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宣帝。
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壯之極罄竭泉府。
乃敕專監百工。
故得揆測指撝面勢嚴淨。
至德二年。
又敕為寺主。
值江表淪亡僧徒乖散。
乃負錫遊方訪求勝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長樂寺而止心焉。
隋開皇十三年。
建塔五層。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遠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晉蕃又臨江海。
以力為寺任繕造之功故也。
初梁武得優填王像神瑞難紀。
在丹陽之龍光寺。
及陳國雲亡道場焚毀。
力乃奉接尊儀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長樂身心供養。
而殿宇褊狹未盡莊嚴。
遂宣導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閣并夾二樓。
寺衆大小三百餘僧。
鹹同喜舍畢願締構力乃勵率同侶二百餘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壯。
規摹所指妙盡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華絕。
力異神工。
宏壯高顯挺冠區宇。
大業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齋廚倉庫備足。
故使衆侶常續斷緒無因。
再往京師。
深降恩禮還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業十年。
自竭身資。
以栴檀香木。
模寫瑞像并二菩薩。
不久尋成同安閣内。
至十四年。
隋室喪亂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諸衢市。
誓以身命守護殿閣。
寺居狐兔顧影為俦。
啜菽飲水再離寒暑。
雖耆年暮齒。
而心力逾壯。
泥塗褫落周匝火燒。
口誦不辍手行治葺。
賊徒雪泣見者哀歎。
往往革心相佐修補。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舊僧餘衆并造相投。
邑室雖焚此寺猶在。
武德六年。
江表賊帥輔公祐。
負阻繕兵戈潛圖反叛。
凡百寺觀撒送江南。
力乃緻書再請。
願在閣前。
燒身以留寺宇。
祐僞号尊稱。
志在傾殄。
雖得其書全不顧遇力謂弟子曰。
吾無量劫來積習貪愛。
不能捐舍形命以報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盡決。
不忍見像濟江。
可積幹薪自燒供養。
吾滅之後像必南渡。
衣資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靈理宜改革。
便以香湯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時年八十。
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終火滅。
合掌凝然。
更足阇維。
一時都化。
初力在佛前焚時。
群鵲哀鳴。
其聲甚切。
右繞七匝方始飛去。
及身沒後像果南遷。
殿閣房廊得免煨燼。
法寶僧衆如疇昔焉。
門人慧安智赜者。
師資義重甥舅恩深。
為樹高碑于寺之内。
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
今像還歸于本閣雲。
釋智興。
俗緣宋氏。
洛州人也。
謙約成務厲行堅明。
誦諸經數十卷并行法要偈數千行。
心口相師不辍昏曉。
住禅定寺。
今所謂大莊嚴也。
初依首律師随從講會。
思力清撤同侶高之。
征難鱗錯詞鋒驚挺。
又能流靡巧便不傷倫次。
時以其行無诤也。
大業五年仲冬。
次掌維那。
時鐘所役奉佩勤至僧徒無擾。
寺僧三果者。
有兄從帝南幸江都。
中路亡沒。
初無兇告。
忽通夢其妻曰。
吾行從達于彭城。
不幸病死。
生于地獄。
備經五苦。
辛酸叵言。
誰知吾者。
賴以今月初日蒙禅定寺僧智興鳴鐘發聲響振地獄。
同受苦者一時解脫。
今生樂處思報其恩。
可具絹十匹奉之并陳吾意。
從睡驚覺怪夢所由。
與人共說初無信者。
尋又重夢。
及諸巫觋鹹陳前說。
經十餘日兇問奄至。
恰與夢同。
果乃奉絹與之。
而興自陳無德。
并施大衆。
有問興曰。
何緣鳴鐘乃感斯應。
興曰。
餘無他術。
見付法藏傳。
罽膩吒王劍輪停事。
及增一阿含鐘聲功德。
敬遵此轍。
苦力行之。
每冬登樓寒風切肉。
僧給皮袖用執鐘槌。
餘自厲意露手捉之。
嚴寒裂肉掌中凝血。
不以為辭。
又至諸時鳴鐘之始。
願諸賢聖同入道場。
然後三下。
将欲長打。
如先緻敬。
願諸惡趣聞此鐘聲俱時離苦。
如斯願行志常奉修。
豈惟微誠遂能遠感。
衆服其言。
以貞觀六年三月。
遘疾少時自知後世。
舍緣身資召諸師友。
因爾陳别。
尋卒莊嚴。
春秋四十有五。
葬于杜城窟中。
弟子善因。
宗師戒範講四分律。
講法華經冥神福慧著聞京邑。
釋道積。
河東安邑人也。
俗姓相裡。
名子材。
既莅玄門更名道積。
其先蓋鄭大夫子産之苗裔矣。
昔子産生而執拳。
啟手觀之。
文成相裡。
其後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學該富。
宗尚嚴君。
積早習丘墳。
神氣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師洪湛。
見而異之。
即為剃落。
晦迹雙岩。
又依法朗禅師希求心學。
絕影三載不出山門。
然為幽證自難聖教須涉。
開皇十三年。
辭師擐缽周行采義。
路經滄冀就遠行寺普興法師。
尋學涅槃慶所未聞。
乃經四載情通三事。
為門學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寶昌寺明及法師咨習地論。
又依辯才智凝法師攝大乘論。
于十義熏習六分轉依無塵惟識。
一期明悟。
仁壽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門法棱所。
聽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畢源斯盡。
四年七月。
楊諒作亂。
遂與同侶素傑諸師。
南旋蒲阪。
既達鄉壤法化大行。
先講涅槃後敷攝論。
并諸異部往往宣傳。
及知命将鄰。
偏弘地持。
以為誡勖之極。
特是開心之要論也。
故成匠道俗并潤朱藍。
結宗慈訓遠近通洽。
而深護煩惱重慎譏疑。
尼衆歸依初不引顧。
每謂徒屬曰。
女為戒垢。
聖典常言。
佛度出家損減正法。
尚以聞名污心。
況複面對無染。
且道貴清顯。
不參非濫。
俗重遠嫌。
君子攸奉。
餘雖不逮請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沒齒未登。
參谒咨請不聽入室。
斯則骨梗潔己。
清貞高蹈。
河東英俊莫與同風。
先是沙門寶澄。
隋初于普救寺創營大像百丈。
萬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願而澄早逝。
鄉邑耆艾請積繼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貴而崇樹之。
修建十年雕莊都了。
道俗慶賴欣喜相并。
初積受請之夕。
寝夢崖傍見二師子。
于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不絕。
既覺惟曰。
狩王自在。
則表法流無滞。
寶珠自湧。
又喻财施不窮。
冥運潛開。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圖夢所見于彌勒大像前。
今猶存焉。
其寺蒲阪之陽。
高爽華博。
東臨州裡南望河山。
像設三層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臨。
園硙田蔬周環俯就。
小而成大。
鹹積之功。
撝空樹有。
皆積之力。
而弊衣菲食輕财重命。
普救殷贍追靜歸閑。
為而不恃即處幽隐。
天懷抗志頓絕人世。
不令而衆自嚴。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寵居上宰。
欽其令問頻贈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動柔靡。
皆此類也。
往經隋季擁閉河東通守堯君素。
鎮守荒城偏師肆暴。
時人莫敢竊視也。
欲議諸沙門登城守固。
敢谏者斬。
玄素同憂無能忤者。
積憤歎内發不顧形命。
謂諸屬曰。
時乃盛衰法無隆替。
天之未喪斯文在斯。
且沙門塵外之賓。
迹類高世。
何得執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門道愻神素。
曆階厲色而谏曰。
貧道聞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視死若生。
但懼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計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運也。
豈五三虛怯而能濟乎。
昔者漢欽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幹木。
舉國大治。
今欲拘系以從軍役。
反天常以會靈隻。
恐納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願深圖之。
無宜空肆一朝自傾。
于後為天下笑也公若索頭與頭。
仍為本願。
必縱以殘生逼充步甲者。
則不知生為何生。
死為何死。
積陳此語傍為寒心。
素初聞谏重積詞氣。
但張目直視曰。
異哉斯人也。
何乃心氣若斯之壯耶。
因舍而不問。
果詣積陳忏。
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
加又舉意輕陵。
雖當時獲寝。
而禍作其兆。
卒為城人薛宗所害。
自積立性剛果志決不回。
遇逢嗔忿動為魚肉。
既出家後。
诃責本緣。
挫拉無情。
轉增和忍。
歲登耳順。
此行彌隆。
習與性成。
斯言不爽。
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
終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積雲疾的無所苦。
自知即世告門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師六十九矣。
何遽辭耶。
告曰。
死生法爾。
吾不懼也。
且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為六歲。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克勵視吾所行。
又曰。
經不雲乎。
世實危脆無牢強者。
去終三日鐘不發聲。
逝後如舊。
衆鹹哀歎。
釋德美。
俗姓王。
清河臨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樂善。
口中所演恒鋪贊呗。
擁塵聚戲必先景塔。
每見形像生知禮敬。
由是親故密而異之。
知非紹續之胤也。
任從師學。
十六辭親投諸林野廣訪名賢用為師傅。
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壯之極罄竭泉府。
乃敕專監百工。
故得揆測指撝面勢嚴淨。
至德二年。
又敕為寺主。
值江表淪亡僧徒乖散。
乃負錫遊方訪求勝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長樂寺而止心焉。
隋開皇十三年。
建塔五層。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遠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晉蕃又臨江海。
以力為寺任繕造之功故也。
初梁武得優填王像神瑞難紀。
在丹陽之龍光寺。
及陳國雲亡道場焚毀。
力乃奉接尊儀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長樂身心供養。
而殿宇褊狹未盡莊嚴。
遂宣導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閣并夾二樓。
寺衆大小三百餘僧。
鹹同喜舍畢願締構力乃勵率同侶二百餘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壯。
規摹所指妙盡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華絕。
力異神工。
宏壯高顯挺冠區宇。
大業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齋廚倉庫備足。
故使衆侶常續斷緒無因。
再往京師。
深降恩禮還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業十年。
自竭身資。
以栴檀香木。
模寫瑞像并二菩薩。
不久尋成同安閣内。
至十四年。
隋室喪亂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諸衢市。
誓以身命守護殿閣。
寺居狐兔顧影為俦。
啜菽飲水再離寒暑。
雖耆年暮齒。
而心力逾壯。
泥塗褫落周匝火燒。
口誦不辍手行治葺。
賊徒雪泣見者哀歎。
往往革心相佐修補。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舊僧餘衆并造相投。
邑室雖焚此寺猶在。
武德六年。
江表賊帥輔公祐。
負阻繕兵戈潛圖反叛。
凡百寺觀撒送江南。
力乃緻書再請。
願在閣前。
燒身以留寺宇。
祐僞号尊稱。
志在傾殄。
雖得其書全不顧遇力謂弟子曰。
吾無量劫來積習貪愛。
不能捐舍形命以報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盡決。
不忍見像濟江。
可積幹薪自燒供養。
吾滅之後像必南渡。
衣資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靈理宜改革。
便以香湯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時年八十。
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終火滅。
合掌凝然。
更足阇維。
一時都化。
初力在佛前焚時。
群鵲哀鳴。
其聲甚切。
右繞七匝方始飛去。
及身沒後像果南遷。
殿閣房廊得免煨燼。
法寶僧衆如疇昔焉。
門人慧安智赜者。
師資義重甥舅恩深。
為樹高碑于寺之内。
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
今像還歸于本閣雲。
釋智興。
俗緣宋氏。
洛州人也。
謙約成務厲行堅明。
誦諸經數十卷并行法要偈數千行。
心口相師不辍昏曉。
住禅定寺。
今所謂大莊嚴也。
初依首律師随從講會。
思力清撤同侶高之。
征難鱗錯詞鋒驚挺。
又能流靡巧便不傷倫次。
時以其行無诤也。
大業五年仲冬。
次掌維那。
時鐘所役奉佩勤至僧徒無擾。
寺僧三果者。
有兄從帝南幸江都。
中路亡沒。
初無兇告。
忽通夢其妻曰。
吾行從達于彭城。
不幸病死。
生于地獄。
備經五苦。
辛酸叵言。
誰知吾者。
賴以今月初日蒙禅定寺僧智興鳴鐘發聲響振地獄。
同受苦者一時解脫。
今生樂處思報其恩。
可具絹十匹奉之并陳吾意。
從睡驚覺怪夢所由。
與人共說初無信者。
尋又重夢。
及諸巫觋鹹陳前說。
經十餘日兇問奄至。
恰與夢同。
果乃奉絹與之。
而興自陳無德。
并施大衆。
有問興曰。
何緣鳴鐘乃感斯應。
興曰。
餘無他術。
見付法藏傳。
罽膩吒王劍輪停事。
及增一阿含鐘聲功德。
敬遵此轍。
苦力行之。
每冬登樓寒風切肉。
僧給皮袖用執鐘槌。
餘自厲意露手捉之。
嚴寒裂肉掌中凝血。
不以為辭。
又至諸時鳴鐘之始。
願諸賢聖同入道場。
然後三下。
将欲長打。
如先緻敬。
願諸惡趣聞此鐘聲俱時離苦。
如斯願行志常奉修。
豈惟微誠遂能遠感。
衆服其言。
以貞觀六年三月。
遘疾少時自知後世。
舍緣身資召諸師友。
因爾陳别。
尋卒莊嚴。
春秋四十有五。
葬于杜城窟中。
弟子善因。
宗師戒範講四分律。
講法華經冥神福慧著聞京邑。
釋道積。
河東安邑人也。
俗姓相裡。
名子材。
既莅玄門更名道積。
其先蓋鄭大夫子産之苗裔矣。
昔子産生而執拳。
啟手觀之。
文成相裡。
其後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學該富。
宗尚嚴君。
積早習丘墳。
神氣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師洪湛。
見而異之。
即為剃落。
晦迹雙岩。
又依法朗禅師希求心學。
絕影三載不出山門。
然為幽證自難聖教須涉。
開皇十三年。
辭師擐缽周行采義。
路經滄冀就遠行寺普興法師。
尋學涅槃慶所未聞。
乃經四載情通三事。
為門學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寶昌寺明及法師咨習地論。
又依辯才智凝法師攝大乘論。
于十義熏習六分轉依無塵惟識。
一期明悟。
仁壽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門法棱所。
聽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畢源斯盡。
四年七月。
楊諒作亂。
遂與同侶素傑諸師。
南旋蒲阪。
既達鄉壤法化大行。
先講涅槃後敷攝論。
并諸異部往往宣傳。
及知命将鄰。
偏弘地持。
以為誡勖之極。
特是開心之要論也。
故成匠道俗并潤朱藍。
結宗慈訓遠近通洽。
而深護煩惱重慎譏疑。
尼衆歸依初不引顧。
每謂徒屬曰。
女為戒垢。
聖典常言。
佛度出家損減正法。
尚以聞名污心。
況複面對無染。
且道貴清顯。
不參非濫。
俗重遠嫌。
君子攸奉。
餘雖不逮請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沒齒未登。
參谒咨請不聽入室。
斯則骨梗潔己。
清貞高蹈。
河東英俊莫與同風。
先是沙門寶澄。
隋初于普救寺創營大像百丈。
萬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願而澄早逝。
鄉邑耆艾請積繼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貴而崇樹之。
修建十年雕莊都了。
道俗慶賴欣喜相并。
初積受請之夕。
寝夢崖傍見二師子。
于大像側連吐明珠相續不絕。
既覺惟曰。
狩王自在。
則表法流無滞。
寶珠自湧。
又喻财施不窮。
冥運潛開。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圖夢所見于彌勒大像前。
今猶存焉。
其寺蒲阪之陽。
高爽華博。
東臨州裡南望河山。
像設三層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臨。
園硙田蔬周環俯就。
小而成大。
鹹積之功。
撝空樹有。
皆積之力。
而弊衣菲食輕财重命。
普救殷贍追靜歸閑。
為而不恃即處幽隐。
天懷抗志頓絕人世。
不令而衆自嚴。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寵居上宰。
欽其令問頻贈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動柔靡。
皆此類也。
往經隋季擁閉河東通守堯君素。
鎮守荒城偏師肆暴。
時人莫敢竊視也。
欲議諸沙門登城守固。
敢谏者斬。
玄素同憂無能忤者。
積憤歎内發不顧形命。
謂諸屬曰。
時乃盛衰法無隆替。
天之未喪斯文在斯。
且沙門塵外之賓。
迹類高世。
何得執戈擐甲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門道愻神素。
曆階厲色而谏曰。
貧道聞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視死若生。
但懼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計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運也。
豈五三虛怯而能濟乎。
昔者漢欽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幹木。
舉國大治。
今欲拘系以從軍役。
反天常以會靈隻。
恐納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願深圖之。
無宜空肆一朝自傾。
于後為天下笑也公若索頭與頭。
仍為本願。
必縱以殘生逼充步甲者。
則不知生為何生。
死為何死。
積陳此語傍為寒心。
素初聞谏重積詞氣。
但張目直視曰。
異哉斯人也。
何乃心氣若斯之壯耶。
因舍而不問。
果詣積陳忏。
堯素以殺戮無度騁其毒心。
加又舉意輕陵。
雖當時獲寝。
而禍作其兆。
卒為城人薛宗所害。
自積立性剛果志決不回。
遇逢嗔忿動為魚肉。
既出家後。
诃責本緣。
挫拉無情。
轉增和忍。
歲登耳順。
此行彌隆。
習與性成。
斯言不爽。
以貞觀十年九月十七日。
終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積雲疾的無所苦。
自知即世告門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師六十九矣。
何遽辭耶。
告曰。
死生法爾。
吾不懼也。
且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為六歲。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克勵視吾所行。
又曰。
經不雲乎。
世實危脆無牢強者。
去終三日鐘不發聲。
逝後如舊。
衆鹹哀歎。
釋德美。
俗姓王。
清河臨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樂善。
口中所演恒鋪贊呗。
擁塵聚戲必先景塔。
每見形像生知禮敬。
由是親故密而異之。
知非紹續之胤也。
任從師學。
十六辭親投諸林野廣訪名賢用為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