晚為沙門慧雲邀請。
遂上廬嶽。
造西林寺。
晚閣七間栾栌重壘。
光耀山勢。
初造之日誓用黃楠。
阖境推求了無一樹。
佥欲改用餘木。
達曰。
誠心在此。
豈更餘求。
但至誠無感。
故訪追不遂。
必心期果決。
松散并變為楠。
如求不獲。
閣成則無日矣。
衆懼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是黃楠。
而在窮澗幽深無由可出。
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明。
窺見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餘并天崖。
遂牽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灘澓箄筏并壞。
及至廬阜不失一根。
閣遂得成。
宏冠前構。
後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設計取正無方。
有石門澗當于閣南。
忽有猛風北吹還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長沙。
鑄鐘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從焉。
傾竭金貝者。
兢兢業業恐其不受。
達任性造真言無華绮。
據經引喻笃勵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綜繁殷内收理靜。
傍觀沉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應附立有成遂。
斯即處煩不撓。
固其人矣。
又為西林閣成。
尊容猶阙。
複沿江投造修建充滿。
故舉閣圓備。
并達之功。
大業六年七月晦日。
舊疾忽增。
七日倚卧。
異香入室旋繞如雲。
閣中像設并汗流地。
衆見此瑞審達當終。
官人檢驗具以聞奏。
達神志如常。
累以餘業。
奄爾長逝。
年八十七矣。
釋僧晃。
姓馮氏。
綿州涪城南昌人。
形長八尺。
顔貌都偉。
威容整肅。
動中規矩。
而鷹眼虎身鵝行象步。
聲氣雄亮志略宏遠。
綱維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領袖鹹所推仰。
昔年在志學。
文才博達。
時共聲譽。
嘗夢手擎日月太虛中坐。
便晃然厭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為僧晃也。
父母未之許。
拘械兩足牢系屋柱。
決意已絕誓心無改。
不移旦夕鎖自然解。
乃歎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嶽以之轉。
江河以之絕。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為之潛光。
須彌為之崩頹。
星辰為之改度。
嘉樹為之藏摧。
況複金木之與桎梏。
奚足以語哉。
二親顧其冥感。
任從道化。
依彖法師出家受業。
學通大小夙夜匪懈。
會梁末周初佛法淆濫。
行多浮略迂誕毗尼。
晃具戒未聞。
而超然異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師友所成立也。
衆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壇之後。
偏攻十誦。
數年劬勞朗鑒精熟。
研微造盡彬郁可崇。
周保定後更業長安。
進學僧祇讨其幽旨。
有難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師禀受心法。
觀道圓淨由此彌開。
又于開禅師方等行道。
洞入時倫無與相映。
自此罕得而傳者。
由多營福業勞事有為。
是以隐墜世不稱也。
既而遐迩諷德。
聲聞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議開闡彌遂聖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啟祚面委僧正。
匡禦本邑。
而剛決方正賞罰嚴平。
綿益欽風貴賤攸奉。
前後州主十有餘人。
皆授戒香斷惡行善。
開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頭陀衆。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壽以後。
重率寺衆共轉藏經。
周而複始初不斷絕。
供給嚫錫一出俗緣。
皆晃指授。
故福報所至如泉不窮。
僧業茂盛方類推舉。
以武德冬初。
終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終前。
佛堂蓮華池自然枯竭。
池側慈竹無故雕死。
寺内薔薇非時發花晔如夏月。
衆以榮枯兩瑞不無生滅之懷德異常倫故。
感應之所期耳。
釋住力。
姓褚氏。
河南陽翟人。
避地吳郡之錢塘縣。
因而家焉。
宿植勝因早修慧業。
甫及八歲出家學道。
器宇凝峻虛懷接悟。
聲第之高有聞缁俗。
陳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