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三十

關燈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

    謹敬謙恪專思行務。

    雖經論備閱而以律要在心。

    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

    追求善友無擇遐迩。

    潔然自厲不群非類。

    開皇末歲。

    觀化京師受持戒檢。

    禮忏為業。

    因往太白山誦佛名經一十二卷。

    每行忏時誦而加拜。

    人以其總持念力功格涅槃。

    太白九隴先有僧邕禅師。

    道行僧也。

    因又奉之而為師導。

    從受義業亟染暄涼。

    後還京辇住慧雲寺。

    值默禅師又從請業。

    默即道善禅師之神足也。

    善遵承信行普功德主。

    節約形心不衣皮帛。

    默從受道。

    聞見學之望重京都。

    偏歸俗衆。

    美依承默十有餘年。

    三業随從深相器待。

    所以每歲禮忏将散道場。

    去期七日苦加勵勇。

    萬五千佛日别一遍。

    精誠所及多感征祥。

    自爾至終千有餘遍。

    故默之弘獎福門開悟士俗廣召大衆。

    盛列檀那利養所歸京辇為最。

    積而能散。

    時又珍重。

    常于興善千僧行道。

    期滿嚫奉人别十缣。

    将及散晨外赴加倍。

    執事懼少依名付物。

    默聞告曰。

    何有此理不成僧義。

    必若約截凡聖難知。

    但當供養不慮虛竭。

    庫先無貯物出散之晨及設大會七衆俱集。

    施物山積新舊鹹充。

    時又欽之。

    謂其志大而緻遠。

    故使靈隻冥助也。

    不然誰能睹斯不懼耶。

    故自開皇之末。

    終于大業十年。

    年别大施。

    其例鹹爾。

    默将滅度。

    以普福田業委于美。

    美頂行之。

    故悲敬兩田年常一施。

    或給衣服。

    或濟糇糧。

    及諸造福處多有匮竭。

    皆來祈造通皆赈給。

    又至夏末。

    諸寺受盆。

    随有盆處皆送物往。

    故俗所謂普盆錢也。

    往住禅定斯事無殆。

    大業末歲。

    夏召千僧七日行道。

    忽感異人形服率然來。

    告美曰。

    時既炎熱。

    何不打餅以用供養。

    美曰。

    面易辦也。

    人多餅壞。

    何由可緻。

    便曰。

    易可辦耳。

    且溲三十斛面。

    作兩日調。

    餅不壞也。

    即随言給。

    但雲多辦盆水槽多貯冷水。

    明旦将設。

    半夜便起打面捶案。

    鼓動人物。

    僧俗聚觀驚亂眼耳。

    須臾打切面已。

    将半命人煮之。

    随熟内水。

    自往攪之。

    及明行餅。

    皆訝緊韌抽拔難斷。

    千人一飽鹹共欣泰。

    試尋匠者通問失所。

    餘有槽甕中餅。

    日别供僧。

    乃盡限期一無爛壞。

    合衆悲慶感通斯應。

    武德之始。

    創立會昌。

    又延而住。

    美乃于西院造忏悔堂。

    像設嚴華堂宇宏麗。

    周廊四注複殿重敞。

    誓共含生斷諸惡業。

    鎮長禮悔潔淨方等。

    凡欲進具必先依憑。

    蕩滌身心方登壇位。

    又于一時所汲浴井忽然自竭。

    徒衆駐立無由洗忏。

    美乃執爐臨井。

    苦加祈告。

    應時泉湧。

    還同恒日。

    時共宗焉。

    所畜舍利藏以寶函。

    随身所往必赍供養。

    每諸起塔祈請散之。

    百粒千粒随須而給。

    精苦所感随散随滿。

    由是增信彌隆。

    勤懇不絕。

    又年經秋夏。

    常行徒跣。

    恐蹈蟲蟻。

    慈濟意也。

    或行般舟。

    一夏不坐。

    或學止過。

    三年不言。

    或效不輕通禮七衆。

    或同節食。

    四分之一。

    如斯雜行其相紛綸。

    即目略舒差難備舉。

    生常辍想專固西方。

    口誦彌陀。

    終于命盡。

    以貞觀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稱佛卒于寺院。

    春秋六十三矣。

    乃送于南山鸱鳴堆。

    後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

    弟子等樹碑于會昌寺。

    侍中于志甯為文。

    又京邑沙門昙獻者。

    亦以弘福之業功格前賢。

    身令成範衆所推揖。

    所造福業随處成焉。

    故光明寶閣冠絕寰中。

    慈悲佛殿時所驚異。

    人世密爾故不廣焉。

     釋慧胄。

    姓王。

    蒲州蒲阪人。

    少在道門樂崇福事。

    受具已後師表僧祇。

    及至立年又專禅誦。

    曉夕相繼偏重法華。

    後住京邑清禅寺。

    草創基構并用相委。

    四十餘年初不告倦。

    故使九級浮空重廊遠攝。

    堂殿院宇衆事圓成。

    所以竹樹森繁園圃周繞。

    水陸莊田倉廪碾硙。

    庫藏盈滿莫匪由焉。

    京師殷有無過此寺。

    終始監護功實一人。

    年至耳順便辭僧任。

    衆以勤劬經久。

    且令權替。

    及于臨機斷決。

    并用咨詢。

    寺足淨人無可役者。

    乃選取二十頭。

    令學鼓舞。

    每至節日設樂像前。

    四遠問觀以為欣慶。

    故家人子弟接踵傳風。

    聲伎之最高于俗裡。

    遇患極困自然知卒。

    香湯沐浴正理衣襟。

    曰吾有小罪須加重病。

    事由營造掘鑿故也。

    至于終晨。

    言氣不昧。

    告弟子曰。

    酬債了矣。

    吾其去矣。

    尋聲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即貞觀初年也。

    乃露骸收葬。

    為起方墳。

    就而銘之。

    時京邑會昌有沙門法素者。

    倜傥不倫。

    操業奇卓。

    雅為衆怪。

    本師智顗專行勸福。

    昔在江表。

    遊适所至皆設萬人大會。

    夜告才竟明即成辦。

    此例非一。

    隋末東都嬰城自固。

    肌骨相望有若塊焉。

    寺有金像二軀各長一丈。

    素不忍見斯窮厄。

    取一融破籴米作糜餧諸餓者。

    須臾米盡。

    又取欲壞。

    時沙門辯相。

    與諸僧等拒诤不與。

    素曰。

    諸大德未知至理也。

    昔如來因地為諸衆生。

    尚不惜頭目髓腦。

    或生作肉山。

    或死作大魚。

    以濟饑餧。

    如何成果。

    複更貪惜化形。

    必不然矣。

    素今身肉堪者亦所不惜。

    大德須知。

    今此一像若不惠給衆生城破之後亦必從毀。

    則墜陷多人。

    何如素今一身當也。

    衆不許之。

    及僞鄭降日。

    像先分散。

    如其言焉。

    然其言行谲詭。

    險而難遵。

    其例不一。

    後入京室。

    卒會昌寺。

     釋智通姓陳。

    住梓州。

    八歲出家。

    為正道法師弟子。

    後誦法華并講在牛頭山。

    善持威儀奉戒貞苦。

    降伏皇老。

    士女奏章必杖之五十。

    遠近皆憚。

    寺宇成就。

    惟其終始。

    合衆畏懾無蓄私财者。

    常有雙鵝依時聽講。

    講百餘遍兩度放光。

    至貞觀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告衆。

    吾造山寺可用十萬貫。

    恨未周備。

    今便永别。

    言訖而卒。

    春秋九十七矣。

    小食時終。

    合寺房堂皆動而作白色。

    經一食頃。

     釋慧震。

    姓龐。

    住梓州通泉寺。

    身長八尺。

    後聽暠師三論。

    大領玄旨。

    福力所被蜀部遙推。

    暠之還南。

    得袈裟二百領以贈路首。

    每年正月轉藏經。

    千人袈裟奉施無阙。

    常弘三論聽衆百餘。

    忽于高座似悶見人。

    語曰。

    西山頭好造大佛。

    既覺下座。

    領衆案行。

    中堪造像兩邊泉流。

    即命石工镌錾座身。

    高百三十尺。

    貞觀八年。

    周備成就。

    四面都集。

    道俗三萬慶此尊儀。

    其像口中放大白光。

    遠近同奉。

    先有一馬日行五百。

    曾經入陣餘馬并死。

    惟此得還。

    至十四年七月。

    忽自嘶鳴。

    不食三日。

    震聞毛豎。

    有一異僧名為十力。

    語震曰。

    馬與主别。

    主當先行。

    來年正月十五日。

    日正中時應入涅槃。

    法師須散财物無留于後于身何益。

    言已而隐。

    莫知其由。

    先造藏經。

    請僧常轉開大施門。

    四遠悲敬來者皆給。

    至終年初又請衆僧。

    讀經行道作三七日。

    俗緣昆季内外皆集。

    至于八日香氣郁勃充滿寺中。

    傾邑道俗共聞異香。

    舍散山積。

    至十五日氣猶不歇。

    從旦至午寺内樹木土地皆生蓮華。

    衆睹奇瑞知其即世。

    震曰。

    嘉相已現不容待滿。

    便行嚫施。

    早食訖手執香爐。

    繞盧舍那三匝。

    還于佛前胡跪正念。

    大衆滿堂。

    不覺已逝。

    春秋六十有六。

    停喪待滿香氣猶存。

    兄弟三人各舍五十萬。

    于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

    作石塔高五丈。

    龛安繩床。

    扶屍置上。

    經百餘日猶不委仆。

    道俗萬餘悲涼相結雲。

     釋慧雲。

    姓王。

    太原人也。

    遠祖避地止于九江。

    弱年樂道。

    投匡山大林寺沙門智锴而出家焉。

    锴亦标領當時。

    有聲出世。

    而雲慷慨時俗。

    精厲歸從。

    故得獨異恒倫不拘物累。

    緻有大節大務偏所留心。

    時年二十有五。

    達禅師者。

    江淮内外所在興造。

    事力不遂鹹來祈請。

    雲為寺廟毀壞故緻邀延。

    達不許之。

    雲以來告不申便陳死請。

    委身在地涕泗滂沱。

    流迸塗漫滿五尺許。

    又以頭叩地。

    青腫覆眼。

    加諸誓願曰。

    若不蒙赴。

    雲亦投江。

    達見其意盛。

    欻然回意。

    雲即前告道俗。

    所在迎候。

    披草望山。

    行不由徑。

    路值群虎。

    不暇駐目。

    延達至山。

    須有經始。

    溯流諸處檢校功德。

    時屬嚴冬冰擁船路。

    崩砂頹結屢阻舟人。

    雲乃急系衣裳。

    破冰挽纜腰胯以下淩澌截肉。

    流血凝住不覺疲苦。

    自此船行二百餘裡。

    方登所在。

    其懇誠難繼。

    并例此也。

    隋季末齡。

    中表賊亂。

    有林士弘者。

    結衆豫章僞稱楚帝。

    僞尚書令鄱陽胡秀才。

    親領士衆臨據九江。

    因感發心。

    欣寫廬山東林文殊瑞像。

    盡所鎮境訪監護者。

    道俗佥議。

    以雲有出衆之奇。

    雅當此選。

    爐錘既辦便就